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访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府数据 > 统计分析

砥砺奋进70年 湘西山城展新颜 ——湘西城镇化建设发展

2019-10-28 00:00 作者: 来源: 【字体:
 建国70年来,随着中国共产党解放湘西、经营湘西、建设湘西、发展湘西的光辉历程,边远落后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城镇化得到有力推动,一批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城镇正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重要承载体。

  一、湘西州城镇化发展历程

  纵观7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州城镇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艰难起步阶段1949-1978194992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泸溪县城。1019日,永顺解放;23日,古丈解放;115日,和平进驻乾城县城(今吉首市);116日,进占永绥县城(今花垣县),117日,保靖县和平解放;117日,凤凰县通电起义,和平解放;1111日解放龙山县。之后,共产党便在经营湘西、建设湘西,发展湘西中开始了湘西各地城镇化建设。解放初期,百废待兴,在党的领导下,湘西肃清了匪患,恢复生产,在艰苦创业中发展建设城镇。浦市、王村等河码头因作为共产党主要的物资转运站逐渐发展为小城镇。永顺、吉首等县城因作为党经营湘西的政权机关,成为重要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并发展成县市级城市。1952年末,湘西总人口123.7万人,城镇人口6.8万人,城镇化率只有5.49%1957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当年,城镇人口10万人,城镇化率7.3%1958年,全国开始了“大跃进”运动,经济发展过渡偏向工业生产,大量农村劳动力盲目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加,1960年,城镇人口达到11.8万人,城镇化率为9.1%。为减轻城镇负担,国家调整政策,动员城镇人口回乡,并对城乡人口实施严格的户籍管理,限制人口城乡间的流动,再加上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城市人口下降,城市化进程出现倒退现象。1969年城镇人口仅为6.1万人,城镇化率3.9%19661976年国家政治、经济的动荡,城市化进程缓慢。1978年城镇人口为12万人,城镇化率也只有6.3%。和1952年相比,26年间,仅增加城镇人口5.2万人,城镇化率仅增加0.8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调整恢复阶段1979-2000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国家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改革重点很快转向城市,中国城镇化进程开始加速。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陆续返城并就业,城乡集贸市场的开禁,出现大量的城市暂住人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了小城镇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家提出了城市维护和建设费,拨专款用于城市住房补贴,结束了城市建设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1984年国务院《关于农民自理口粮进城落户问题的通知》的颁布,蓝印户口等政策的推出,再加上快速发展起来的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农民进城的意愿空前高涨,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镇。同时国家调低改镇建市标准,并允许农民自带口粮进城办第三产业,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至2000年全州城镇发展到63个,城镇人口48.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18.6%,和1978年相比,城镇个数增加52个,城镇人口增加36.6万人,年均增加1.29万人,城镇化率增加12.3个百分点,年均增加0.53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001-2011)。进入新世纪后,中央提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湘西州城镇数量虽增加有限,但全州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以及工业强乡镇园区建设,积极抢抓一批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城市建设投入大幅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快速增加,城镇道路、供水、排水、防洪、公交、环卫、路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总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2011年末,湘西常住人口256.25万人,城镇人口92.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6%,比2000年末提高17.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58个百分点。

  第四阶段:提质发展阶段(2012-2018)。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国城镇化开始进入以人为本、规模和质量并重的新阶段。 湘西坚持走山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三特”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子,基本形成了“一个州府核心城市、三个重点经济区、一小时旅游经济圈、两条旅游精品线、七个县城区域节点、一批特色集镇村寨”的新型城镇体系,注重产城融合,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四宜”城镇。进一步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突出南部核心经济区带动和区域组团衔接,充分发挥“点核联通”“以点带面”效应,促进区域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具有湘西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全面提升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群建设持续推进,城市区域分布更加均衡。湘西经开区路网格局形成一批城市配套项目建成运营,州府吉首成为武陵山区的一颗靓丽明珠,2018年末,湘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6.54,比2011年提高10.4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


               主要年份城镇化水平情况

  年份

  总人口

  (万人)

  城镇人口

  (万人)

  城镇化率(%

  1952

  123.7

  6.8

  5.49

  1957

  136.4

  10

  7.3

  1978

  191.4

  12

  6.3

  2001

  241.23

  48.6

  19.8

  2011

  256.25

  92.4

  36.07

  2018

  264.95

  123.3

  46.54

 

 

 

 

 

 

 

 

 

二、湘西城镇化建设的历史性巨变

  经过70年的不懈奋斗与努力,湘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不仅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互促共进。

  (一)脱贫攻坚战略注入城镇化新动能。新中国成立初期,湘西州城镇人口规模较小。1952年末,城镇人口仅6.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6.69万人。非农业人口超过1万的县市仅有2个。1957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1958年,城镇人口为11万人。改革开放后,城镇人口规模持续快速扩大。2011-2016年,湘西州委州政府大力实施五大建设、四个湘西、两个率先战略,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和全域旅游发展,推动和吸引大量农村转移人口成为城镇人口。统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与农村危房改造、城镇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将棚户区改造政策支持范围扩大到重点镇。进一步完善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提高易地搬迁补助标准,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县市财政增加扶贫搬迁专项资金,多措并举减轻搬迁群众负担,让建档立卡贫困户进入小城镇。到2018年末,湘西户籍人口达到297.23万人,常住人口264.95万人,城镇人口达123.3万人。城镇人口为1957年的18.1倍。

  (二)新型产业升级推动城镇化新布局70年来,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引导着全州城镇化布局。新中国成立初期,湘西州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全州生产总值只有0.6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仅仅才59元。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全州上下大力发展生产,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加。2004年全州经济总量突破110亿元,2007年突破200亿元,2010年突破300亿元。2016年,全州经济总量突破500亿元,2018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605.05元,人均GDP达到20144元,是1949年的341.42倍。建国初期,湘西财政收支单一,实力薄弱。2018年,全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0.1亿元,比1952年的650万元增加1847.7倍。2018年全州总支出329亿元。财政收支能力快速提升,有效增强了政府的调控能力,为全州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改革开放后,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加速向城市集聚,现代工业体系快速建立,服务业迅猛发展,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转为主要依靠第二、三产业带动。十八大以来,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工业结构调整持续升级,城市经济发展潜力和活力进一步释放,特别是旅游业的兴起,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18年,湘西州三次产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3.2%28.4%58.4%,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比1952年提高了37.9个百分点。随着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结构优化、财政增加,城市建设范围的不断扩大和行政区划的调整,湘西城市区域快速拓展,自2013年至今吉首城市建成区由25平方公里扩展到超过40平方公里,不但城市面积长大了环境也更美更宜居了,经开区也由原来的荒山变成了繁华的州府新城。

  (三)国家交通建设打通城镇化“最后一公里”湘西州地处四省边区,境内山峦叠嶂,溪河众多。建国初期,交通设施十分落后,除有限的水路外,全州境内只有188公里的湘川公路。1952年,建国后全州第一条公路——永保公路建成通车。1959年,修通了县线之间的主干线,公路通车里程1043公里。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湘西州的交通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18年全州公路通车里程13084.8公里,比建国初期的188公里增长12896.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596.3公里。2012331日,创造了四个世界第一的矮寨大桥正式通车。20161218日,国家重点项目张吉怀铁路打响了开工建设第一枪。预计2021年,在巍巍武陵山片区中心腹地,一条加快脱贫、加快发展、实现腾飞的高速铁路将建成通车,湘西自治州将进入助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高铁时代”……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四)新理念拓宽城镇化新出路。城乡协调发展、绿色生态、智慧湘西、互联网+等新战略、新理念在湘西贯彻落实,为全州城镇化找到了方向,找准了出路。湘西州重点保护传统文化培育特色小镇,严格按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实施项目建设,推动传统村落合理有序发展乡村旅游、特色旅游,依托区位优势、资源禀赋,打造一批旅游名镇,建成传统村落82个。龙山县里耶镇成功入选“全国特色小镇” ,泸溪县浦市镇荣获湖南省“美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永顺县塔卧镇、花垣县十八洞村等25个镇村成功获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湘西州获评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湘西州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整治大街小巷,改善城市环境;规范窗口行业服务,精细化管理城市,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全州城市污水处理率94.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99%,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46平方米,森林面积133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0.24%。全州县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4.4%,空气质量名列全省前茅。湘西被评为“中国魅力城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绿色生态已成为湘西的第一形象。

  (五)文化教育助推城镇化提升品位。建国初期,湘西州文化教育非常落后,教育体系层次比较单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努力发展学校正规教育,1958年,湘西州最高学府——吉首大学建立,民族教育事业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初步建立。2018年吉首大学获批为国家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湖南省按一本批次录取的高校。2018年全州各类学校1897所,其中,大学3所,中等职业学校27所,普通中学180所,普通小学219所,特殊学校4所,幼儿园629所。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文化生活逐渐丰富。2018年末,全州共有10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纪念馆,10个文化馆和6座体育馆,艺术表演团体8个。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湘西城镇居民素质和城市品位的不断提升,为湘西的城镇化注入灵魂。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怀和支持下,湘西州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城市容貌焕然一新,城镇居民尽情享受着城镇化带来的幸福美好。进入新时代,湘西州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把全州城镇建成宜居、宜业、宜游、宜养,人民满意的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