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灯源于“州级艺术之乡”水打田,是湘西民间传统戏曲、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清代中期开始流行于凤凰县内外。据《凤凰刘氏族通谱》载,雍正初年,刘天技、刘天祚满怀信心参加科考,结果名落孙山。于是回祖籍江西求学,以图再登皇榜。在当地观赏“采茶戏”后深受感染,希望移至凤凰,便放弃重走仕途之路。自赣返湘后,他们将“采茶戏”的“茶”字,与“燃灯祀太乙”(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中的“灯”字相连,创立新戏曲“茶灯”。
王国维先生说:“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以乐神人也。”茶灯同样以“人神同乐”为宗旨,与祭祖、迎神、逐鬼、祈年等紧密相联,与闹新房、闹华堂、送子、送寿、送财、送报(报功)等息息相关。旧时跳茶灯有演三年、停一年的规定。过年演出多在夜晚,落日时先在土地庙“请神”,护佑茶灯通畅无阻,祈求百姓免难消灾,接着前往寨子空旷处表演。随后挨家挨户登门演唱,有时受场地限制,也以拼凑的方桌为舞台。
走村串寨必有人执灯带路。灯主要有“牌灯”和“花灯”。“牌灯”状如土地庙,代表“灯神”,放于主家门口,供人焚香烧纸。“花灯”则移动随意,多以竹子为骨架,内点蜡烛,外敷白纸,画有粗糙图案,并书“茶灯”二字。元宵节是“烧灯”日子,迎过茶灯的村寨和家庭,或委派头目人,或全员参加“烧灯”(类似“送神”)仪式。
茶灯分为武茶灯、文茶灯。武茶灯带有杂技动作,文茶灯较为优雅柔和。文武茶灯角色均为一旦一丑(俗称“一对”)。他们身着小戏服(农村装束),颜色为绿、黑、浅蓝等几种,其中旦角捆围腰、丑角扎腰带。表演的套路(又叫套子)有100多种,主要有燕子衔泥、雪花盖顶、鹭鸶踩莲、斑鸠拈豆、倒插杨柳、隔帘相看、边鱼上滩、种茶、谢茶、盘茶等30余种。剧目多以耕读传家、知耻明理为主题,主要有《掐菜苔》《小放牛》《夫妻观灯》《十二月绣花》《四季花儿开》等数十个。唱腔以流行民间的小调为主,曲调通俗易懂、节奏简洁。唱词有《拜年》《十二月望郎》《盘花》《叹五更》,等等,其中《十二月采茶》名气最大。
创新是激活非遗文化的有效方式。从发展演变看,刘大顺、刘士奇等人是推动茶灯改革的发轫者、传播者。自刘天技、刘天祚创立茶灯后,最先由独坪一地承办,发展至乾隆末期,受资金、人才等短缺影响,逐渐黯淡。嘉庆初年,刘大顺提出办“众灯”,由各村挑选“热角”,组成茶灯班子。这样既解决了财物问题,又破解了人才难题,还借助茶灯融洽了各氏族人关系。
刘士奇(1835年—1894年),6岁便学会鸡行路、跳矮马、架天桥、滚坛子、蛤蟆扳腰等杂技动作。咸丰四年(1854年)正月闹元宵,刘士奇进城跳茶灯,由于饥饿难忍,偷吃祭祀供品,被长辈当众责骂。他羞愧难当,扭头就走。其时,正逢镇筸镇招兵,便前往谋生。后因军功,任过古州镇总兵、署理贵州提督、镇远镇总兵和建昌镇总兵。期间,刘士奇捐银发展茶灯等戏曲,开创了茶灯新空间、新面貌。此外,以银三万两加扩文武学定额各三名,一举扭转凤凰重武轻文的局面。
郭长明(1940年—2020年),12岁拜刘应长为师。一起学习的,还有同龄女孩刘娜秀。这是办“众灯”后,茶灯又一重大变化(建国前茶灯旦角均由男性反串)。学艺不久,郭长明、刘娜秀成为文艺宣传队骨干,足迹遍布铜仁、松桃、麻阳等省内外,全年演出200余场,地域之广,演出之多,实属罕见。郭长明还授徒培养刘征兵、刘杏兰、刘家娣、刘建刚、刘发海等接班人20多个,并于2012年入选第二批省级非遗传承人。
刘益林,1938年生,退休教师,著有《巫傩宗师陈法阳》《风雨楼闲聊》《林放杂文集》等书籍上百万字。他利用业余空闲,费时20多年抢救整理非遗成果,编著出版《茶灯与阳戏考略》,填补了茶灯发展演变资料上的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冬,广州军区空军文工团三位艺术家,从凤凰县城步行至水打田乡,找到茶灯艺人邹才、刘良宽、刘益祥。三位艺术家用时一周,将近200首曲子记录下来。回广州后,又花一年时间丰富文茶灯,并于1957年首次搬上银幕,在中南海与国家领导人及广大群众见面。同年,茶灯套路“雪花盖顶”被融入文化部排练的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经艺术家改良的文茶灯,总体保持原貌,但也发生三大变化,一是小丑的杂技动作明显减少;二是多了鼓、琴、笛、吉他等配套乐器;三是由过去一般两对、四对表演,增至五对、六对,最多可达十二对。
进入新时代,非遗受到广泛重视,茶灯得以薪火相传,涌现出郭兵、刘发明等州级非遗传承人,刘发兰、刘益连、刘顺桥、刘家凤、杨玉珍等县级非遗传承人。从2011年春节开始,在刘湘水、刘征兵等人策划组织下,水打田乡连续多年举办“新春杯”文体活动,茶灯也有了新的展演平台。2013年,《茶灯缘》荣获湖南“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艺汇演一等奖。2015年,茶灯《一目了然》参加第七届中部六省曲艺大赛获评二等奖。
与此同时,茶灯进校园活动效果凸显,非遗传承出现新的生机与活力。2002年7月,湖北音乐学院声乐系200多名师生,深入水打田采风,回校后作专场演出,使茶灯在武汉高校传颂。2014年5月,《凤凰茶灯戏》作为优质课,参与全州第七届幼儿教师“我与名师面对面”现场交流。2016年,刘发明、刘发兰、刘家凤等人进入水打田中心完小教习,结合双手种油麻、观音捧掌、倒插杨柳等套路,创立每节4个8拍共10节的茶灯课间操,进一步拓展了茶灯的形式与内涵。2022年3月,湘西州民族艺术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茶灯培训在吉首正式开班。2023年3月,四川大学艺术系学生专程赶往茶灯发源地观看表演。
综上所述,无论从历史溯源、内容形式,还是从发展演变、艺术传承看,茶灯无不凝结着广大劳动者的智慧、品格和美德。沈从文先生撰文说,“黄罗寨那地方有虎豹出没,更有茶灯戏远近闻名。无论唱腔和身段,艺人们都演得十分精到,很赏人眼……”2002年11月,谭盾先生开展“音乐寻根”活动,在勾良苗寨观看表演后兴奋地说:“凤凰茶灯让我听到了乡间美妙的天籁之音”。

表演后合影 刘伟/摄
(作者单位:凤凰县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