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湘西州扶贫办驻永顺县若西村第一书记杨代宏扶贫故事
近日,在永顺县若西村村部后的菜地里,湘西州扶贫办驻该村扶贫工作队正在忙碌着耕地、播种、施肥,不久后这里一片绿油油的蔬菜地将成为扶贫工作队的“私家菜园”。
“周边老百姓看到我们自己做饭,就从自家菜地摘菜送到食堂来,我们拿也不好(送钱他们不肯要),不拿也不好(讲我们不接地气),现在自己种了菜,下次就有拒绝理由了。”该村第一书记杨代宏边劳动边说。
2018年6月,八零后的综合科科长杨代宏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干部要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村里干,同群众一起干”的指示精神,主动向办党组请缨赴永顺县泽家镇若西村任第一支书。驻村一年多以来,他带领村党支部强队伍、理思路、谋发展、干项目,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问民生诉求,解群众困难,促脱贫攻坚,谋乡村振兴,平均每月驻村22天以上,实现了该村贫困人口119户485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1.08%,该村于2018年底如期脱贫出列,扶贫成效在今年通过了各级检查组的多次检验,赢得了当地政府和地方群众的高度评价。
但是在这驻村的16个月的日日夜夜里,他的肤色由文静“书生脸”变成了古铜“农夫色”,鞋子由“锃亮的皮鞋”换成了耐磨的解放鞋,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乡亲们亲切的称呼他“小杨书记”。
“小杨书记话不多,但为人随和,接地气、近民心,很务实,帮我们村里干了很多实事。”贫困户张志田说。
从驻村的第一天起,杨代宏就把摸清家底作为开展工作的第一步。他逐户登门走访,摸实情,与村民拉家常、交朋友,听群众说真话、实话,甚至是气话、恼话。
努力了就有结果,付出了就有收获。一年多来,杨代宏的扶贫工作得到了村民的广泛欢迎和认可,使他与村民打成一片,成为若西村村民的“自己人”。
今年年初的一天,夜降大雪,几名贫困户起早自发为他清扫出一条出行道路;一位大妈看到他经常工作繁忙顾不上做午饭,就每次给他送来一碗加了两个荷包蛋的热腾腾面条;走在村里,随便遇到一个村民都会说“小杨书记辛苦了,到我家里喝杯茶吧!”;…………
他积极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到户增收、低保救助、危房改造、教育补贴、大病救助、技能培训、残疾证办理、特色种植补贴、外出务工补贴……贫困群众该享受的政策,他一件件去跑、去办、去落实,用一个个温暖人心的举动感动着群众。真情实意的付出,换来了群众发自内心的感激和回报。
上寨组贫困户田开丁,今年女儿考上了大学,先后三次邀请工作队去家里吃饭,但每次工作队都因工作忙而推脱,最后田开丁急了说道:“你小杨书记再不去,就是看不起我了”,无奈跟着田开丁来到他家里,田开丁夫妇笑着对杨代宏说“我们请你们吃饭没有别的事,就是觉得你们引导大家重视子女教育的方式很好,若西人世世代代穷惯了,总是舍不得在教育上花成本,你们工作队来了以后,这方面已经慢慢转变过来了,村里大学生开始越来越多,我很高兴,也感谢你们的付出。
在大伙儿眼里,这个年轻人给村子带来了大变化,大伙儿对其充满感激、信任和爱戴。杨代宏却总说,党员来扶贫,组织是后盾,好日子离不开党的脱贫好政策,离不开后盾单位的倾力扶持。
如今的若西村,各项基础设施完善、各种保障健全;1300亩的油茶、600亩蔬菜基地、2026亩红心蜜柚和白皮柚成为村民的“致富源泉”;永和农业密柚专业合作社2018年实现产业分红2.3万元,户均增收1000元;有针对性扶持的80余户贫困户发展生猪养殖160余头,实现当年增收脱贫。全村1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实现户户有产业,人人有保障。
“既然选择了驻村,就是选择了吃苦、选择了付出。现在驻村有多拼,未来回忆就有多甜。小康路上,把身住下、把心安下,就一定能在小乡村成就大事业!”杨代宏语气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