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当前,要推动我州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当务之急是做好“三品”文章,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重点从三个方面着力。

茶园春景 张术杰/摄
一、转变工作思路,强化“三种思维”一是强化系统思维,让产加销、农文旅无缝对接,增强产业之间的体系性、层次性和完整性,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动态循环,做强主导产业。二是强化金融思维。切实改变过去“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惯性思维,用好金融手段、放大财政杠杆效应,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三农”,助推资金到位、项目落地。三是强化产业链思维。以“链长制”为抓手,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把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让农民从原料供应者向收益共享者转变,让产业效益从一产独支向三产共进拓展。
二、突出工作重点,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实现从抓生产到抓链条转变。纵向拓展“两茶两果”新业态、贯通产加销,推动生产链、加工链、销售链共同构建。做强生产链,培育壮大茶叶、油茶、柑橘、猕猴桃、中药材、烟叶、蔬菜和特色养殖等8大特色产业。做实加工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做优销售链,加强市场对接,组织参加各类展示展销推介活动,推动更多优质农产品进入国内大都市、走进海外大市场。二是实现从抓产品到抓产业转变。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厚植绿色优势,让“绿水青山”产出更多优质农产品,根据土地空间和种养单位进行科学测算,因地制宜选准特色主导产业,合理确定产业布局和发展规模。保护湘西黑猪、湘西黄牛优质品种,保护利用好保靖黄金茶文化遗产,优化改良油茶、柑橘品种,做好湘西优质种质资源普查,持续抓好种业创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品牌孵化、管理和营销,不断提升黄金茶、古丈毛尖、湘西柑桔、湘西黑猪、湘西猕猴桃、龙山百合等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推进“两品一标”农产品突破200个,申创“圳品”8个以上。加快永顺县颗砂乡(稻米)、龙山县红岩溪镇肖家坪村(黄金茶)、泸溪县合水镇新桥村(油茶)等30个国、省“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三是实现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发展科技化、机械化和服务社会化步伐。推进农业科技化,加强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促进“产学研用推”深度融合。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补齐水稻机插机抛短板,推广适合山丘区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业服务社会化,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带动提升小农户生产现代化水平,推进泸溪县柑橘产业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项目。
三、创新工作方法,落实“三项举措”。以“两茶两果”为重点,以绿色食品产业链为抓手,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为主攻方向,在“十四五”期间,发展一个全产业链超千亿的重点链,打造一批全产业链超百亿的典型县,培养一批年产值超十亿的链主企业,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一是培育“链主”企业。紧盯龙头企业抓培育,实施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做强一批“领军”型龙头企业,培植一批创新性“小巨人”和“单打冠军”。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壮大全州205家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今年新培育20家),将群众参与度高、联系紧密、收益稳定的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优先纳入重点产业链,参与全产业开发,新增州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及家庭农场30家以上,建立健全产业链企业梯次培育机制,让产业链龙头企业强起来。二是打造融合载体。把园区、集群作为全产业开发的重要载体,持续开展国家、省、州、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四级联创”。统筹抓好花垣国家农业科技园、永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快以茶叶、柑桔为主的产业集群建设。加快产业强镇建设,构建以强镇为基础,园区为引擎、集群为骨干,点线面协同推进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整体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永顺县松柏镇、龙山县里耶镇、保靖县吕洞山镇、凤凰县廖家桥镇等4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凤凰县廖家桥镇、花垣县石栏镇、保靖县吕洞山镇、吉首市马颈坳镇、泸溪县兴隆场镇、永顺县颗砂乡等6个省级产业强镇,以及保靖县黄金茶特色小镇建设。推动凤凰、古丈创建省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三是培育“链长”团队。聚力推进一个产业“一名局领导、一个牵头科室、一个工作方案、一个技术团队、一个扶持政策、一个工作专班”“六个一”创建机制,选优配强“链长”团队,聚合带动链上企业,努力推动各类资源向全产业链聚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好招商引资。
(作者系州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州委农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