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上“绿被子” 过起“好日子”
披上“绿被子” 过起“好日子”

2001年以来, 花垣县对县城周边环境进行了重点整治, 昔日的濯濯童山披上了郁郁葱葱的绿装。




秋天, 走进湘西, 林海葱茏, 举目四望, 武陵山间草木茁发, 田野里一片金黄, 山坡上硕果累累, 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从2000年到2019年, 岁月见证了退耕还林带来的巨大改变, 湘西州森林覆盖率升至2018年的70.24%, 林地面积达1346.65万亩, 活立木蓄积量达4643.55万立方米。 武陵山间呈现出远看青山绿、近看果满园, 路在林中走, 人在画中行的美好景象。
时空流转, 林海不仅扮靓了山野, 更点亮了山区人民的希望之光。 目前, 全州退耕农户年收入的30%来自林业, 国家累计下达给我州退耕还林项目相关资金59.4亿元, 全州退耕还林农户累计获得钱粮补助户均14380元, 人均3533元。
退耕还林20年, 也是绿水青山转变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绿色银行”的20年。

曾经, 为了种粮, 大量毁林开荒, 结果人穷山败, 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日益加剧, 自然灾害频发。 2000年以来, 我州推行退耕还林, 全面实施生态州建设。 20年来, 林地的保土和涵水能力逐年增加, 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大为减少。
从开荒种粮到退耕还林, 农民最担心的还是吃饭问题。 退耕还林实施后, 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 政府实施了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办法, 并在2004年将粮食补助改为现金补助。 据统计, 2013年以来, 全州累计发放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6.99亿元、天然林保护补偿资金0.93亿元、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8.18亿元, 惠及全州各族群众160多万人。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生态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 生态补偿政策纷纷出台, 我州为消除“绿水青山掩盖下的贫穷问题”, 落实了公益林补偿、天然林保护补偿、退耕还林补助湿地保护修复补助等增收政策, 让生态公益林成了农民的“绿色银行”。
2014年以来, 我州生态公益林管护面积718.51万亩, 年补助资金11620.43万元, 五年累计补助资金58102.15万元。 覆盖119个乡镇1487个行政村, 30.32万农户118.88万人, 其中涉及建档立卡户81063户327218人。
2016年, 我州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 省下达任务298.33万亩, 累计获得国家天然林保护补助资金9314.5万元, 覆盖93个乡镇1108个行政村, 16.38万农户61.76万人, 其中涉及建档立卡户51714户210713人。
预计今年国家将下达我州各类生态补助资金2.2亿元, 其中退耕还林补助6000万元, 生态公益林补助1.1亿元, 天然林保护补助5000万元, 分别涉及建档立卡户4.9万户17.15万人、8.11万户32.72万人、5.17万户21.07万人。 待上述资金到位后, 即可按照标准发放至困难群众手中。

从卫星遥感图上看, 绿色是湘西15462平方公里土地的主色调。 隆起的山脊如同镶嵌在大地上绿色河流, 奔腾向前。
山川披上了绿, 土地种上了树, 增加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何去何从? 湘西人有自己的回答:推进生态转岗脱贫工程, 将政治素质好、身体健康、责任心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聘为生态护林员, 开展护林工作, 每人每年发放1万元的劳务补贴。 从此, 绿色的山林有了守护者, 贫穷的山里人也有了新的职业。
截至今年7月1日, 全州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373人转岗为生态护林员, 涉及1718个行政村, 共带动2.1万名贫困人口因此脱贫, 贫困人口转岗护林员人数列全省第一。
“生态林区保护好, 枯枝碎叶不能烧; 只要提腿上山走, 不带火种要记牢。 ” 泸溪县小章乡大水坪村村民张文和说。 他怎么也不会想到, 自己在年过半百的时候改了“行”, 还脱了贫。
山里人靠山吃山。 张文和上有老、下有小, 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全靠几亩农田, 生活贫困, 致富无门。 2016年, 张文和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并被纳入生态扶贫序列, 经过公开推选为护林员。 有了新的职业, 张文和一家在2017年顺利脱贫。
既要绿水青山, 也要金山银山, 不仅不能让保护生态和绿色的百姓受穷, 还要让百姓因生态发展富裕起来。 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聘任为生态护林员, 是我州在探索“生态+扶贫”模式中的重要举措, 它将生态建设与促进贫困户就业相结合, 实现了生态环境与贫困人口“双受益”。
我州是生态大州、绿色大州, 也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 以保护促脱贫, 以脱贫助保护, 为了让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齐头并进, 协调发展, 我州在国家分配422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指标的基础上, 克服困难, 自筹资金, 增加了315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名额, 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护林员总数达到了7373人, 为国家分配计划的174.67%。

国际农发基金湖南省中西部地区农村综合发展项目古丈县红石林镇先锋村茶园。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通过造林专业合作社、村民自建等模式, 以工代赈, 组织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工程建设, 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 在政府投资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 吸纳一定比例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与工程建设, 支付贫困人口合理的劳务报酬, 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近年来, 全州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 主动吸纳有能力的困难群众投工投劳参加植树造林和生态保护工程, 截至4月底, 已完成生态廊道造林绿化241.3公里, 裸露山地绿化3万亩, 封山育林6.44万亩,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6000亩, 建设森林乡村50个、森林人家50个, 庭院绿化7505户, 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万人。
永顺县沙坝镇高楼村是我州让贫困人口通过参与工程建设获取劳务报酬, 提升收入水平的一个缩影。 高楼村距离永顺县城50公里左右, 退耕还林前, 这里交通闭塞, 旱情不断, 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念好“生态经” 打好“绿色牌”。 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 高楼村累计投工73900多个, 营造速生松杉林3200多亩, 杂交板栗380多亩, 茶叶520多亩。 现在, 高楼村绿树成荫, 溪流潺潺, 一派田园风光, 不仅没有了干旱的困扰, 村民的生活更是富裕了起来。
通过粮食直补, 保障农民的生活问题。 鼓励农民参与劳动, 进一步拓宽农民的经济来源, 提高经济收入, 引导农民用自己的努力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阳光大道。

2001年以来, 经过近20年的努力, 泸溪县的椪柑栽培面积达25万亩, 挂果面积20万亩, 产量达到14.4万吨, 实现产值1.5亿元。
退耕还林, 并非朝夕之功。 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也并不能一蹴而就。 经过二十载的努力, 截至2018年底, 全州林业产业总产值129.2亿元, 同比增长15%, 其中第一产业55.64亿元, 第二产业25.46亿元, 第三产业48.10亿元。
以前, 在永顺县最高峰羊峰山下油茶林无人培管, 村民坐拥绿水青山, 却依然贫困。 2010年以来, 通过对原有林地进行深挖垦复、合理修枝整形、调整老林油茶株数密度及科学管理, 提高单株产量, 现在已经形成了石堤镇万亩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园, 成为该县石堤镇羊峰、青龙、狮子、毛土坪等四村村民的“致富林”, 带动建档立卡户2049人脱贫增收。
龚景志, 是青龙村的建档立卡户, 因有5口人, 因病、因缺技术导致贫困。 实施巩退以后, 龚景志一家将责任山25亩油茶林进行低改。 如今, 每年收获茶油300公斤, 收入达到3.6万元。 不仅实现了脱贫, 还走上了发家致富路, 一家人从以前的小木房搬进了两层楼的新砖房。
树上结果, 林下养殖。 在龙山县红岩溪镇卜纳洞村, 周亚容夫妇流转1000多亩荒山, 开垦荒地, 办起了合作社, 种植刺葡萄、杨梅, 还发展蜜蜂养殖产业。 随着规模扩大, 合作社还为卜纳洞、打溪、头车、毛坝、半寨等村寨的农民提供了务工岗位, 每年为村民发放工资20多万元。
截至目前, 油茶专业合作社达到214个, 2018年产值达到3.64亿元, 有6823户2659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油茶产业建设, 并获得经济收益。 此外, 全州木本药材、苗木花卉、森林旅游、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 目前已建立省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林业特色产业园)25家, 特色产业经营主体和大户1341家。
二十载荒坡植绿, 二十载退耕还林, 二十载的不断探索, 湘西的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 来自我州实施生态扶贫工作的报道


湘西猕猴桃。

绿道休闲。

猛洞河湿地公园一瞥。

山青凭鸟栖。
本报记者 田 华

在湘西,植树已经成为新风景。
生态补偿:
吃饭有保障

永顺青天坪的满山红叶。
生态转岗脱贫工程:
建档立卡户的新岗位

生态工程建设:
劳动实现增收

特色产业建设:
持续发展
(本版图片由州林业局提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