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根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州情实际,现就加快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坚守“542”发展思路,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激发发展新动能,完善“园、社、企、水、路”综合配套,推动全州农业特色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精细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发展农业新业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二)基本原则。坚持因地制宜,立足比较优势、避免同质竞争,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发展与地域自然资源匹配、种养习惯适宜、生态环境适应的特色产业。坚持绿色生态,实行标准化生产、清洁化生产和资源化生产,增加绿色、有机、富硒等优质农产品供给,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坚持市场导向,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激活经营主体,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供给,提供更丰富、更优质、更适销对路的特色农产品。坚持产业融合,以延伸产业链、价值链为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三)目标任务。实施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845”计划,即培育壮大柑橘、茶叶、烟叶、猕猴桃、蔬菜、油茶、中药材(杜仲、百合)和特色养殖(黑猪、黄牛)等8大特色产业,到2020年建成特色产业基地400万亩,实现产值500亿元。其中,柑橘基地85万亩、产值25亿元,茶叶基地40万亩、产值40亿元,烟叶基地25万亩、产值10亿元,猕猴桃基地20万亩、产值25亿元,蔬菜基地70万亩、产值40亿元,油茶基地100万亩、产值20亿元,中药材基地60万亩、产值40亿元,特色养殖产值100亿元,农产品加工营销收入120亿元,休闲农业、乡村游收入80亿元。
二、工作重点
(四)推进园区建设。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创新资源要素配置,建设“基地+加工(营销)+科技+休闲观光”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成万亩精品园40个、千亩标准园525个、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16个、州级以上标准化养殖示范场800个。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大户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精深加工、现代营销,实施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鼓励农户和返乡下乡人员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创业就业等方式参与园区建设。策应全域旅游发展,加快土家族苗族两条生态文化村镇游精品线开发,大力发展休闲、观光、体验农业,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五)培育新型主体。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700家以上(其中销售过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以上)、专业合作社(含农机专业合作社,下同)1200个、家庭农(牧)场5000个。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方式,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权、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为股份,加入新型经营主体参股经营特色产业开发。
(六)拓宽营销市场。加强特色农产品专业交易市场、冷链物流、仓储配送和乡村物流体系建设。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推动商贸、供销、邮政、电商互联互通,支持特色农产品出口企业开拓境外市场。
(七)完善基础设施。持续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政策措施,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五小水利”工程和现代化灌区建设,完善田间节水设施,建成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推广并逐步普及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灌溉农艺技术。加快农田、山地、果园机耕道路建设,满足农业物资运输、农机耕作和其他农业生产活动需要,构建便捷高效的田间交通体系。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种养平衡模式,配套实施中小型沼气工程,推动畜禽粪便集中处理,促进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地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推进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八)打造特色品牌。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做好农产品商标注册工作,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认证和农产品品牌商标注册,加强区域公共品牌和证后监管,突出绿色、生态、有机、富硒特色,重点打造湘西椪柑、湘西猕猴桃、湘西烟叶、湘西蔬菜、湘西油茶、湘西中药材、湘西黑猪、湘西黄牛和保靖黄金茶、古丈毛尖、龙山百合等区域公共品牌。
三、保障措施
(九)强化政策引导。把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作为财政支出优先保障领域,逐年增加投入。各县市要根据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管理办法,积极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全州每年整合涉农资金30亿元以上。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实行以奖代补和贴息,支持建立担保机制,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对各级财政支持的各类小型项目,优先安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作为管护主体,强化农民参与和全程监督,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信贷投放方式,开发信贷新产品,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立足县域,加大特色产业发展支持力度。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创新农业保险产品,鼓励开展特色产品价格保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并给予保费补贴。
(十)强化科技支撑。突出科技创新、研发应用、试验示范、科技服务与培训等功能,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员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建设,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强化乡镇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健全专家服务团、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农技人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技术合作,实施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加强农业装备建设,推广适合山区作业的农业机械,推进农业机械化。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培训资源,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办法,扶持培养一批专业人才、乡土专家和乡村工匠。
(十一)强化督查考核。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全州五个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和州政府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实行一季一督查、半年一讲评、一年一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单位和责任人考核评估、干部选拔任用和追责问效的重要依据,对工作履责不力、特色产业发展滞后的县市和有关责任单位责任人实行严格问责。州财政建立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用于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奖补,重点支持农业园区建设、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休闲农业、创品夺牌、农村电商等发展。各县市可根据实际,制定考核奖惩办法,激发各经营主体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