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访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详细规划

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湘西自治州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2022-10-15 09:00 作者: 来源: 【字体:

各县市人民政府、湘西高新区管委会,州直有关单位:

《湘西自治州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已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1015

十四五”(2021—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国家应急体系“十四五”规划》《湖南省安全生产条例》《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湘西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一)成效与进展

十三五”以来,全州各级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精神和州委、州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决策部署,围绕《湘西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二个方面工作任务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取得较好成效,确保了全州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2016年、2019年顺利通过了国务院安委办、省政府安全生产工作巡查。全州安全基层基础建设、“打非治违”、宣传教育培训、矿山整治整合等工作经验被原国家安监总局在全国推介。

1.应急管理改革基本完成。一是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2019年2月州应急管理局组建完成正式挂牌成立,9县市(区)应急局相继挂牌成立,基层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组建工作基本完成,应急管理机构框架基本建立。二是应急管理职责初步理清。州应急管理局整合了8个相关部门职能的13项工作职责,有序承接防汛抗旱指挥部等4个议事协调机构职责,设立了湘西自治州减灾委员会、防汛抗旱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森林防火指挥部、安全生产委员会等5个议事协调机构的办公室,构建了分工清晰、互为衔接的内设机构职能体系,应急管理职责初步理清。三是应急人员配备基本到位。目前,全州应急管理系统领导班子全部配备到岗,应急管理人员核定编制360名,其中事业编206名,实际在岗336人,人员配备基本到位。

2.风险隐患治理成效显著。一是坚决淘汰不安全落后产能,全州29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全部关闭退出;关闭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6家;龙山县、保靖县2县的煤矿已关闭,完成了产能置换;关闭非煤矿山92家。二是开展矿业整治整合,花垣县35个铅锌矿采区已关闭15个,其余20个整合为6个矿权,锰矿山整合为4个矿权;98座尾矿库计划保留10座;163家浮选企业已关停162家。三是全面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行动,加强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建设,建立了全州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落实生产储存企业安全风险“红、橙、黄、蓝”分级管理和“一企一策”、“一图一表”管理。四是推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一单四制”,基本形成横向到各安委会成员单位,纵向到县、乡和企业的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作机制。截止到2020年底,州政府对114处重大安全隐患进行挂牌督办,并跟踪督办,确保隐患彻底消除。五是按照全国全省统一要求部署,开展“1+2+11”安全生产整治三年行动,深入开展道路交通、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消防、建筑施工、工贸、马路市场、铁路路外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顽瘴痼疾整治。截至目前,全州共治理重大安全隐患252个,严惩违法违规行为3047个,严惩严重失信企业67家,问责曝光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力单位19个、个人5人,关闭取缔马路市场121处,新建、改扩建市场31处。

3.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一是初步建立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制机制。组建了湘西州综合减灾委员会,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共同参与、属地管理为主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以《湘西自治州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点)》为统领,出台了《湘西自治州防汛应急预案》《湘西自治州抗旱应急预案》《湘西自治州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湘西自治州地震应急预案》《湘西自治州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湘西自治州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湘西自治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7个专项应急预案;相继出台了灾情信息管理制度、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制度、灾民救助管理制度等地方性政策法规和文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一案三制”体系逐步完善。二是灾害监测预警能力稳步提升。全州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建设基本建成,灾害预报、信息发布和共享机制不断完善;州、县(市)、乡镇三级灾害信息员实现预警预报网络体系全覆盖,充分利用“村村响”、手机短信、微信、铜锣口哨等多种渠道,确保了预警信息及时到村、到户、到人,保障了畅通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三是灾害防御综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大力推进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灾后恢复重建、救灾装备和队伍建设、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示范学校创建、重大水利工程、城乡消防抢险救援、地质灾害防治和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设。全州县城及重点乡镇共17个防洪保护圈已完成建设,对州内37条中小河流实施了整治;建成乡镇专职消防队99个,村级志愿消防队1567个,实现乡镇、行政村消防队伍全覆盖;累计投入中央、省、州财政资金约2.26亿元,实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或排危除险项目58个,对1867户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进行避险搬迁,消除地质灾害隐患330余处;“十三五”期间,全州防灾减灾救灾投入4.78亿元,全州新建1个州级、7个县(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基本形成层级化储备、网络化布局的救灾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创建国家综合减灾示范区1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区17个。四是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救灾能力明显提高。深入扎实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和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活动。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公交车、出租车、商场等公共平台和场所滚动播放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短片;通过悬挂条幅、发放宣传单和设立咨询台等形式向广大民众宣传普及关于防灾减灾及救灾的知识,解答群众有关自然灾害的防范要点;大大提升了公众防灾减灾意识、临灾避险和自救互救等能力。

4.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一是以消防救援、武警湘西支队、军分区民兵应急分队为主,应急、水利、自然资源、卫生、电力等部门及专家、社会救援队伍为辅,建立了州本级200人以上、县(市)区100人以上的常备应急救援队伍。各县(市)区共组建各类应急救援队伍32支。二是稳步推进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修订发布《湘西自治州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和防汛、抗旱、地震、自然灾害救助、突发性地质灾害、森林火灾、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工贸行业、气象等10个专项预案。三是扎实开展应急资源和应急物资清点普查,汇总全州现有的应急救援队伍、专家、救援重点装备等信息,充分发挥应急救援队伍和救援装(设)备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作用;完善应急物资基础信息,确保物资足额储备。四是持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示范创建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截至2020年底,龙山县被评为省级安全生产示范县、50余个乡镇(街道)被评为省级安全生产示范乡镇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二)挑战与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应急管理事业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一是安全生产领域风险突出。当前全州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各类生产经营建设活动更趋频繁,诱发生产安全事故的各类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处于事故易发多发特殊时期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安全生产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将长期存在。历史性和结构性问题交叠,非传统安全生产风险隐患不断出现,安全生产治本攻坚措施短期难以奏效,特别是道路交通、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建设施工、消防等行业领域安全基础依然脆弱。二是自然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我州水灾、旱灾、山体滑坡、低温冰冻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灾害损失大。州内部分江河与周边省(市)、地区的流域洪水联合高度机制尚不健全。687座水库安全渡汛任务繁重,127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2022年调查数据)、9642处切坡建房隐患(2022年调查数据)、882处山洪灾害易发区治理资金不足,因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全州森林覆盖率70.24%左右,受林下可燃物超载、野外火源管控难度大、夏秋持续干旱的影响,森林防灭火任务十分艰巨。三是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应急指挥、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理清理顺,部门职责边界有待细化明确,部门之间、部门内部有待磨合,全州应急救援统一指挥体系、应急救援力量协同作战体系等尚未成型,应急救援整体能力水平与现实需要还有较大差距。有的县(市)职能部门在推进工作上还存在各自为战、缺乏沟通的现象,没有形成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工作合力。同时,在统筹协调上由于缺少过硬有力的约束手段和方式,往往难以形成对相关成员单位的有效督促指导。四是应急预案体系不健全。应急预案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应急预案体系不完整、衔接性不够、实用管用性不强,应急预案管理水平落后,应急演练覆盖面不足,未能有效发挥应急预案的作用。五是应急人员保障不足。我州应急管理部门整合了8个部门和5个议事协调机构的相关职责,工作任务极其繁重。由于人员编制紧张,各县(市)涉改部门在转隶过程中没有按实际工作量来转隶相应人员编制,有的转事未转人或只转部分人,造成应急管理系统干部队伍力量与承担的职责任务不匹配,“小马拉大车”的现象突出。六是应急管理基层基础薄弱。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门人财物保障与防范应对大事故、全灾种的要求差距较大,不想管、不会管、不敢管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应急管理科技信息化水平与上级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不少工作还靠手工操作、人盯死守,基础信息联通共享机制尚未全面建立。

“十四五”时期,全州应急管理事业发展也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应急管理的系列论述,为应急体系规划提供了根本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持。二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强化监管,狠抓责任落实,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随着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素质、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快提升,全社会对安全的高度关注,为推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巨大动能。四是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将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自然灾害预警能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得以提高。五是机构改革以来,我们积极适应新体制新要求,以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和有力的举措奋力破解难题,州、县市(区)应急管理机构全部建立,乡镇、村应急管理机构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健全完善了会商研判和应急联动机制,建立了应急救援处置机制和各灾种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形成了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联动、应急处置、信息发布、新闻报道、恢复重建、调查评估、军地联动等应急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大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实现了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局。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部署要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理念,突出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坚持源头防范、依法管理、精准治理、社会共治,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防控重大风险,着力壮大应急队伍,全力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切实防范化解各领域风险,为建设美丽湘西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坚持底线思维,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坚持依法管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坚持精准治理,强化安全风险全过程精准防控,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坚持政府主导,树立“全社会参与”理念,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强化资源整合、部门配合、社会协同,构建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军地合力、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各类事故总量持续下降,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坚决遏制较大事故多发态势,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防范自然灾害导致群死群伤,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全社会防范应对处置灾害事故风险的能力显著提升。力争到2035年,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实现稳定可控,基本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表格1“十四五”核心指标

序号

指标内容

预期值

指标性质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15%

约束性

2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15%以上

约束性

3

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0

约束性

4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15%

约束性

5

平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4.0

预期性

6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8000

预期性

7

平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州生产总值比例

<2.5

预期性

注:“十四五”核心指标的基期值以应急管理部、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规定为准。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应急管理领导体制、指挥体制、监管执法体制、统筹协调机制、职能配置、机构设置更趋合理,“立、改、废、释”并举的立法建标机制全面建立。

——灾害事故防控体系更加稳固。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决整治矿山、道路交通、危爆物品、建筑施工、消防等领域顽瘴痼疾。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管理,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堤防和蓄滞洪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加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健全灾后恢复重建机制。到2025年,灾害事故信息及时上报率达到100%,灾害事故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达到100%,灾害事故发生后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时间缩短至10小时以内。

——灾害事故应对能力显著增强。综合救援、专业救援、基层救援、航空救援、社会救援力量布局更加合理,应急救援效能显著提升,应急预案、应急指挥、应急物资、紧急运输等方面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到2025年,高危行业企业建立应急救援队覆盖率达到90%。

——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全面加强。科技资源、信息资源、产业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应急管理关键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取得重大进展,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25年,应急管理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90%。

——应急管理人民防线全面夯实。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应对重大灾害事故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完善新时代党员群众互联互助基层治理模式,对依法自治事项、协助政府工作事项等实施清单化管理。全社会安全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社会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高,规模合理、素质优良的应急专业人才队伍初步形成,基层治理的精准化水平持续提升,应对灾害事故的社会动员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到2025年,应急知识宣传普及率达到80%,应急管理机构专业人才占比超过40%。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1.健全领导指挥体制

建立州委、州政府领导下的州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加强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等专业委员会建设,细化应急管理责任,厘清相关部门职责边界。推进国家消防救援队伍与属地应急管理部门协调融合,规范指挥调度。推进消防救援队伍和森林消防队伍整合,推动组建统一的领导指挥机关,建立州县分级指挥和队伍专业指挥相结合的指挥体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队伍编制员额同步增长机制。推动形成应急管理“四级体系五级网络”,完善州县应急管理部门双重领导、地方为主管理体制,全面实行准军事化管理。

2.完善监管监察体制

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优化应急管理系统执法职能,组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立健全州、县分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系,重点推进基层(县乡)执法能力建设,充实加强基层一线执法力量。优化各级机构设置和布局,充实专业力量,完善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监管监察体制。制定防震减灾、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等领域的执法权责配置清单。制定实施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建设规划,强化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机构建设,完善执法装备配备标准,强化执法工作条件保障。建立消防执法跨部门协作机制。

3.优化应急协同机制

充分发挥相关议事协调机构的统筹推动作用,强化灾害事故协同应对,建立健全风险防控、监测预警、会商研判、信息共享公开、分级响应、指挥联动、物资保障、善后救助、调查评估、恢复重建、维护稳定等各方面的协同机制;强化上下协同,健全灾害事故分级响应制度;强化军地协同,建立与吉首军分区、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点对点”联络机制;强化社会协同,健全属地为主的社会应急救援力量调用机制。健全工作规程,完善相关部门共享协调、信息报送和联防联治等机制,推动应急管理实现从安全生产监管向安全生产监管、自然灾害防治、应急救援一体化综合协调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全灾种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转变,从应急资源分散管理向应急救援统一指挥、联合响应转变,形成州县间、部门间、区域间、军地间、政社间通力协作的应急协同格局。

4.压实应急管理责任

强化地方党委、政府属地领导责任。坚决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直接监管、安全监管部门综合监管、地方政府属地监管,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纳入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内容。明确各级应急管理事权划分、灾害事故响应程序,落实地方主体责任。

压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全面落实《湖南省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湘西州安委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规定》《湘西自治州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分工》,推动各行业监管部门落实安全生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依法依规履职尽责,把安全生产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压实自然灾害防治责任。推动各级党委、政府落实自然灾害防治责任。应急管理部门和各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承担各自责任,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形成应急管理部门“综合防、协同抗、主导救、统筹助”、专业管理部门“具体防、为主抗、先期救、分工助”的工作格局。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健全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治理机制。督促企业建立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双报告”制度。将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和主要负责人同时列为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做好安全生产“十个一次”工作,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与使用等安全经济政策。推广“一会三卡”制度和安全生产公开承诺制度,实行企业主要负责人、员工安全生产双向承诺。

严格责任追究。完善灾害事故直报制度,严厉追究瞒报、谎报、漏报、迟报责任。完善重大灾害评估和事故调查机制,依法严格开展事故调查和问责追责,健全完善典型事故提级调查、问题整改督办和事故结案评估等制度,提高第三方参与力度,组织开展重大灾害事故科学考察与调查,把灾害事故致因转化为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务实管用措施,推动调查重点延伸到政策制定、制度管理、标准技术等方面。加大对安全生产犯罪的预防惩治力度,完善应急管理责任考评指标体系和奖惩机制,严格落实“四不放过”制度,建立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落实情况评估制度。综合运用巡查、督查等手段,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

(二)健全应急管理法治体系

1.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全面梳理现有应急管理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推动监测预警、风险防范、应急准备、应急救援、恢复重建、基层标准化建设、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配套制度的出台和完善,加强政策法规之间的相互配套和衔接。

2.推进应急标准创建

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标准化法律法规,制定并实施应急管理标准化工作规划,组织实施安全生产标准、消防救援标准、减灾救灾与综合性应急管理标准,严格执行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强制性标准,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应急管理地方性标准建设。

3.推进依法行政审批

深化应急管理领域行政审批“放管服”,全面推行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进一步明确政务服务管理事项权限,压缩审批办结时限,推进简政放权,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4.持续推进应急执法

完善安全生产执法计划,推行安全生产综合执法,开展跨部门综合执法和集中执法。加强监管队伍执法业务培训轮训,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执法队伍,提高执法质量。全面推行分类分级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执法,全面推进“互联网+监管”。健全安全监管执法“三项制度”,规范执法程序,统一执法尺度,提高监管监察执法效能。深入开展安全监管监察能力建设,完善现场执法、远程监察、事故调查、应急救援、宣传教育等工作条件和支撑保障能力。

5.强化灾害事故评估调查

完善灾害事故直报制度,健全重大自然灾害调查评估和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制度。依法严格事故调查和问责追责,依法开展事故调查,完善事故挂牌督办制度,推进事故责任追究和整改措施落实情况评估,加强事故统计分析和预警;健全完善生产安全典型事故提级调查、问题整改督办和事故结案评估等制度。全面推动自然灾害原因及损失情况调查和灾害防控、应急响应、扑救处置情况评估工作。

(三)健全应急预案体系

1.健全应急预案管理机制

组织实施应急预案编制规范,制定完善应急预案编制导则,推进预案编制标准化、规范化。推进以事故风险评估、应急资源调查和应急能力评估为基础、以重特大事故情景构建为对象的预案修订优化,明确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功能定位,加强应急预案的统一规划和衔接指导。

2.持续动态优化应急预案

加强应急预案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健全应急预案动态更新机制,建立应急预案数据库,逐步实现应急预案的数字化管理、模块化调用。规范开展预案定期评估、基于应急演练活动评估及灾害事故应急救援评估,建立应急预案定期修订机制。推动应急预案编制及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实现应急预案覆盖全面化、制定科学化、管理卡片化、启动程序化、演练实战化。规范应急响应标准与流程。

3.强化应急预案演练

规范应急预案演练制度,制定应急演练标准规范,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完善组织指挥、应急准备、应急响应、灾后救助等工作流程,制定完善应急预案演练统一规划、指导、监督和评估等机制,采取政府组织、单位配合、居民参与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性或专项应急预案演练。

(四)提升安全生产治理能力

综合安全生产要素、风险防范能力、现有人口经济规模和开发潜力,优化人口经济产业布局,管控安全风险,筑牢安全底板,合理把握建设项目开发、发展和建设规模,以创建安全生产示范城市为契机,全面系统提升城市安全水平。

1.提高安全生产综合防范能力

构建周期性、常态化安全风险评估机制,排查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分布。

全面推进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推进中小企业全面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促进双重预防体系与企业现有管理体系深度融合,加强执法检查,督促企业提升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运行质量。

全面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防控。持续加强非煤矿山、冶金等行业领域安全监管,依法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非煤矿山;深化煤气、粉尘防爆、涉氨制冷、有限空间作业重点领域专项治理;深化“九小场所”、人员密集场所、超大城市综合体、电动自行车、电气火灾、博物馆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治理;强化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加强“两客一危”、校车、公交车、桥梁隧道等安全隐患治理,加大高速公路、国省道、城乡接合部、农村道路路面安全管控力度,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建筑施工安全治理行动,持续排查整治施工安全风险隐患;强化城市排水、燃气等设施安全巡查维护,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开展“平安船舶、平安渔业、平安旅游”创建行动;开展危爆物品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持续推进特种设备、农机、电力、旅游等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切实提高安全风险防控水平。

全面推进城乡安全风险管控。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提高城市安全风险管控能力;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加大农村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大农村安全基础设施投入,排查消除安全风险隐患,全面提高乡村安全保障水平。

全面推进重点时段安全防范。加强季节性安全生产规律特点分析研判,超前采取预警预防措施,全力做好暑期、汛期、节假日等重点时段和重大活动安全防范工作。

2.强化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能力

构建覆盖全州的矿山(含尾矿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生产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接入汇聚“两客一危一校”车联网管理系统等城市安全感知数据,实现各种安全风险隐患、预警、事故以及救援工作动态等信息共享。建立健全灾害事故定期会商研判机制,探索建立重大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评估论证机制,确保事故、灾情各级数据基本一致。

3.强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能力

以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统领安全生产工作,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管控和治理工作,严厉打击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整治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校园安全、冶金工贸、道路运输、交通运输和渔业船舶、消防、民用爆炸物品、特种设备、城乡建设、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危险废物等行业领域。

非煤矿山。强化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和尾矿库“头顶库”等重大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提高安全准入门槛,严格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加大整顿关闭力度,到2025年底,关闭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非煤矿山30座以上。

危险化学品。严格高风险化工项目准入条件,深入推进落后不安全生产企业和化工企业改造和搬迁。全面排查管控危险化学品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和废弃处置各环节存在的系统性安全风险,制定完善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建立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自动预警机制。推广应用泄漏检测装置、紧急切断装置、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等先进技术方法,提升危险化学品企业自动化控制水平。

烟花爆竹。加强烟花爆竹经营、运输各个环节顽瘴痼疾的整治力度。强化烟花爆竹流向信息化管理,加快先进储存、运输设备和燃放技术的推广应用。禁止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准入,烟花爆竹批发企业以“十三五”期末数量,原则上只减不增,烟花爆竹零售企业在“十三五”期末数量减少30%。

工贸冶金。持续开展金属冶炼、涉氨制冷、有限空间、粉尘涉爆等行业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建立完善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严密管控重大安全风险。

道路运输。深入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农村平交路口“一灯一带”建设,加快临水临崖、连续长陡下坡、急弯陡坡等隐患路段、危桥、农村“马路市场”等道路及部位专项治理。全力整治“两客一危一校”交通隐患,超限超载,“营转非”大客车、农村面包车、商务车非法营运,旅游运输车漏管失控,“百吨王”、变型拖拉机违法运输,以及车辆生产、销售、维修环节监管缺失、“大吨小标”等问题。加快老旧客车、违规车辆等隐患问题车辆淘汰报废,严格动态监控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常压液体危险货物不合格罐车、非法改装、非法营运、非法夹带运输等违法违规行为。

交通运输和水上船舶。强化民航、铁路沿线环境、公铁水并行交汇地段、邮政寄递、水上涉客运输、涉渔生产等领域安全专项治理,集中整治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邮政涉恐涉暴、砂石运输行为等突出问题,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生产源头管理,提升基础支撑保障能力。

消防。深入推进打通消防“生命通道”,综合整治高层建筑、商业综合体、化工企业以及老旧场所、乡村火灾、家庭加工作坊、城乡接合部、物流仓储、新材料新业态等高风险场所领域消防安全隐患,加强教育、民政、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宗教、文物重点行业消防安全管理,推行行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全面提升高层建筑、商业综合体、化工等重点场所消防管理水平。推行城市消防大数据管理,建设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推动消防网格信息化管理。

民用爆炸物品。围绕各类民爆物品生产线和销售企业储存设施开展拉网式排查治理,实现危险或高风险岗位少(无)人化操作、人机隔离操作,各类民爆物品生产线和危险品储罐设施实现自动化控制。

特种设备。推进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标准化,接入信息化监管系统,抓好特种设备使用登记和定期检验。加强特种设备安全隐患专项治理,推进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电梯安全数据信息社会公开,持续推进电梯责任保险和电梯“保险+服务”新模式应用。

城市建设。加强对各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加强城市防灾工程建设,强化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风险防控,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管理,推动开展建筑市场、生活垃圾填埋场、燃气设施等专项治理。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强化超高层建筑、大型综合体燃气管线、地下管道等重要设施的安全监管和监测监控。

产业园区。规范园区规划布局,严格进园入园项目准入,合理布局园区内企业,完善应急救援、消防等安全保障设施,配齐配强园区安全监管执法力量,制定园区安全生产源头管控措施,实施园区安全生产一体化管理。推进园区智慧化进程,建立园区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对园区内企业、重点场所、重大危险源、基础设施安全风险监控预警。

危险废物。针对危险废物、涉爆粉尘、煤改气、洁净型煤、渣土和垃圾填埋、污水处理等可能存在的问题,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和重点专项整治,组织重点环保设施项目安全风险评估论证,完善危险废物管理机制,确保危险废物贮存、运输、处置安全。加快危险废物综合处置技术装备研发,合理规划布点处置企业,加快处置设施建设。实现企业产生的属性不明固体废物鉴别鉴定率、重点环保设施和项目安全风险评估论证率100%。

4.推动企业加强安全管理能力

推动企业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把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到生产经营各环节,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制度”。开展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推动企业加大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建立应急演练常态化机制,加强班组建设,强化现场安全管理,切实提升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智能化安全管理水平。推广“一会三卡”制度(班组安全会,动工卡、体检卡、应急卡),提高企业安全自我管理能力。加大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力度,实现高危行业企业三类人员持证全覆盖。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公开承诺制度,实行企业主要负责人、员工安全生产双向承诺,完善安全生产诚信制度,健全落实联合惩戒和联合激励机制。提升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服务水平,建立完善保险机构和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等广泛参与的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第三方机构参与企业安全管理服务,切实为企业提供高水平安全技术和管理服务。

(五)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

1.强化自然灾害源头管控能力

健全城乡规划、建设、运行等全周期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全面调查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森林火灾、地震灾害等五大类自然灾害风险要素。抓好汛前涉水工程、雨水情监测站点隐患排查,继续开展野外用火专项行动,加强春节、清明、秋冬季等火灾高风险期的野外用火巡查管控,做好687座水库、882处山洪易发区、127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2022年调查数据)和9642处切坡建房隐患点(2022年调查数据)的监控治理。

2.强化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会商研判;与气象、水利、自然资源、林业等部门加强极端天气、汛情旱情、地质灾害和森林火情监测预警,充分发挥农村“村村响”广播,畅通预警预报渠道,健全群测群防体系。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州—县—乡(镇)—村(居)”四级灾情事故报送体系。

3.强化自然灾害综合防灾能力

以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重点生态功能区修复工程、防震减灾及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气象防灾减灾建设工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生物灾害防灾减灾工程、火灾防治工程、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等9大工程为抓手,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努力实现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的“三个转变”,着力构建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有效应对处置各类灾害,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为全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4.强化自然灾害统筹救助能力

健全应急期受灾困难群众紧急生活救助机制,保障受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建立独居老人、伤残人士、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巡查探访机制,帮助做好防灾避险、临灾转移工作。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学校、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积极开展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灾害损失评估、次生衍生灾害隐患排查及危险性评估、住房及建筑物受损鉴定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健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机制,有效对接社会力量依法有序参与灾后恢复重建。

(六)提升应急救援实战能力

1.强化应急指挥协调能力

构建突发灾害事故应急处置指挥协调机制,规范应急响应与指挥工作机制。强化应急值守协调指挥权威,履行应急值守职责,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带班值班制度和24小时值班制度,增强应急指挥调度能力。加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指挥平台建设,不断充实和完善安全生产应急平台资源数据库相关信息,完善基础数据共享、调用机制,进一步增强数据库的实用性。加强应急救援联动工作机制,定期同有关职能部门沟通联络,做好事故预警研判和联合应对工作,摸清辖区应急队伍、装备情况,掌握应急救援力量,做好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防范和应对工作。

2.强化应急队伍救援能力

采取政府主导、行业管理、部门调度方式建设统一管理机制,构建以驻湘解放军、武警部队为突击力量,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专业救援队伍为骨干,地方和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巩固州级200人以上、县(市)区级100人以上应急救援常备队伍,继续加强矿山和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鼓励发展政府加强多种形式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应急救援体系,督促每个乡镇组建一支不少于30-50人的常备应急救援队伍,行政村组建一支10-20人的志愿消防队伍。

3.强化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构建实物储备、协议储备、生产能力储备相结合的多元化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和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全州、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地域和部门特点,切实加强基层应急物资储备。继续支持多灾易灾县(区)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鼓励灾害高风险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储备站点,实现应急物资靠前部署、下沉部署。建立健全县域应急物资保障部门联动和社会参与机制,在多灾易灾县(区)推行应急物资实物储备、产能储备、社会储备等多种方式,努力满足可能发生灾害事故的峰值需求。建设应急物资物流管理平台和应急物资捐赠管理平台,充分发挥物流企业优势,实现应急物资有序调度、快速运输、高效配送、精确溯源,提高重特大灾害情况下应急物资的快速通达能力。研究制定基层应急物资储备和装备配备标准及管理办法,推动乡镇(街道)、村(社区)与邻近超市、企业等合作开展应急物资协议储备。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家庭储备基本应急物资和救生避险装备。

专栏1:应急救灾物资装备增储重点

1.被服及居住防护类:帐篷、折叠床、折叠桌椅、棉衣裤、单衣库、雨衣、雨鞋、手套、毛巾被、毛毯、棉被、防潮垫、蚊帐、凉席、生活包、口罩、消杀用品、驱虫剂等。

2.装具类:应急照明灯具、手电筒、电暖气、饭盒、饮水杯、净水剂、储水罐(桶)、扩音器(电喇叭)、对讲机等。

3.救生类:救生衣、救生圈、应急包、抛投器、逃生绳、铁锹、铁铲、背囊、防滑链、橡皮艇等。

4.生活类:大米、面粉、食用油、饮用水、方便食品等。

(七)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1.加强应急管理科技支撑

加快推进监测预报预警、灾害信息获取、生命搜索救援、风险评估、决策指挥、恢复重建等领域先进应急设施设备的应用。

2.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

建设应急管理感知网络。围绕自然灾害监测、城市安全监测、行业领域生产安全监测、区域风险隐患监测、应急救援现场实时动态监测等应用需求,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视频识别、移动互联等技术,通过物联感知、卫星感知、航空感知、视频感知和全民感知等途径,汇集各地、各部门感知信息,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应急通信网络。建设湘西州应急管理大数据体系,构建数据“全域覆盖、分级汇聚、纵向联通、统一管控”的大数据体系,完善应急管理数据接入、处理、共享交换、管理、服务等数据治理服务能力,接入水利、气象、自然资源、林业、公安、交通、电力等单位应急相关系统和数据,为有效处置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灾害事故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支撑。建设全州统一的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把州、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各级层面的不同需求统筹把握联系起来,增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实用性,加强与信息化建设相衔接的应急预案制定工作,以信息化推动应急管理现代化,

3.推动安全应急产业发展

支持安全应急企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应急产业,推动应急技术装备研发、应急产品生产制造和应急服务发展。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提供应急服务,推动应急服务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加强全民公共安全和风险意识宣传教育,推动消费观念转变,扩大家庭、个人对应急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

4.加强应急管理交流合作

积极推进我州与周边地市的应急管理交流合作,探索建立与周边毗邻市建立区域应急合作联动机制。

(八)筑牢应急管理人民防线

1.树立安全应急意识

强化思想引领,让安全应急意识渗透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推动全社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及指示批示精神。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建设政务媒体专栏。完善应急广播体系。强化灾害事故警示教育。推进安全示范创建和综合减灾示范创建。统筹推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知识科普宣传教育,推动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网络。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开发制作电视专题片、公开课、微视频、公益广告、“体验式”应急安全教育等多种形式,增强应急科普宣教的知识性、趣味性,加大公益宣传、警示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应急防护意识和能力。

2.培育安全应急文化

丰富完善应急管理核心内涵,培育具有行业特色的应急文化。加强应急系统党的建设。把应急管理纳入各县(市)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各县(市)党校干部培训重要内容,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结合防灾减灾周、安全生产月、消防宣传月等节点,开展党组织的活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典型示范和引领作用。培育以“忠诚干净担当、无私奉献奋斗”为核心内容的应急文化,树立应急管理敢于拼搏、不怕牺牲的精神风貌,促进准军事化队伍的建设。打造集采、编、播、发布于一体的融媒体平台,与主流媒体建立工作协同机制。优化应急官宣平台,加强应急管理“一微一端”矩阵建设,发挥官宣主阵地作用,巩固拓展以互联网为中心的宣传教育平台;充分发挥应急状态下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建立防灾减灾救灾重大事项的宣传报道、新闻发布、预报预警、舆情应对制度。建立有效互动渠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公开透明回应群众关切。健全州、县纵向联动、部门间横向联动、宣传部门大力支持、主流媒体紧密配合的应急管理“大宣传”工作机制,构建起多维度、立体化、全方位、常态化的宣传格局。

专栏2:安全应急文化建设重点

1.加强公共安全教育,培育安全风险与应急准备意识。加强公共安全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组织开展“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5•12防灾减灾日”、“世界急救日”、“119消防宣传日”、“122全国交通安全日”和“安全生产月”等公共安全宣传活动,增强公众安全风险意识和知识技能。

2.健全应急法律法规,优化社会协同应急机制,完善应急标准规范体系,促进应急工作的规范化。完善应急法律体系,明确各类社会主体的应急责任义务和权利;强化公众自防自治、群防群治、自救互救能力,支持引导社会力量规范有序参与应急救援行动,完善突发事件社会协同防范应对体系。完善应急管理标准规范体系,着力加强应急标志标识、风险隐患识别评估、预警信息发布、应急队伍及装备配置、公共场所应急设施设备配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物资储备、应急通信、应急平台、应急演练等相关标准研制,推动应急管理标准实施应用。

3.完善应急管理组织、预案、宣教、培训和演练体系,提高应急工作的社会显示度。着力推进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发展,加快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完善风险评估和应急能力评估,指导规范各级各类应急预案评估和制修订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辅助决策等新技术,加强预案数字化应用和应急决策指挥平台建设。完善应急设施及应急符号,建设应急文化主题公园、防灾体验中心和应急纪念馆等,丰富公众的应急体验。构建分层次、差异化、重实践的全民应急宣传教育体系;组织开展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演练活动,发挥其检验预案、完善准备、锻炼队伍、磨合机制和科普宣教作用。

3.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依托吉首大学、湘西职院和州级有关培训机构搭建专业学历提升平台,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加强各类专家型专门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和储备,形成应急管理人员储备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完善人才培训制度,采用网络在线平台和社会机构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建立人员定期培训与实训机制,加强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实践实训教育。

4.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健全完善安全风险网格化服务和管理制度,使安全监管体系延伸到最基层,建成运行高效、覆盖所有乡镇(街道)、村(社区)和监督管理对象的基层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体系。加强对基层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建立常态化运行和考核机制。

5.提高社会动员能力

建立市场力量有序参与应急管理的机制,进一步夯实应急管理的社会基础。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应急管理服务指导性目录,加快培育发展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举报奖励制度。

第四章 重点工程

(一)自然灾害等综合风险普查治理工程

开展全州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森林火灾、气象灾害、水旱灾害等五大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安全风险排查战略,摸清风险底数,建设综合风险监测平台,建设灾害和风险防控体系,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生态修复治理,提升灾害和风险防控能力。

专栏3:自然灾害等综合风险普查治理工程

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估。开展11万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价,以城镇及人口聚集区、农村切坡建房为重点,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价。

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估。开展全州域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域工程和农村民居抗震性能基本情况抽样调查等工作。

开展森林火灾风险调查与评估。以县为单位开展全州森林火灾风险隐患点调查,进行森林火灾危险性综合研判与分析。

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估。通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建立精细可用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数据集,绘制气象防灾减灾区划地图,识别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域。

开展水旱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估。开展暴雨洪水特征调查与致灾孕灾要素分析,完成全州暴雨洪水易发区调查分析,开展暴雨、洪水频率分析,更新全市暴雨频率图,编制中小流域洪水频率图。建设灾害事故综合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统筹推进全州8县(市)应急平台建设,形成“州—市县—乡镇”三级联通,同时加强数据互联共享,实现全州多部门视频监控点位互通,实时接入水利、气象、消防、交通、测绘等相关重要数据。

开展森林防火体系建设。森林防火检查站150个,综合监测站50个,森林防火器材仓库(含乡镇)100个,瞭望台100座,视频监控等智慧防火系统,消防车、无人机、森林防火物资等物资设备,防火通道、生物隔离带,监控室等基础设施。

开展城市消防体系建设。1、城市消防设施建设:湘西州训练基地、战勤保障大队、指挥中心、经开区特勤消防站“四合一”项目、吉首林木山站、乾州小型站、古丈迁建站、龙山二站、凤凰县工业园站、泸溪武溪小型站、泸溪双子城站、永顺芙蓉镇小型站、永顺城区小型站、花垣工业园站、搜救犬站等消防站(点)、特种训练基地、重型机械救援站等建设;消防车辆装备购置;城市消防物联网远程火灾监控预警系统建设;2、农村消防设施建设:组建乡镇专职消防队、村级志愿消防队,购置消防车辆等装备等消防信息化建设;传统古村落和农村大团寨消防水源建设;传统古村落和农村大团寨电气火灾监控系统;3、消防救援信息化系统;4、古城、古镇消防设施升级改造。

开展矿山采空区综合治理。全州采空区暴露面积约336万平方米,总体积达3587万立方米以上,采取尾砂胶结充填、封堵隔离、废石充填、掘进绕道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理。

开展尾矿库闭库及矿山生态修复。对全州50座尾矿库陆续进行闭库治理,坝体加固、排水系统、滩面覆土工程,矿山复绿等。

开展采煤沉陷区治理。对永顺县万坪镇白岩村、大寨村采煤沉陷区进行治理,搬迁房屋40栋,治理塌陷区面积2.29平方公里,改善居民区环境等。

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在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移民搬迁、灾后恢复重建等项目,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农居抗震加固和改造工程。

(二)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力量体系建设,形成相互补充、相互支撑、一专多能、多能一体的应急救援队伍力量发展格局。推动救援实战能力提升,辅助社会救援队伍建设,实现应急救援队伍前置、物资前置、指挥前置。建立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实现联动值守、监测预警、决策会商、指挥调度、灾害模拟、实训演练、预警发布、社会动员、保障协调等功能,满足全州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功能。建设应急信息化平台,加强数据互联共享,实现全州多部门视频监控点位互通,实时接入水利、气象、消防、交通、测绘等相关重要数据,集成建立全州应急物资装备、预案、队伍等数据库,实现应急管理一张图综合展示和监测预警、指挥调度集成一体的指挥系统平台。推进全州应急管理救援体系建设,实现应急救援队伍前置、物资前置、指挥前置,确保应急救援快速高效。

专栏4: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应急救援队伍力量体系建设。建设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实现城乡综合消防应急救援力量全覆盖。加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以州矿山救援中队10人为模板,推动县(市)建设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推进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发展,依托高危行业企业、有条件的单位和社会组织建立应急救援队伍或志愿者队伍。加强应急专家力量建设,建立应急专家使用和调度服务管理平台。

建设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包括指挥中心(值班值守区、信息处理区、指挥调度区等)场地建设、可视化应急指挥会商系统建设以及相关业务数据应用体系等系统建设。

建设应急信息化平台。包括应急信息化平台中心机房的场地、数据服务器、数据交换、运维管理、应急音视频融合等硬件基础设备建设。建立应急资源管理平台,建立全州安全风险数据库、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数据库、灾害隐患数据库、灾害事故监测预警系统。

建设应急管理救援体系。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应急科普教育体验基地;建设州、县(市)(区)、乡镇(街道)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以及应急物资储备;建设州、县(市)(区)、乡镇(街道)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应急救援业务培训、应急救援宣传教育等。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气象保障工程。依托湘西地区现有气象业务基础,建设暴雨山洪灾害气象监测子系统、暴雨山洪灾害气象信息传输处理子系统、暴雨山洪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业务子系统、暴雨山洪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子系统、暴雨山洪灾害公共气象服务子系统和暴雨山洪灾害气象监测预警应急子系统。

(三)“依法应急”能力提升工程

系统梳理和修订涵盖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森林火灾、地震等单灾种和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处置响应、救援救助、恢复重建等各环节应急管理相关法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体系,全面提升“依法应急”能力。

(四)“科学应急”能力提升工程

创新科技体制机制,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引进高端人才和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强重大基础理论、关键核心技术、先进装备设备、科技创新基地、科技创新队伍、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发展与建设,在预警发布、抢险救援、恢复重建等方面实施精准治理,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全面提升“科学应急”能力。

(五)“智慧应急”建设工程

全面启动“智慧应急”建设工作,推进监测预警系统全覆盖和智能化,加快高水平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城乡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在信息化全覆盖基础上,注重系统融合和智能升级。要推进应急指挥系统智能化和高效化,提高应急通信保障水平和灾害事故信息获取能力,建强“应急大脑”。要推进“互联网+监管”智能化升级,提高监管执法和服务企业水平。要推进智能科普宣教培训和应急信息发布,加快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动员能力。

专栏5:“智慧应急”建设工程

建设全域覆盖的智能监测预警体系。完善提升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金属冶炼、烟花爆竹等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开展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建设。推进城乡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联通“雪亮工程”“天网工程”等监测网络。

建设扁平高效的智能应急指挥体系。建设统一权威高效精准的应急指挥智能调度系统,形成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跨领域的指挥调度体系。建设智能化、扁平化、一体化应急指挥作战和智能调度模式,完善指挥调度、信息共享、预警响应、协调联动、保障联合、技术支持等各环节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信息报送“一张网”、指挥调度“一键通”。

建设“空天地”一体的通信保障体系。进一步推进应急指挥信息网、无线窄带通信网、卫星网建设,整合先进信息平台,构建“空天地”一体的应急通信体系,建设安全、可靠、高速、智能的应急通信网络,实现应急救援精准判断、精准组织、精准协调、精准指挥。

建设应急指挥“一张图”。依托“应急大脑”建设应急指探“一张图”,汇聚各类应急信息,整合融合各类应急资源,实现应急力量集中管理、灾情态势统一展示、灾情趋势综合预判、救援方案智能生成、救援进展动态跟琮。

建设反应灵敏的“应急大脑”。健全数据交换共享机制,整合相关行业领域和互联网上的碎片化数据,构建坚实数据基础。加强业务模型研究,重点突破灾害风险研判、安全态势分析、实战辅助决策等方面算法模型。聚焦督查检查报告分析、生产安全风险识别、城乡综合风险分析、应急资源与力量分析、灾害事故复盘推演、预警信息精准发布、应急管理知识图谱等领域,推动业务系统智能化升级

(六)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建成统一高效、科学完备、协同治理、及时可靠、安全可控的全过程多层次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应急物资储备满足州、县、乡三级分别启动一次本区域内灾害事故I级应急响应的需要,基本实现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现代化。

专栏6: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应急物资储备工程。州、县、乡三级政府分别按照灾害事故I级应急响应的要求储备应急物资;县级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家庭必备应急物资名录,鼓励和引导居民储备必要的家庭应急物资;相关部门制定各级各行业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和数量定额标准;鼓励利用引导企业落实应急物资储备。

行业领域仓库基地建设工程。各县(市)区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交通不便、灾害风险高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建设应急物资装备储备点;构建州、县、乡、村四级森林防灭火物资储备网络。

应急装备保障工程。实施重点县(市)、重点流域应急救援装备预置项目;实施应急装备物资储运体系信息化工程,开展防汛抗旱装备科技引进,健全应急装备管理制度和应急调运预案。

交通运输保障工程。在水旱灾害多发且交通不便地区建设配送渠道,建立健全应急物流专用通道。

(七)乡镇(街道)应急能力提升工程

全面开展以有领导班子、有应急管理机制、有应急预案、有应急队伍、有应急物资及装备、有应急培训演练为主要内容的乡镇(街道)应急能力建设,大力推进以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村(社区)应急服务站(点)建设,全面绘制社区(村居)灾害风险图。大力创建城乡基层社区防灾减灾救灾示范点,在全州范围内创建15个全国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农村民居防灾保安示范点9个,防灾科普教育示范学校20所,防灾示范社区10个。在典型自然灾害多发地的市县区支持建设具备应急指挥、救援功能、应急演练、物资储备、人员安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各乡镇(街道)安装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接收终端(天气盒),方便及时接收各类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趋利避害。

专栏7:乡镇(街道)应急能力建设工程

领导班子建设。建立乡镇(街道)“1+4”应急管理委员会。设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主任的应急管理委员会,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防汛抗旱、地质灾害、森林消防分管领导任主任的专业应急小组,形成“统”“分”有序的责任体系。

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健全乡镇(街道)应急管理风险防控和监测预警机制。落实风险调查评估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制度,每年至少组织1次辖区风险普查,每月至少组织1次专项检查,按规定落实安全生产计划执法,建立各类风险隐患台账和执法台账;每个季度组织1次辖区内安全生产及自然灾害形势分析预判,及时、有针对性进行预测判;督促辖区各村(社区)根据风险存在情况布设不少于2个风险监测点,落实监测责任和信息报送相关责任。

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加强乡镇(街道)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编制符合乡镇(街道)本地实际的总体应急预案;围绕应对学校、商场、医院等人口密集场所和企事业单位事故灾害,编制专项应急预案;围绕应对辖区重点防护目标、重大危险源、危险区域的事故灾害,编制“一对一”单项应急预案。每年至少组织1次应急知识及应急预案集中宣传活动。

应急队伍建设。加强乡镇(街道)综合应急救援和信息员队伍。围绕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地震和地质灾害、生产安全事故、公共事业保障应急救援,组建不少于15人的综合应急救援和信息员队伍,并明确队伍响应程序、培训演练要求、后勤保障措施、评估考核办法,实施规范管理。统筹各领域各村信息员组建应急信息员队伍。

(八)全民风险防范意识能力提升工程

以重点企业、重点领域为依托,举办安全应急文化普及活动,建设安全应急科普知识宣教服务平台、标准化应急知识科普库、应急科普宣教系统和安全应急文化教育基地,提升公众应急科普宣教能力。

专栏8:全民风险防范意识能力提升工程

拓宽安全应急文化宣教范围。建设面向全社会的安全应急科普宣教公益网络。建设标准化安全应急知识科普库。重点开展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金属冶炼、道路运输、交通运输、消防、特种设备、校园等重点行业领域和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五大灾害的安全应急文化宣教。

建设应急科普智慧宣教系统。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安全应急知识科普数据库,适应不同领域安全风险、不同人群安全应急知识需求,通过算法精准推送安全应急科普知识,实现定制化宣传。

举办安全应急文化普及活动。每年举办1次州级安全应急领域科技论坛、竞赛、夏令营,每年邀请领域内专业人士、社会名流承担引领责任,代言公益广告,吸引青少年投身安全应急行业。

创建安全应急文化教育基地。建设集防灾减灾、应急逃生、安全知识等实景体验与实操训练为一体、可面向社会公开开放的多功能安全应急体验基地(场所)州级1个,县级8个。利用废弃矿

山、危险化学品企业建设安全生产主题公园州级1个。

高危行业企业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推进尾矿库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冶金行业的重点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湘西州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动态安全监管监控范围,推动建设覆盖州、县(市)、乡镇三级的一体化安全生产动态监管体系,实现矿山、危化、烟花、冶炼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风险动态监控全覆盖。

建立灾害安全风险预警防控系统。加快“智慧消防”建设,推进城市消防物联网远程火灾监控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州级森林火险预警监测中心,8个县(市)分别建立火险要素监测站;运用“北斗云”、“安心云”等技术对全州重要地灾隐患点、典型地灾易发区和危险建筑边坡隐患实施专业预警监测,建立数字化档案。建设应急信息化平台。

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建立省州县三级视频会商系统;全面运用地震应急通信提升地震处置能力。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市党委、政府要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和实施保障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进一步落实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应急管理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县(市)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强化协调配合,加强工作衔接,明确工作任务,分解工作目标,确立工作进度,压实工作责任,切实把工作做实做细,形成应急管理工作合力,确保规划目标能完成好,主要任务能落实好,重大项目能实施好。

(二)加大经费投入

县市党委、政府要结合工作实际,建立与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应急管理资金动态增长机制,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落实重点项目建成后的运行和维护资金保障,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和使用。加强应急管理财政支出相关政策研究,制定应急产业、应急物资运输财税费优惠等政策。完善应急管理资金保障机制,开辟社会化、市场化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对应急管理工作给予支持,扩宽多元化筹资渠道。

(三)加强规划衔接

县市应急管理部门要组织编制本地区、本部门应急管理体系规划和实施方案,在规划内容上与本规划有机衔接,贯彻落实本规划的总体部署和总体要求。州安委会各成员单位编制指导行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和事业发展规划时,要加强与本规划有关内容的衔接与协调,有关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要与本规划相协调,提出的重大工程和项目要与本规划相衔接。同时,把应急体系规划纳入本县市、本部门“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行研究、部署和检查,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

(四)加强考核评估

加强督查督办和跟踪催办,围绕规划制定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应急管理绩效评估政策,统一绩效考核评估标准,制定分解目标任务落实方案和重大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将落实情况纳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强化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完善考核、评估、激励和问责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及综合评估,按要求对规划落实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保障全州应急管理体系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顺利完成。


相关文件:
湘西自治州“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重点工程项目表.docx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