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访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精准脱贫专题 > 图片信息

奋力答卷 决胜贫困

2018-04-30 14:17 作者: 来源: 【字体:
                    —— 吉首市率全州之先脱贫摘帽纪实

这道题,来自历史与现实。

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的湘西州府吉首市,与贫困已斗争多年。截至2013年底,贫困发生率高达26%,全市110个村中贫困村占74个,贫困人口4.34万人。

这道题,来自使命与担当。

率全州之先脱贫,打响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第一个大胜仗,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小康,是吉首市33.65万各族群众的共同期盼。

这是来自时代的考验,这是吉首市必须奋力作答的试卷——决胜贫困。

4月23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吉首市正式脱贫摘帽,并在2017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工作考核中,综合评价为“好”,在51个一类县市区中,位列第5名。

4年时间,贫困发生率从26%下降至1%,累计脱贫10818户42627人,7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土家苗寨的千年脱贫梦,终于得圆。

脱贫攻坚,吉首市交上了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决心坚定,不负嘱托

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花垣县十八洞村村民施成付家的院子里,第一次提到了“精准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从此,地处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武陵山区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战略思想的首倡地,成为全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战场。

从这里,土家苗寨儿女的脱贫梦被点亮。坚决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这场历史性决战,解决湘西大地千百年来的贫困问题,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成为时代交给湘西的一道重要且必解之题。

作为州府所在地,吉首市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时代重任,坚定提出在湘西州“率先脱贫、率先小康”的目标与方向。

“决战决胜2017,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让一户人在脱贫路上掉队!”这是吉首市委市政府一份庄严的承诺,更是全市干部群众参与的一场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大决战。

“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来抓,在思想认识上高于一切,在工作安排上重于一切,在纪律要求上严于一切!”州委常委、吉首市委书记刘珍瑜态度坚决。

以市委书记任组长的精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立。主要领导率先垂范,140个驻村扶贫工作组,350余名驻村扶贫队员,万名帮扶干部奔赴扶贫第一线。

不仅在全市全州人民面前作出承诺,表了决心,市委书记刘珍瑜更用亲力亲为的实际行动,奔走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2016年至今,全市110个村全部留下了他的足迹。每个村至少到一次,最多的甚至六七次,他坚持实地调研,了解真实情况。每到一村,他都要走访几户贫困群众,亲眼看,亲口问,亲耳听,掌握第一手资料。

在刘珍瑜和市委副书记、市长李诗兴的带头示范作用下,全市党政领导干部认真践行省委省政府“三走访三签字”要求,沉下心,俯下身,以认真的态度和踏实的作风,投身这场脱贫攻坚战。

除了跑村,各个扶贫相关项目的建设也是刘珍瑜最大的牵挂。几乎所有周末,都被他用来实地察看扶贫项目建设进程,现场实施调度,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工程进展。

由决策者从基层一步一步“跑”出来的真实情况与宝贵经验,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科学扎实推进,特别是各项扶贫政策的制定、推进、落实,提供了重要依据。

产业如何帮扶,危房改造如何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如何开展,医疗救助如何实施……一项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扶贫政策陆续出台。每一项政策,都经过扎实调研,反复研究,甚至广泛征求意见,不仅具有指导性,更充分结合现实情况,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对照‘村退出、户脱贫’指标,我们出台了20多项具体的扶贫政策。每一项措施从田间地头调研决策,到政策制定,再到项目落地入户,刘珍瑜书记都亲自挂帅。例如在制定不同种养产业的奖补额度上,在市级危房改造几人户的不同补贴金额、不同需求的建房方式中,他都一一过问,认真调研、核算把关。”吉首市扶贫开发办主任刘筱华感叹,“真的是用‘绣花功夫’的细心细致,用心用情地推动脱贫攻坚这项浩大工程。”

坚定了信心,明确了思路与方向,各级党员干部更是全心全力投入这场攻坚战中。

该市驻村办副主任向功春扶贫10年,却感受扶贫的难度越来越大。“不然怎么叫攻坚呢?”他自问自答。

“最初是整村推进,解决一条路,老百姓就很高兴。”他说,“如今要求精准,精准到户,精准到人,工作量大多了,推进难度也更大了。”

比如,有的建档立卡户想要养羊,有的想要养牛,有的要种茶,有的要种烟叶,但有的没有苗,有的没基地,有的缺资金,有的缺销路,工作队员都得一一帮忙想办法。

“只要老百姓有脱贫的决心,扶贫干部就一定要想出扶贫的办法。”向功春斩钉截铁地说。

龙晓颖让太平镇排杉村变了一个样。

担任排杉村第一支书的2年多时间,她让挑衅、威胁扶贫干部的人变成了脱贫主力军,让村里3毛钱一斤的椪柑卖到1元多,让原本破败的村容村貌变得有模有样,让村里的阿公阿婆把她当成了自家女儿。

可谁知道,她进村开的第一场会就被村干部责问得哑口无言,因坚持原则被妄图违规争取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年轻人恐吓威胁,为推销排杉椪柑放下面子动用了朋友圈所有的资源……

她也曾想过放弃,曾在夜深人静时偷偷掉过眼泪,想干脆回学校继续当从容温雅的女教师……但最终,她咬牙坚持下来,还用自己的真诚、毅力、智慧打动了村民,改变了村庄,出色地完成了排杉村脱贫攻坚任务。

她说,她不要做排杉的女儿,她要做村里的“长子”,像个男人一样,撑起这个村庄的脱贫致富梦想。

还有,为了专心扶贫把7岁儿子送去寄宿的河溪镇渔溪村第一支书丁懿;为了扶贫带课两不误,干脆把所带研究生拉到村里学习实践的矮寨镇联团村工作队队长朱福军;急性胰腺炎手术后2天就跑回村里,一天三餐喝粥坚持工作的河溪镇岩排村第一支书孙元华;哺乳期坚守扶贫一线,等丈夫送孩子来办公室喂奶的双塘街道办事处脱贫专干莫茜;为了说服帮扶户搬入易地扶贫安置新房,自掏腰包帮装窗帘的帮扶干部胡理付……

在党政领导的决心决策下,在各级扶贫党员干部的汗水与付出中,吉首市脱贫攻坚目标明确,信心坚定,大步迈进。

决战攻坚,精准发力

解非常之困,当用非常之力。

这张决战贫困的试卷,吉首市一一作答。

其一,层层压实责任。

强化五级责任。明确市级领导的领导责任、乡镇(街道)及村干部的主体责任、责任单位的职能和后盾责任、驻村工作组和结对干部的帮扶责任,构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指挥作战体系、执行运转体系、目标任务体系、项目资金统筹体系,健全了脱贫攻坚工作帮扶机制、督查机制、考核机制、问责机制。

实行挂牌销号。市委市政府与乡镇(街道)、“十项工程”牵头单位、省考核验收重点指标项责任单位签订脱贫攻坚责任状。对工作指标、工作内容,以表格形式确定任务进度、完成效果,按月进行调度、督查和限时整改,搭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任务、内容、进度的动态管理平台。

其二,致力精准施策。

瞄准“市摘帽、村退出、户脱贫”目标,聚焦贫困人口“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吉首市探索可复制的脱贫经验。

坚持党建引领。组织万名党员干部下基层,通过召开群众大会、组织乡村文化活动等形式宣传惠民政策,提升群众满意度。去年以来,全市所有村都召开了群众大会,在家村民全部参与。“包产到户后,村里就再没开过大会了。”马颈坳镇榔木村70岁的雷国政感叹,“这样大家一起面对面地讲清理顺扶贫政策,还有什么事办不好嘛!”

创新项目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四跟四走”模式,即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推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村基层组织+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大力扶持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串起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致富链”。

创新精准扶贫投融资模式。采取“涉农资金统整+国有平台公司筹融”模式,举全市之力,2017年筹措资金27亿余元,按照靶向精准,确保资金到村、到项目、到户、到人,精准惠及贫困人口。

其三,凝聚各方力量。

开展民营企业“百企联村”“村企共建”活动,引导民营企业、成功人士积极参与扶贫帮困事业,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共有157家民营企业、225名民营企业老板,与11个乡镇53个村247户贫困户结成“亲戚”,一对一帮扶。每年捐资800多万元,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1323个,筹集公益帮扶资金319万元。

其四,严明作风纪律。

以铁的纪律推动脱贫攻坚。市委成立5个督查指导组进驻11个乡镇街道开展扶贫领域督查指导,建立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工作机制。2017年,221人被通报,125人被约谈,30人被诫勉谈话,党内严重警告1人、党内警告2人、警告处分3人。同时强化驻村宿村纪律,创新使用钉钉App系统进行驻村打卡签到,确保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

结对帮扶11289户贫困户的9074名帮扶干部,严格做到“一档一册一餐六访月电话”,及时为帮扶户宣讲政策、解决困难。常来常往,同吃同住,真心扶贫,干部们自然赢得群众的信赖。不少干部感叹,“我们看贫困户的次数,比看父母还要多”;不少贫困户感叹,“帮扶干部来看我们的次数,比子女看我们的次数还要多”。

解决了“谁来扶”,找准了“怎么扶”,落实了纪律保障,吉首市脱贫攻坚的步伐,越迈越快,越迈越稳。

决胜贫困,千年梦圆

2017年11月,太平镇夯吉村72岁的石庭喜,这辈子第一次旅游,去了北京。“一拿到新房钥匙,我就决定了要去首都看看。”他笑着说。

这几年,让石庭喜高兴的不止搬新房这一件事。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们一家4口几乎享受了吉首市所有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

旧房所在地是白蚁重灾区也是地质灾害点,去年底,他和村里另外37户村民一起,搬进了市里统一建设的水畔铭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13楼,电梯房,100平方米,三室两厅,离城市近,配套设施完善。

老伴章秋玉67岁,患胃病、高血压、妇科病等多种慢性疾病。去年住了六七次医院,每次拿身份证登记,不用预缴费就直接入院接受治疗,且住院报销比例达到90%。“一年住院四五万元,我们只出了4000多元。”石庭喜说。他又给算了笔账:他与老伴每人每月有85元养老金,全家作为低保户每人每月领100元低保金,读初中的外孙女每学期领1000元教育扶贫补贴,村里流转的7亩土地每年有700元补贴,女儿在附近打工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

“不愁吃穿,不愁住,不愁看病,不愁上学,这不就是我们的好日子么?”石庭喜笑得满足,“所以,我一定要去北京走走看看,表达我们对党和政府的感谢。”

和石庭喜一样,吉首市4.34万贫困群众,在过去几年,都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变化。

这些变化,正是吉首干部群众以湘西州委提出的精准脱贫“十大工程”为抓手,奋力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

“十大工程”加快实施、齐头并进,推动着全市当家产业加快向贫困村贫困户全面覆盖,基础设施加快向贫困村全面延伸,公共服务加快向贫困村全面倾斜,社会保障加快向贫困村全面惠及。

这些年,找准脱贫路径,实现了家家有产业,确保贫困群众能脱贫、可持续。

以户脱贫为靶向,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推进产业覆盖,确立一批“短中长”产业扶贫项目。全市统筹资金近2亿元,建成万亩精品园2个、千亩精品园6个、百亩示范园84个,推动特色农业发展。全市11个乡镇街道,都有了一个以上可持续发展的当家产业,带动建档立卡户41383人。全市68个村实施“一村一品”项目,36个合作社带动建档立卡户共24150人。在选准“精准”产业中,创新产业扶贫的“新路径”。

马颈坳镇隘口村,通过扶贫重点产业项目和旅游扶贫项目的扶持,湘西黄金茶种植达1.5万余亩,可采面积8500余亩,实现人均5亩茶,人均纯收入8500余元。其中,16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茶园面积达1.43亩,户均年收入万元以上。

通过创新创业扶持和落实劳务协作政策,建立省际、省内、州内、市内四个层面劳务对接协作机制。完成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3452人,实现年劳务收入2.8亿元。吉首市诚成纺织有限公司入选全国就业扶贫基地。

推动传统林业向生态林业、民生林业转变。选聘贫困户生态护林员407名,工资报酬为每人每年1万元。实施“产业建设生态化”扶贫工程,建成油茶、木本药材和花卉苗木等特色林业产业基地约16900亩,促贫困户增收脱贫。

这些年,全力推进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现了户户有其屋,确保贫困群众建得起、搬得出。

按照群众自愿、乡村审核、市审批的程序,统筹资金13648万元,完成1942户7751人易地扶贫搬迁。建成6个集中安置点,统筹推进公共服务、社区治理、产业发展、后扶政策等配套,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投入8973.1万元完成2183户贫困群众危房改造。

这些年,落实惠民到户措施,实现了人人有政策,确保贫困群众不掉队、有保障。

出台了自然灾害救助、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相衔接等一系列法规、政策,社会保障兜底做到应保尽保。截至2017年底,全市落实农村低保户3646户9684人,兜底对象415户893人,实现了“两线合一”,月标准每人270元,确保“五类人员”最低生活保障。

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教育资助全面发放到位,实行贫困户子女从学前到大学的一揽子费用减免和补助政策。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惠及贫困户学生3万余人次。

投入资金5005.89万元,全市建档立卡户100%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开通贫困人口就诊“绿色通道”,落实“先诊疗、后结算”政策,贫困群众综合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90%,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降低50%。

这些年,完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村村有变化,确保村庄村容美、生活好。

2014年至2017年,吉首市7132户、近3万农民告别透风漏雨的危旧土坯房,16万农村居民喝上了放心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5%。新建改造农村公路937.34公里,实施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590.8公里,筹措1.23亿元,完成了115个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建成84个光伏发电站,实现贫困村村村有集体经济收入。

千年脱贫梦,今朝终得圆。

不负嘱托,决胜贫困,吉首市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在改革开放40年的春天里,吉首昂首阔步,走进新时代。


相关文件:
2e5c01eb-86be-4329-80a1-9e1682087e07.jpg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