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访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要闻 > 湘西时政

【非遗传承】洞坎火纸 燃不尽的时代变迁

2019-04-11 08:26 作者:杨 帆 麻垣杰 通讯员 王承良 戴桂林 余光龙 来源:团结报 【字体:

    晒纸。将揭好的纸进行晾晒。

    火纸,一种粗质纸,多用以制作纸钱,祭祀。

  

    砍竹。每年的小满节气上山砍竹,新生嫩楠竹为佳。

   

    浸竹。将破好的竹子扎成捆,放入石灰水池中浸沤。

    纸药。天枞树根泡制成的一种粘滑的液体。

    将纸浆倒入水池,加入适量纸药搅拌均匀。

    舀纸。用竹帘子在浆池中轻轻一舀,滤掉水,便剩下一层薄薄的纸浆膜,干了以后就是一张纸了。

    压纸。舀出的纸一张张重叠进行压榨,挤干水份。
  
    揭纸。把挤干水份的纸按边缘相距2厘米距离的方式重叠,然后一张张揭开。
  
  成品。每7张为1贴,每4贴为1把,每50把为1捆,2捆为1担。
  当车停在被四面郁郁葱葱的楠竹环抱的洞坎村时,我终于明白它为什么会有土家“蔡伦村”之称了。洞坎村距离永顺县城20公里,群山环绕,盛产楠竹。竹林资源如此丰富,又有清冽泉水汩汩不息,具备火纸生产的最佳条件,所以洞坎人凭着祖先传承下来的土法火纸生产技艺,祖祖辈辈于此世代生息,安居乐业。 
  村里的老人说,洞坎村的楠竹好于其他地方楠竹,竹纤维均匀细密,柔韧绵软,成浆率高,造出的火纸光泽度好,吸水性强。一根嫩楠竹要经过前后72道工序方能制成火纸,整个过程需要55天左右,全是手工操作,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都比较高,且其生产技艺没有文字记载,仅凭师傅的言传身教世代相传。
  这一古老的造纸工艺已在当地流传三百多年。 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造竹纸》载:“盛唐时,鬼神事繁,以纸钱代焚帛,故造此者名曰火纸。”从古至今,火纸一直大量用于祭祖、还愿、傩戏等民俗节日和活动。据地方史料记载,洞坎火纸曾是老司城当年土司的祭祀贡品,因此火纸技艺在这里得到空前传承与发展,先后被湘西州和湖南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很长一段时期,火纸生产是洞坎人赖以生存和发家致富的主要手段,那一排现已被保护起来的石槽、窑子、踏碓、木碓、木榨,冲击着我们的眼球,诉说着洞坎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过去,商贸频繁、商贾云集、人来舟往……
  我似乎听见了破竹的脆声,听见了竹帘舀起纸浆的水声,听见了那一声又一声的吆喝,那么浑厚有力,意气风发。 而今,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火纸行业已引入机器生产,传统手工生产火纸受到残酷冲击。
在洞坎村277户居民中,还在从事古法造纸的只剩下31户,平均年龄65岁。距今一千多年历史的竹造火纸技艺是古代文明的缩影,是勤劳智慧的祖先为我们保存下来的一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财富。
  无论从历史研究价值、工艺价值还是社会价值来说,这项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有着现代工业难以替代的重要性。或许再过去数百年,数千年,它还能为我们远远吟唱那古老的故事。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