泸溪:突出精准帮扶 实现增收脱贫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总要求,我县大力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2014-201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256元增加到5967元,3万多贫困人口通过发展产业稳定脱贫,得到了各级领导一致认可和广大群众的广泛好评。我县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产业扶贫机制,推进产业精准脱贫
按照“资金跟着扶贫对象走、扶贫对象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产业扶贫思路,我县探索了一系列扶贫机制:一是委托帮扶,即政府以财扶资金、项目支持的形式,委托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或能人大户,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对象进行帮扶,从而实现稳定脱贫。如在潭溪万亩标准科技生态示范园,以项目支持的形式,委托县红山公司流转贫困户桔园地实施标准化规模经营,帮扶贫困户;贫困户的收入主要含土地流转收入、劳务收入、年底分红等。委托浦市铁骨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为贫困户免费发放猪仔和提供全程的技术服务,年底以每斤高于市场价5元的价格进行回收,达到帮扶贫困户的目的。2015年,全县发放猪仔1200余头,帮扶贫困户600户2400人,人均增收1000多元。目前,我县油茶、黄牛等产业,也以委托帮扶模式,对贫困户进行扶持。二是股份合作,即政府以投入的财扶资金作为建档立卡贫困对象的入股股金,与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实现入股分红,达到精准脱贫的目的。如浦市镇岩门溪村,裕农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112户542人,其中贫困户占股49%、村集体经济占股51%,在村里流转土地500亩发展脐橙产业,预计盛果期,贫困户每年可分得股份收入4000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股份收入可达50万元左右。三是飞地经济。为打破土地制约瓶颈,积极探索“飞地经济”模式,浦市镇长坪村与县椪柑公司、和益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在麻溪口村流转了800亩土地种植脐橙、2000亩土地种植杜仲,财扶资金全部用于长坪村贫困农户入股,公司占股51%,农民占股39%,长坪村集体经济占股10%,项目收益后,三方年底按股分红。
二、创建扶贫示范园区,引领产业精准脱贫
我县坚持以创建扶贫开发示范园为抓手,积极探索精准扶贫园区建设,不断加快产业精准脱贫步伐。一是科学选择增收产业。结合实际,根据各村特点和资源优势,围绕“八大产业、八大品牌”发展目标,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椪柑、铁骨猪、玻璃椒、烤烟、葡萄、茶油、生姜、佤乡米等产业建设,着力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二是全力打造示范园区。近年来,我县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扶贫模式,大力实施产业连片扶贫开发,创建了潭溪万亩椪柑科技生态示范园、兴隆场万亩有机蔬菜示范园、潭溪万亩药材示范园、狮子山万亩葡萄示范园、合水万亩油茶示范园、泸溪万亩佤乡米示范基地等8个万亩扶贫开发示范园,同时全力打造浦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兴隆场、合水片区黄牛养殖基地及浦市、潭溪片区铁骨猪养殖基地,不断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引领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稳定脱贫。
三、实施金融产业扶贫,助推产业精准脱贫
充分利用金融资金参与扶贫,是实现精准脱贫的必由之路。去年来,我县大力实施金融扶贫,促进了产业精准扶贫向纵深推进。一是制定工作细则。按照省、州相关要求,围绕精准扶贫及产业建设重点,制定了《泸溪县金融产业扶贫实施细则》及相关工作方案,确保了金融扶贫有序推进。二是全面开展评级授信。对全县农村2014年建档立卡2.289万户贫困户评级授信进行了全覆盖,贫困户授信率达96%,完成了“四有两好一项目”扶贫对象评级授信工作。三是设立风险补偿金。安排小额信贷风险补偿资金300万元,重点作为化解因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及重大疾病等形成的贷款损失。四是积极有效投放。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变“漫灌”为“滴灌”,做到有的放矢,确保小额信贷资金用使用效益。去年来我县共发放小额贷款2195万元,今年计划发放8400万元,助推贫困对象稳定增收、精准脱贫。
四、整合产业扶贫资源,保障产业精准脱贫
一是整合政策资源。积极向上争取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各项惠农惠民政策,推行政策资源整合,发挥产业扶贫资源效益。二是整合产业资金。按照“规划引领、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的原则,我县每年整合产业资金5000万元以上。三是整合金融力量。鼓励和引导县内各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优化服务,积极开展以贫困户小额信贷为主的金融产业扶贫,深入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通过多年的艰辛努力,我县在产业建设方面走出了一条“多元化开发、规模化种植、庄园化管理、标准化建设、商品化处理、产业化经营”的良性发展路子。通过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的结合模式,我县力争在4年内解决农村贫困人口6.4万余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泸溪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