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不愁三保障”的角度分析湘西州
2012年减贫形势
2012年是推进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的关键之年,是贯彻落实省、州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之年。今年以来,在国务院扶贫办、省扶贫办的大力支持和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湘西州扶贫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州贫困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新《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扶贫目标,“两不愁”靠的是增加收入,“三保障”依托的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本文试从这一角度分析和判断2012年全州减贫形势。
一、全州农民收入增长预测再创新高
(一)增长水平。州辖7个片区(重点)县纳入国家扶持范围,加上1个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市,覆盖全州所有8县市。今年以来,我州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服务民生促发展”活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总体保持良好,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初步预测,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4153元,比上年增长13%。
(二)支撑因素。总体来讲,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我州扶贫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地区和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又被纳入全国扶贫攻坚示范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范围,这为全州加快扶贫开发和实现全面小康注入了强大动力。首先,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宏观经济形势持续向好、统筹城乡发展和转型跨越步伐加快,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稳定就业的机会,农民就业人数和获得劳动报酬明显增加,保障了农民收入的主体。其次,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农业丰收、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自主经营创业意识增强,奠定了农民收入的基础。第三,转移性收入逐步增加。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加快,国家支农惠农力度加大,农民通过看病报销、养老保险、粮食综合补贴、购置农机具补贴、贷款贴息、特色农业产业扶持和扶贫攻坚工程等一系列途径得到了更多实惠。第四,财产性纯收入略有增加。我州是贫困落后地区,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较少。
二、逐步缩小农村贫困面
(一)农村贫困人口逐步减少。按照国家原定1274元的扶贫标准,2010年我州有农村贫困人口87.6万人,贫困发生率30.7%,占全省146万人的60%;按照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2011年我州有农村贫困人口150万人,贫困发生率52.6%,占全省908万的16.5%。2012年,全州预计实现减少贫困人口10万人 ,其中吉首市0.6万人、泸溪县1.2万人、凤凰县1.2万人、古丈县0.8万人、花垣县1.4万人、保靖县1.4万人、永顺县1.6万人、龙山县1.8万。
(二)年度扶贫工作取得新进展。年度扶贫开发工作进展顺利是全州贫困人口大量减少的重要保证。围绕年初目标,狠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向上争取财政扶贫专项资金3亿元以上,其中,基础设施1亿元、产业开发1.3亿元、培训1.2亿元,其他0.5亿元。二是归集资金1亿元以上实施173个村“整村推进”扶贫。三是投入8000万元以上实施“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扶持20万名扶贫对象。四是投入1000万元实施劳动力技能培训3500人以上、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次。五是投入5000万元办好湖南省少数民族高寒山区脱贫解困工作试点。六是投入800万元扶贫助学贫困大学生1600名。七是投入1000万元建立村集体经济窗口50个。八是投入1000万元建设“湘西能工巧匠扶贫创业园”。九是投入1500万元开发特色产业6万亩。十是完成日元、德援外资项目投资1000万元以上。十一是完成省级农业产业化企业基地建设及贴息1500万元。
三、加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一)义务教育保障。今年,从我州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来看,一是提高教育规模效益。捆绑中央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危房改造、薄弱学校改造、日贷、外援、希望工程以及各项学校建设专项等教育资金,整合农村寄宿制学校和教育人才等农村教育资源,提高了办学效益。二是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部免除了公办学校以及受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且执行公办学校收费标准的民办学校学生学杂费和寄宿生住宿费,全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国家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地方教材。实施“义教” 、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程。落实学龄人口流动就读保障体系,加大农民工随迁子女就读力度,预计2012年全州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2.3万余人,就读率达100%。三是进一步完善资助体系。我州今年已筹措落实各项助学资金1.24亿元,资助学生35万余人次。四是营养改善计划深入人心。我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7县的999所农村学校的18.8万名学生。中央财政全年计划安排资金1.35亿元,目前已下拨1.02亿元。
(二)基本医疗保障。从四个方面来看,一是加大了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抢抓新一轮医改和武陵山片区区域扶贫开发等机遇,努力增强推进卫生改革与发展的财力保障。截止目前初步统计,今年全州卫生事业总投入62928.41万元,其中中央和省资金 42336.7万元,州县财政投入 20591.71万元。主要用于医疗卫生管理2407.25万元、公立医院4867.51 万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2955.49万元、公共卫生机构3332.71万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4023万元、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经费1520万元、中医药专项164.23万元、其他医疗卫生3364.22万元、新农合基金30294万元。二是全面实施了“十大卫生惠民措施”。第一,全面推行参合农民乡镇卫生院住院费用起付线外全报销的付费机制改革;第二,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统筹地区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以上,将肺癌、胃癌、血友病等30种重特大疾病新农合规定报销比例提高到80%;第三,在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参合农民医疗费用即时结算报销;第四,对农村五保户在县乡医疗机构住院、农村孕产妇在县乡医疗机构住院分娩全免费;第五,实施“光明工程”项目,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手术;第六,实施“微笑工程”项目,为所有唇腭裂患者实施免费手术;第七,在所有行政村卫生室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第八,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11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第九,全面消除麻疹;第十,在公立医院继续推行“无假日医院”、预约诊疗、诊疗服务“一卡通”、同级医院之间和有条件的上下级医院之间检验及影像结果互认等便民惠民措施。三是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全州已筹资60243万元,参合农民216.67万人,参合率达96.12%,100.1万人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金额44521万元。四是加快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民政部门资助14万农村五保对象和低保对象52万元,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目前,2.4万救助对象除在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外,获得农村医疗住院救助(含临时救助)资金2700万元,农民人均住院救助资金已达1270元,预计全年农村医疗救助资金投入在3500万元以上。
(三)住房保障。为确保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顺利推进,建立了危房改造对象档案信息,按要求录入全国农村危房改造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农户信息档案及时、全面、真实、完整、准确。2009年以来,全州已实施农村危房改造59547户,共投入资金14.19亿元,其中中央、省补助资金5.0045亿元,州本级配套1305万元,县市配套4327万元,农户自筹9.05亿元,帮助19.9万名农村困难群众改善了居住条件。其中,2012年分两批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户35165户,第一批29500户,第二批5665户。截至9月30日,已动工29500户,竣工15442户,竣工率52.3%,已入住3502户,入住率20%。10月初省下达的第二批5665户任务,现正在落实到户。
(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手段。“保障教育、医疗、住房服务”等扶贫目标的提出,表明扶贫工作从过去相对狭义的开发性扶贫进入到相对广泛的大扶贫领域。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强化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是强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现,未来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统筹发展,实际上是缩小差距,使经济发展惠及包括低收入人群在内的所有人。当前在发展不均衡情况下,主要是通过专项转移、落后地区一揽子转移、资源税改革等财政手段,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立。
四、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要有新思路
(一)分析农民收入增长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是拉动我州农民收入增长的持续动力。从2005年以来,我州农民工资性收入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外出务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州人多地少, 加上柑橘等农村支柱产业连续多年严重滞销,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更加突出,全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达35万多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要求十分迫切,外出务工成了我州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二是农民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快速发展。近几年来,州委、州政府一直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取得显著成果,我州农民收入连续多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随着收入的提高,农民新建和改造住房的欲望和能力不断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以沙石开采、水泥制砖等简单工业和建筑业的发展。全州高速公路、乡村公路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为当地农民从事交通运输、批零贸易等第三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农业结构不断优化。据相关部门统计,今年全州秋收粮食总播种面积稳定在280.19万亩,其中水稻138.2万亩,玉米68.4万亩,红薯27.3万亩。全州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一年生经济作物总播种220万亩,其中烟叶26万亩,花生17万亩,商品蔬菜60万亩,百合7万亩,油菜80万亩,果用瓜11万亩。多年生经济作物总面积161万亩,其中柑橘100万亩,猕猴桃10万亩,其他水果19万亩,茶叶20万亩,这些特色高效种养业的发展将为我县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也要看到我州农民增收存在的隐忧,第一,今年5—6月,长时间降雨造成油菜籽发芽严重,产量大幅减少。第二,我州农村主要支柱产业之一柑橘受创严重。近几年全国柑橘生产扩张过快,产品供过于求,从2007年底以来连年严重滞销,价格暴跌,严重制约了农民持续增收。第三,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增速将会放缓。有关政策规定:国家对实施退耕还林的农民前八年实现全额补贴,后四年补贴减半, 满12年后不再补贴。2002年冬我州开始实施退耕还林,目前有部分退耕地已满8年,今后我州农民的退耕还林补贴将会逐年递减,农民从国家得到的转移性收入增速必将放缓。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作为贫困地区,要使农民收入长期保持较快的增长,必须要有新的思路。一是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增加农民收入。按照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1115工程”中锰、锌、食品等10个百亿产业和矿产冶炼、果品加工等50个重点产业项目布局,大力兴办工业园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民工,实现农民就地向非农行业转移,扩大农民收入来源。二是用走出去的思维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为我州农民外出务工提供如用工信息、劳动维权等必要的服务,提高外出民工竞争力。据调查推算,目前我州累计外出务工民工达60.3万多人,占农村劳动力40%以上,务工收入占农民收入总量45%,农民外出务工多少对我州农民增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用市场化、产业化的思维大力培育农村支柱产业。按照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1115工程”的构想,我州仅柑橘、猕猴桃、茶叶、百合、烟叶、中药材等农村特色重点产业发展面积,10年内将达450万亩。例如,引导农民搞好柑橘品种改良,提高果实品质,扩展柑橘销售渠道,在国内大型农贸市场设立营销窗口,搞好销售网络建设,在柑橘深加工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从根本上解决柑橘卖难问题,促使销售价格回升到合理水平,让果农有利可图,重振我州柑橘产业。在适宜茶叶生产的地区,给农民提供正宗茶苗,将现在各自为政的茶业公司进行整合,组建统一的茶业合作社,指导农民进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争取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努力做到我州茶叶产业的发展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争取我州烟叶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使我州适宜种烟的地区又愿意种烟的农户每年都有可靠收入来源。四是用长期发展的思维加大国家扶农、助农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三农”政策,坚持扶贫开发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坚持开发式扶贫和农村社会保障两手抓。实施两项制度衔接工作,直接帮扶20万名扶贫对象。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加快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认真落实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救助贫困大学生和留守儿童,加快实施学龄前儿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与健康干预项目,提高补助水平。认真落实农民粮食、粮种、农资综合、农机购置和家电下乡补贴等多项惠农政策,提高补贴标准。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群众医疗卫生制度,稳定和提高农民参合率和报销比例。认真稿好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管护,提高全州森林覆盖率,同时享受国家均衡性和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以此,确保农民农民从国家获得的各项收入大幅度增加。(笔者: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