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全州规模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今年以来,
一、当前全州工业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整体降幅较大。工业三大门类均呈负增长态势。其中,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5.2%;占全州规模工业经济总量79%的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3.8%,直接下拉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29个百分点;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下降10.1%;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4.2%,国有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4.4%,其他经济类型增加值同比下降13.6%。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速度下降明显,同比下降53.9%,下拉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速度26个百分点。
(二)行业增长面偏低。1-2月,全州工业32个大类行业中,仅13个工业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增长面仅为40.6%,增长行业的增加值总量占比不到3%。州内十大重点行业中仅有三大行业保持增长,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同比增长分别为55.7%、18.6%、11.3%。重点行业中的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同比下降52.3%,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下降47.9%,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同比下降37.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下降35.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同比下降14.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同比下降11.7%,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同比下降5.4%。
(三)停产企业占比偏高。受环保整治和“控产能、稳价格”的限制,对
(四)县市发展分化明显。受本地工业结构、行业分布等差异影响,各县市工业发展态势泾渭分明。凤凰县同比增长34.4%,永顺县同比增长20.8%,龙山县同比增长13.7%,保靖县同比增长1.9%。出现负增长的县市有花垣县同比下降50.9%,吉首市同比下降40.5%,泸溪县同比下降26.2%,古丈县同比下降10.8%。高于全州平均水平的有6个县,低于全州平均水平的有2个县,最高增速和最低增速的县市之间相差80多个百分点。
(五)产品增长面不足半成。1-2月,全州统计的72种主要工业产品中,32种产品产量较同期实现增长,增长面为44.4%
二、影响当前工业经济的因素评估分析
(一)工业结构仍单一,易受影响波动较大。我州工业结构传统
(二)中小企业发展缓慢,新进企业贡献不足。1-2月,全州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总量占全州总量的32%,速度下降直接下拉全州规模工业增加值速度26个百分点。2022年我州虽新增35家新入规企业,全州规模工业个数达到350家。但新进企业大多规模偏小,增长后劲明显不足,从增加值来看,35家新进企业实现增加值仅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仅拉动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0.6个百分点。
三、工业运行情况后期趋势判断
从先行指标来看,国家统计局3月1日发布的2月制造业PMI为52.6%,比上月上升2.5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制造业景气水平继续上升,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明显。但从我州来看,受后疫情期经济恢复速度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影响,加之我州同期基数高位存在,
四、促进全州工业发展的工作建议
(一)采取有效措施,增强主导行业拉动作用。受外部诸多因素如安评、环评、金融要素
(二)加强分类施策,稳定企业有序生产。各级部门要加强调研指导,抓好工业运行监测调度。通过开展“纾困增效”专项行动,坚持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稳住生产形势好的企业,促进亏损企业扭亏脱困、停产减产企业复产达产。通过
(三)加强招商引资,增强工业发展后劲。紧紧围绕“实体经济突破年”活动,充分利用湘西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打好投资洼地、优惠政策高地的“组合拳”。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烟等优势产业,着力引进投资额度大、发展潜力好、科技含量高、带动效用明显的制造业项目,有效推动补链、强链工作。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充分
(四)认清形势要求,抓实基层基础工作。2022年国家统计局推出以工业生产报表为重点,持续深化数据生产流程再造改革新举措,对统计数据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各级各部门和企业要围绕统计方法制度改革新要求,紧跟统计环境新变化,着力提升企业统计工作业务能力,不断健全完善统计制度、明确责任、规范流程、强化基础,防止企业因被强制审核而被持续锁定。要不断增强依法统计意识,确保统计工作依法依规运行,从源头上保障和提高工业统计数据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