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湘西工作 > 2023 > 第十期

湘西三棒鼓

2024-01-13 18:22 作者:龙山县非遗中心 来源:《湘西工作》2023/10
【字体:

2014年11月,肖泽贵(左一)等人赴常德参加全国鼓书“学术”邀请赛 梁向东

三棒鼓又名花鼓,是流行在湘鄂西龙山、来凤一带的一种古老的地方曲艺。龙山境内乡镇均有分布,但以北半县乡镇为盛,有“北半县的花鼓南半县的戏”一说。花鼓表演一般只3人,1人打鼓,1人敲锣,1人抛刀耍棍,亦有多队联合演唱,具有内容丰富,道具轻便,不择场地时间的特点,深受群众欢迎。

三棒鼓历史悠久,相传为凤阳花鼓演变而成。明代田艺蘅的《留青日扎》记载:“吴越间妇女用三棒上下击鼓,谓之三棒鼓,江北凤阳男子尤善,即唐三杖鼓也。以表演者轮翻抛动三根嵌有铜钱的棒子击鼓,边击边唱而得名。”清代传入龙山后,逐渐形成以西南官话为语言工具的地方曲艺形式。民国时期,艺人们“身背着三棒鼓,流落到四方”,生活凄苦。龙山花鼓艺人刘玉林唱遍各地,其创作的曲目《壮丁苦》、《最苦不过庚子年》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2016年中国武陵山区(湘西·龙山)第二届三棒鼓擂台赛比赛现场

新中国成立以后,龙山三棒鼓进入鼎盛时期。1952年,龙山花桥乡三棒鼓艺人胡家玉、田和卿赴省会演获奖;1976年,龙山三棒鼓《土家人民学大寨》参加全省曲艺调演获得好评。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龙山三棒鼓得到重视。1989年至2008年,龙山县花鼓艺人被授予国、省、州级“优秀民间艺人”称号;龙山县兴隆街乡被授予国、省“文化艺术之乡——三棒鼓之乡”称号。龙山县文联于1999年12月设立了以三棒鼓为主的“曲艺协会”。2009年2月湘西三棒鼓被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目前各级代表性传承人体系较完善,拥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肖泽贵1人、州级10人、县级等7人。2010年至2019年龙山县三棒鼓艺人团队多次受邀到湖南经视台《越策越开心》栏目、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项目传承研讨班、全国鼓书观摩交流座谈会及湖南常德全国鼓书学术邀请赛、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等节目活动参与展演,并于第四届沅水流域鼓书擂台赛暨沅水流域(湖南)鼓书邀请赛中荣获鼓王奖。

三棒鼓的打法有单棰、双棰、抛打等形式,抛打时将鼓棒凌空抛起,落在鼓面上击成节拍,有“麻雀钻竹木”“绞花”“单鼓花”“双鼓花”“白蛇吐剑”等10余种花样。唱词结构以“五五七五”为主,亦有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八字句的。有一人一段的对唱,有一人一句的滚板。讲究句句押韵、对偶比兴,常用歇后语,风趣幽默,妙趣横生。其音乐为单曲体,四句循环,2/4节奏。曲调风格因地而异,龙山北半县多为宫调试,南半县多用羽调式。三棒鼓多辅以抛刀舞棍等杂耍助演。其抛刀花样繁多,有美女梳头、苏秦背剑、野鹿衔花、双凤朝阳等20余种。除此,还有舞花棍,耍连棒、玩火把等杂耍助演。龙山三棒鼓曲目丰富,可分为三类。一是传统鼓书,流传在龙山的传统曲目有《花鼓根源》《大闹黄花院》《三打华府》《四下河南》《孔雀东南飞》《八仙图》《杨家将》等等;二是新编花鼓词,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及中心工作为主。三是即兴创作,多出现在多队联合演唱或比赛等场合。

民间风俗,红白喜会均要请花鼓演唱。红会多用《甘露寺》《回龙阁》《天仙配》等曲目,白会则以《二十四孝》《十二月花》《劝孝》等为主,情理交融,抑恶扬善,常常唱得听众感动涕零,起到了教化民众、净化风尚、崇礼守德、弘扬文明的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