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文化名人沈从文

来源:《湘西工作》2022/5 作者:李端生 2022-09-05 10:46

1982年5月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吉首码头

湘西本地人氏或外界人士,对出生于湘西本土的沈从文的认识,仅作为一位著名作家来定位,是远不够的。2022年是湘西州凤凰县籍文化名人沈从文诞辰120周年纪念之年。对这位著名人物的“文化”内涵可从以下六个基本方面作出诠释,并基于他的人生经历、创造和事迹影响。

一、沈从文是一位特色鲜明的文学大师

沈从文出生于湘西武陵山区,这给了他文学创作体验和选材的得天独厚条件。因为湘西至今仍是一处带有文化神秘性的地方,且属中国地理板块中的不一样形象呈现。沈从文抓住了湘西做文章,加之个体的天分介入与后天的勤奋付出,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世界塑造了一个湘西文学形象和地理形象,并大大传播了“湘西”的地名符号影响。闯入都市后的沈从文,也常以家乡湘西作为创作思维中的参照,取材城市而暗关乡下,以另一类题材作品建立起自己成果大厦,同样影响不小。于是,沈从文贡献了人生创造下的两个基本文学世界:以《边城》《长河》《萧萧》《丈夫》《湘行散记》《湘西》等为代表的乡土题材作品,以《八骏图》《摘星录》《看虹录》《主妇》《水云》等为代表的城市观察思考和描写下的作品。

沈从文的文学创作样式自早期到后期,一路实践下来,涵盖了诗歌、散文、戏剧、小说(长、中、短篇)、传记文学、哲思语录、文学评论、序、跋、书信等。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体实验大家,沈从文做到了名副其实且创作高产。他的数百万字文学作品影响当时与后世,传播国内与海外,20世纪八十年代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入围者,作品《边城》《萧萧》《丈夫》先后被改编拍摄成电影。沈从文以自己天才和勤奋的创作成为风格别具的一代文学大师。

二、沈从文是开创了一派的形象史学之家

新中国成立后,沈从文基本放弃文学创作(但未绝缘)而选择对文物的研究。而他从事这行工作的基础却打下于1949年之前,甚至于20 世纪二十年代初的湘西芷江、保靖县城生活期间,从那之后的生活内容融下他对器物的关注与兴趣(下面会介绍到他的文物收藏活动)。这使得沈从文后来对文物的留心、关注、兴味和研究具备了心理指向与知识储备,进而扩展到对物质文化史、考古行为、历史沉迹诸方面的投入和学术研究及表达,形成了他人生文化创造的又一座成就高峰。关于沈从文对历史、文物方面研究取得成就的身份认定具有多样性表述:物质文化史研究专家、杂文物研究家、工艺品研究专家、考古学家、形象史学家等。形象史学之于沈从文的内在关联,缘于他以文学家的笔法来对历史、考古、文物研究成果作表述,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沈氏学术研究表达风格,体现出明显的阅读后的文学科目的形象特点和记忆,而少了些许学术语言的枯燥和十分严密的关系推理,但当中又有逻辑的把关与必要演绎。沈从文的物质文化史研究成果代表作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国礼赠品)《中国玉工艺研究》《中国陶瓷研究》《唐宋铜镜》《镜子史话》《龙凤艺术》《织金锦》《扇子应用进展》等。

沈从文(右)1982年5月在吉首大学与校领导和师生代表座谈

三、沈从文是一名成绩显要的编辑家

作为一项综合了文化知识、心理素养、性格耐力和专业实践性的编辑职业行为,在沈从文一生中投注了相当的心血,乃至影响到他计划中的湘西“十城”题材文学创作(《边城》仅是其中之一)。沈从文的编辑行为始于20 世纪二十年代初在湘西保靖县“湘西王”陈渠珍手下做书记员时,为陈的地方自治宣传作报刊文字校审,到后来北京生活早期与丁玲、胡也频萌发办文学刊物的编辑梦。直至1928年7月,沈从文和友人丁玲、胡也频正式介入上海《中央日报》副刊“红与黑”编辑工作。从那之后,直至1949年,沈从文主编、参编上海、杭州、天津、北平、昆明几地独立文学刊物、报纸副刊共计17种。其中著名的有他主编的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和“星期特刊”、昆明《观察报》“新希望”副刊、北平《平明日报》“星期艺文”副刊等。他利用这些报刊阵地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文艺青年,有的后来成为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诗人)。

另外,沈从文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因为社会影响和编辑报刊的经历,还被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聘为中小学教材专业编辑人员,在抗战艰难时期为唤起民族后代学习热情和宣传爱国意识尽了一份知识分子之力。新中国成立后,沈从文本着研究工作之便和掌握的文物历史知识,参加了当时大学工艺课程教材和文物刊物的编辑工作,作出了相应成绩。沈从文的编辑成绩在中国现代文化出版史上占据一处较重要位置,其名字与事迹已被收入多部中国编辑家名录之中。

四、沈从文是一位风格自具的书法家

沈从文的书法基础同样打下于20世纪二十年代初的湘西芷江、保靖县城学习、工作和生活期间,相对安定的活动环境给了他较全面、系统认识中国书法的条件,学习和工作需要又使他把书法之技运用于公文写作、书信往来的行文当中,由此掌握了运笔成字的功夫,进而成为一名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书家,且风格自具。沈从文早期书法从基本的楷、行之章法,到了后来就朝着少为人学和实践的“章草体”发展,进而成为那个时代难得一有的沈氏章草字,至今仍属书界少见作品,其民间收藏价值与日俱增。这多少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沈从文为人行事的一种个性。

新中国成立前,面对时人生活艰辛状况,沈从文曾在报纸上公开声言出卖自己的书写作品,并将所得收入用来接济穷困中的文学青年,一时被传为佳话。20世纪七八十年代,沈从文的多重创造价值重新被发现和评价,其书法也在其列。他也受家乡人士之请,爽快地在张家界、永顺、吉首、凤凰等地留下墨宝,至今仍可见到。

五、沈从文是“藏而少占”的收藏家

得益于早年在湘西芷江、保靖县城工作、生活期间相对安定的活动环境,同样给了沈从文一个认识、学习民间收藏品和一些文物的机会。他是一个对事物都感兴味的人,加上早年在北京生活窘困时对京城文化地摊市场的逛玩兴趣,以及后来成名经济条件得到改善,收藏物品终成嗜好。晚年,沈从文在自订年表表露个人兴趣时说“爱好中国文物书画艺术品”。实际上,他业余或因工作需要收集、藏存的物品类别已超出文物书画。早在从20 世纪三十年代初到四十年代末近20年的不间断收集,沈从文其时已成了北平知识界中拥有相当数量藏品的收藏人士。他的藏品种类丰富,包括了瓷器、铜器、漆器、玉器、锦缎、丝绸、民族工艺品、珍本孤本类的线装书、绝版的画册、早期旧报刊等等。

沈从文对收藏品的利用也自有个性,多从认识、学习入手,继而思考、研究,得出对藏品的个人见解。这大涨了他的文物学识,为其后来成为我国文物研究专家、历史学家奠定了厚实基础。早在新中国成立前,沈从文就在报刊上发表了对文物艺术品方面的研究和鉴赏文章。而对于自己苦心孤诣付出代价所收集的藏品,他“藏而少占”,拿出作公益展出、捐给大学教学之用、献给博物馆、分送朋友熟人等。到最后,沈从文自家藏品已不多,但他的藏品学识和研究成果无人可替。沈从文同样是一位个性张扬的收藏家。

六、沈从文是有个性思考的思想家

2011年9月,沈从文诞辰109年纪念前夕,北京新星出版社推出了一本书名别具而署名沈从文的《中国人的病》,且在封面起始活页上留下这样的文字:“只把沈从文当做一个美文作家,你已经错了!这是作为思想家的沈从文先生的文字!直指中国人的劣根性,尖锐、透彻不让鲁迅!”而沈从文在有生之年的几十年前就有个性化名言说出——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看着这样的书名,读着这样的警句,人们完全可以肯定:沈从文是一位有个性思考和表达的思想家,当然,他同样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思想,这更为难得。

《中国人的病》是集中展示沈从文重要思想记录的一本书,书名取自1935年6月沈从文首发于《水星》刊物上的同名文章。本书选编者刘红庆(著名传记作家)在封底接续活页上总结道:“独立人格,自由思想,道家的清净无为,墨家的勤勉风范,儒家的忧患意识,这一切都从沈从文的文字里汩汩而出。由此,我看到的沈从文便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而且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有读者阅读完《中国人的病》一书后在报纸发文中感慨:“真的文学大师,思想深刻,心灵澄澈,胸怀大度,能感知到社会问题的要害,所以他不但有愤世嫉俗的《病》(即《中国人的病》),因他的儒雅,也才有无‘病’的《边城》。”其实,《中国人的病》只是从社会观察层面反映了沈从文结合个人经历与思考后的表达,而他一生中所从事的多个职业和创造领域的丰富成果中,同样有自己许多思考和深刻表述。

七、余言

沈从文一生富有传奇,生活多面,创造丰富。他高小没有毕业,去北京旁听大学课程无望,却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西南联合大学和北京大学教授,教过许多弟子名望有成;他两度从军,一次差些陷入被灭风险而躲过,最终从文并事业辉煌;他集传奇经历、勤奋品格、天才心智和被湘西独特的社会土壤培育成才而不可复制;他的身上汇集着生命个体来到人世后的湘西苗族、土家族和汉族亲人的基因;他一生在选择和适应中度过,靠自身发力、外部相助朝着前方跋涉,给后人留下1180万字的笔耕成果,是中国自有传统手写方式以来目前手书文字创作量最多的一个人;他最终也成为一个走出去的成功的湘西文化名人和一张金字名片,中国知晓,世界知道。

2019年,湖南大范围开展建国70周年最美奋斗者评选活动,去世已31年的沈从文竟然位列候选人行列。显然,主办者一定看到了沈从文身上所综合体现出的那些启示价值和示范意义。尽管沈从文最终没从候选人中胜出(或许其生命毕竟终结了那么多年,最美奋斗者称号给当下活着的人更有鞭策价值),但这已不重要。作为湘西一代文化名人多重价值符号的沈从文,必将启示、鼓励着许多当下湘西子弟去奋斗,去创造,去拥有。

(作者系吉首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从文研究所副所长)

日照辛女岩 罗亚阳/摄

投稿邮箱丨xxzxxgz@sina.com

联系电话丨0743-822125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