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访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要闻 > 湘西时政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记凤凰县退休老干部秦世峰

2020-08-07 08:18 作者:麻正规 通讯员 田桃珍 秦志芬 来源:团结报 【字体:

  “老秦干工作的劲头真是令人佩服,虽然退休了,热情不减半分。”盛夏时节,烈日当空,在凤凰县阿拉营镇黄合社区宇翔家庭农场猕猴桃种植基地,猕猴桃果实累累,该社区书记龙云对着一位正在果园里忙碌的老人竖起了大拇指,连连称赞。

  “老秦”名叫秦世峰,是凤凰县农机局退休干部,2019年退休后仍然扎根在基层一线,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发挥余热,钻研猕猴桃栽种技术,带领村民群众发展猕猴桃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展示了一位退休老党员永葆本色,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的博大情怀。

  痴迷,为了心中梦想

  目前,猕猴桃产业已成为凤凰县农民增收的一大水果支柱产业。全县种植面积达6.8万亩,年总产量8万余吨。

  但是,受溃疡病的影响,全县猕猴桃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受到阻碍,广大果农谈病色变。“我家老秦对猕猴桃种植,特别是对猕猴桃溃疡病的钻研工作已达到了痴迷程度。”谈起秦世峰对猕猴桃的“上心”,妻子周武凤理解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丈夫的心疼。为了更好地支持丈夫,退休后,周武凤毅然放弃了城里舒适的生活,陪伴丈夫回到了农村,帮助他一起完成心中的梦想。

  秦世峰一门心思投入猕猴桃溃疡病防治中,经常茶饭不思,整日蹲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苦苦摸索。他四处查阅相关资料,请教学习,把自己完全“缠”了进去了。

  “这猕猴桃就跟人一样的,身体强壮了,自然就少生病。”经过一段时间的苦苦探索,加上多年来对猕猴桃栽种积累的经验,秦世峰终于找到了科学防治猕猴桃溃疡病的“妙方”,一旦发现病株,除了用药手段的同时,再通过修剪去掉带病菌的枝条、加强苗木检查等措施,双管齐下,及时处理,就能提高树体对病害的抵抗能力,溃疡病情况会明显好转。

  付出总会有收获。秦世峰凭借着自己对猕猴桃溃疡病科学防治的一腔“痴迷”,通过努力实践,对猕猴桃溃疡病防控起到了显著效果,在他的猕猴桃示范基地,溃疡病的发病率控制在了5%以下,为全县猕猴桃产业健康发展开辟了新路径,给广大猕猴桃果农带来“福音”。

  钻研,传播种植技术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根在农村,心在农村,爱在农村。”已退休的秦世峰,时刻不忘自己的根。他说,自己对土地有着天然的眷恋,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情感,对猕猴桃产业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有着执着的追求。

  1998年,秦世峰任阿拉营镇镇长,任上那几年,他带领广大村民群众大力发展猕猴桃种植产业,并经常深入农户家中,言传身教,传授猕猴桃种植技术,成为当时少有的热心“专家”,也是广大果农的良师益友。

  “那几年,老秦带领大家种植猕猴桃,搞得红红火火,能有现在这样的猕猴桃栽种规模,和当时打下的基础分不开!”今年78岁的黄合社区村民杨健对当时的产业发展,历历在目。

  2019年,秦世峰先后4次到陕西、四川、武汉实地学习考察,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猕猴桃研究所、武汉植物院有关专家咨询猕猴桃管理中遇到的困惑。并编写了《猕猴桃栽培技术讲义》《凤凰县猕猴桃周年管理技术手册》等书籍材料,详尽地介绍了猕猴桃在全年的各个时期如何修剪、施肥、蔬果、病虫防治等技术措施,填补了县域内猕猴桃周年培管技术不足的空白。

  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为广大果农传授实施规范化管培相关知识,要求他们科学施肥,不乱用农药,不使用除草剂,不使用膨大剂的绿色生产管理方式,确保果品的质量。

  “我们栽种的猕猴桃都不打膨大剂,都是纯天然自然果。”该社区群众纷纷说道。这些年,在秦世峰的精心帮助指导下,村民群众基本都掌握了合理密植授粉、人工种植授粉等管理技术,而且从来不使用膨大剂与除草剂,确保猕猴桃果子的生态环保、口感以及营养价值,果品市场供不应求。

  带动,助力脱贫攻坚

  黄合社区,由原黄合营村、木桶井村、新场村合并而成,是典型的贫困村。

  退休回到家中的秦世峰,始终牢记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带动社区广大村民群众积极发展猕猴桃产业,不遗余力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努力增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社区农户张雪梅,原来种了几亩猕猴桃,由于不懂管理和技术,每年下来只有2000元的收入,除掉肥料、人工费,几乎赚不到什么钱。

  “老秦亲自教我们种植户管培、施肥等技术。去年,我家猕猴桃增产800多斤,一年增收了六七千元,而且我农闲的时候还到老秦家种的猕猴桃基地帮工,每天80元,这样一年也可以拿到1万多元。”张雪梅脸上乐开了花。

  秦世峰通过“基地+农户+分红”的形式,帮助社区的建档立卡户加入其产业基地,使11户土地入股形式参与分红,进基地投工,年用工日1200个,群众增加收入8万余元。

  同时,秦世峰为社区10户建档立卡户全程提供技术帮扶,在用工方面优先照顾建档立卡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谭久英,在产业基地务工,全年务工收入15000余元,解决了子女读书生活费难题;村民滕现清,仅在基地务工全年收入增加14000余元;村民卢志凤,全年务工收入在13000元以上,解决了家人治病缺钱的问题。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