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幼有所育问题,既是家事,也是国事,是事关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更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为更好学习外地经验做法,创新抓好我州“一老一小”问题,我们认真梳理了一批可资借鉴的典型案例,供大家学习参考。
湘潭县:“党建+莲湘颐老”让暮年风景线更绚烂
湘潭县是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24.33%。近年来,湘潭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养老工作和湖南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问题导向,紧盯养老服务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创新开展“党建+莲湘颐老”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发展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坚持立体推进,创新打造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创新“守望之家”巡访模式。在村组一级,建设村民小组(网格)“守望之家”,构建“党员+村民小组(网格)长+志愿者+就医联系人”的老年人巡访关爱服务体系,解决养老不出村民小组(网格)的问题,实现老年人“生活有人问、困难有人帮、生病有人理”。二是推进“邻里互助”照料模式。在村(社区)一级,建设集党员之家、日间照料、邻里互助、志愿服务、就医保障、爱心食堂等功能于一体的“党建+莲湘颐老”之家,构建老年人照护娱乐体系,解决好养老不出村(社区)的问题。全县建成村(社区、居委会)“邻里互助点”276个,其中26个社区、5个居委会实现全覆盖,实现老年人“居家不离家、分散不孤独、实惠不花费”。三是实行“专业服务”养老模式。在乡镇一级,组建特困失能老人集中照护中心、乡镇养老服务中心,构建“乡镇党委+养老机构+志愿者+就医联系人”的老年人集中照护体系,解决好养老不出乡镇的问题,实现老年人“养老有床位、身边有服务、兜底有保障”。四是探索“医养学融合”康养模式。在县一级,通过开展社会组织服务老年人“集中工作日”活动、建设“党建+莲湘颐老”特色小镇,通过开展合作,提质改造,组建湘潭县养老服务、特困供养人员一般疾病医养结合、精神疾病康复养老、全失能集中照护、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等5个为老服务中心。构建起“党建+部门+市场主体+老年大学+医疗机构”的老年人康养体系,解决养老不出县的问题,实现老年人“怡养有品质、康养有选择、精养有特色”。
坚持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一是抓财政资金的整合。全面整合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福利彩票和社会捐赠等资金,设立“党建+莲湘颐老”专账,严格资金管理,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破解财政资金紧张难题,支持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二是抓闲置资源的盘活。全面摸底、有效盘活现有闲置资产,充分利用闲置农村学校和村部,设置日间照料中心、村级“邻里互助点”和“爱心食堂”等,确保物尽其用。通过开展合作,提质改造,组建特困失能人员集中照护中心、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养老中心、医养结合中心、养老服务信息中心、县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等5个为老服务中心。三是抓现有资源的撬动。坚持“花小钱、办大事”,采用以奖代投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利用小区自有物业用房、居民自有房屋等,建设“守望之家”。比如,每建成一个“守望之家”,财政补贴1000元(建设补贴500元,运营补贴500元/年),可惠及百余名老年人,投资效益明显。
坚持协调联动,广泛凝聚农村养老工作合力。一是建立高位调度的协调联动机制。成立由县委、县政府抓总,组织部牵头,民政局具体推进的高规格湘潭县“党建+莲湘颐老”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定期听取汇报,专题研究和部署,解决工作存在的问题。坚持全县“一盘棋”,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县财政局等职能部门履职尽责,协同解决职能交叉问题,高效推进养老服务建设,做到互联、互动、互补。二是建立了广泛参与的志愿服务机制。积极发展农村党员、村医、小组长、网格员等成为莲乡志愿者,定期组织开展为老志愿服务活动,确保为老设施的良性运转、健康发展。健全社会组织参与“集中工作日”制度,引导入驻组织每月24、25日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要求出壳组织终身联点1个村(社区),不断培育其公益情怀,拓展社会力量参与广度。三是建立了有机衔接的乡村振兴机制。坚持把抓好农村养老服务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将完善“党建+莲湘颐老”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作为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将孝德文化纳入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了农村养老服务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深度融合。四是建立了奖优罚劣的考核评价机制。用好考核“指挥棒”,出台了“党建+莲湘颐老”专项考核办法,建立了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力争做到精准考核,让先进单位和个人真正得实惠,确保工作落地落实。
祁东县:探索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新模式
祁东县是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劳务输出大县,也曾经是省级贫困县。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共有留守儿童56328人,占比58.76%。把这些留守儿童照顾好,让他们的父母在外安心务工,让孩子们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快乐成才,从而切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是党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目标和重大责任。近年来,祁东县委县政府及县教育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智”的重要指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过程中,把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了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祁东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责任追究办法》等系列文件,通过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等手段,积极探索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的新模式。
(一)让自信得以建立。根据《祁东县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全县各中小学校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开设“兴趣课”,开展声乐、舞蹈、手风琴、古筝、吉他、葫芦丝、架子鼓、篮球、足球、游泳、绘画、象棋、书法、演讲等21个兴趣小组活动,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兴趣小组。近年来,县教育局与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合作,在祁东县启航学校组建了留守儿童合唱团,开创了全省留守儿童合唱团先河,先后培训学生380人次,用音乐打开了孩子们的心门。为克服合唱团孩子们最初的自卑心理,专门安排心理专家开展鼓励式教育,让他们在音乐中慢慢建立起自信,从不敢开口到大胆放声歌唱,享受快乐,播种梦想。在专家的指导下,留守儿童合唱团既合声又合心,有效塑造了孩子们团结、协作、和谐的良好品格。
(二)让心灵得以呵护。县教育局会同县妇联、县人民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卫健局、县禁毒事务中心等单位,选派专业人员组建了祁东县“成长家园”公益讲座讲师团队和祁东县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团队,重点对留守儿童家庭提供家庭教育公益讲座和心理咨询服务。今年以来,共深入全县59所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法治教育、生理健康教育133场次,受众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家庭,直接听课家长6000多人次、师生2万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万份,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提高了家长科学育儿水平,提升了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三)让关爱得以落细。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多次召开“实现精准帮扶、关爱留守儿童”座谈会,组建了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团队,设立了各类“助学基金会”,吸引大量爱心人士加入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县教育局联合县妇联在全县范围内摸排了离异、单亲、残疾等特殊家庭学生底数,并分类归档,准确掌握相关信息和成长情况。同时,鼓励学校管理干部、教师和孩子们结对关爱。还利用家长视频、亲情连线等方式,加强情感沟通,调整关爱措施,推进家校共育。为了增加乡村留守儿童的阅读量,县内各级团组织积极争取政策和社会力量支持,帮助全县112个偏远乡村小学建好了学校图书室,为600多个班级建立了图书角,共募集图书10万余册,受益孩子达3万余人。此外,通过线上线下公益项目募集资金10万余元,资助了2908名留守儿童。放眼祁东县,设施完备的现代校园、丰富多元的关爱形式、多才多艺的留守儿童,正成为乡村教育的新标识。祁东县启航学校留守儿童合唱团已成为全省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响亮品牌,在这个品牌的辐射下,祁东县留守儿童才艺团队遍地开花,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孩子一样拥有出彩的机会。用艺术教育引导帮助留守儿童成长成才的教育新路与多年来国家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思想相契合,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用艺术教育的方式给予留守儿童持久的关爱,极大地丰富了留守儿童的课后生活,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提升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艺术素养,这是一种最好的素质教育手段,该手段已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一个可供效仿的教育理念创新和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