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无障碍

加快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全力打造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旅游目的地

来源:《湘西工作》2023/1 作者:虢正贵 2023-05-06 09:17

关于湘西州生态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调查研究

2001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到湘西州考察时指出,“发展旅游业是湘西今后最大的门路”。20多年来,历届州委州政府始终沿着这个方向,一任接着一任干,推动全州旅游业发展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州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我们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打造“三区两地”、建设“五个湘西”的重要内容,提出了把湘西州打造成“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愿景。迈进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新发展格局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旅游业发展赋予了新动能,旅游消费需求变化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我们需要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顺应需求和彰显特色的关系,加快推动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产品转型、服务转优和景区管理体制转轨,率先把旅游业建成千亿产业,全力打造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旅游目的地。

一、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定位精准。州委、州政府始终把旅游作为发展的最大门路,把州域1.55万平方公里作为大公园大景区来规划建设经营,推进全域生态、全域文化、全域康养、全域旅游。成立了州委文化旅游工作委员会和文化旅游产业链建设专班,编制了《“十四五”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了“生态兴旅的样板、文旅融合的典范、旅游兴业的先锋、主客共享的乐土”的发展定位。优化“一龙头一中心四板块六集群”旅游空间布局,推动形成“龙头引领、中心服务、板块辐射、集群支撑”的发展格局。

(二)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全州森林覆盖率达70.24%,空气质量、水源质量常年稳居全省第一,被誉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色发展典范城市。山水风光神奇,“天下第一漂”猛洞河、“中南第一奇峡”坐龙峡、“武陵第一奇观”红石林、“世界溶洞博物馆”乌龙山大峡谷等是国内外游客心驰神往的“诗和远方”。历史文化厚重,“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浦市镇、芙蓉镇、里耶镇、边城镇等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浓郁,属于国家级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茅古斯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苗族鼓舞堪称一绝,“赶秋节”“社巴节”“摸泥节”等节庆活动丰富多彩。

(三)业态多样。深入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旅游业从单一化、大众化向个性化、精品化、多样化转变,文化体验游、乡村民宿游、休闲度假游、研学游、红色教育游、康养体育游、自驾车房车游、露营游等旅游新业态不断发展壮大,十八洞、茨岩塘、塔卧等红色旅游不断升温,《天下凤凰》《边城》《苗寨故事》《凤凰样子》等文旅演艺节目精彩纷呈,湘西“不夜城”、“品味湘西”美食节、大型实景光影秀《荣光·乾城》、《遇见·沱江》沉浸式艺术游船等构建了“夜经济”新业态。特别是乡村旅游来势迅猛,矮寨峡谷星空房车营地、矮寨镇艺术村、紫霞湖、十八洞地球仓民宿、老司城土司大营等新型业态深受游客青睐,文化旅游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

(四)设施完善。全州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硬化路,重要景区通二级以上公路,乡村旅游景点全部连通生态旅游公路,黔张常铁路、张吉怀高铁建成运营,湘西机场、常益长高铁、渝湘高铁等建成后,将吸引更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大数据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全州3A级以上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实现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系统等旅游服务设施全覆盖。智慧旅游、数字景区建设加快推进,全州5G基站达到3600多个,WLAN接入点(AP)达到2000余个,4A级以上景区(点)已实现5G网络全覆盖。

(五)品牌响亮。全州拥有400多个世界级、国字号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和38家星级旅游景区,是全省唯一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两个世界级品牌的市州,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凤凰古城国家5A级景区创建正加快推进。建立全州旅游营销联盟,参与长江中游三省文旅一卡通建设,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密集、高效宣传,创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了花垣十八洞、凤凰竹山、古丈墨戎苗寨、龙山八面山等一批精品乡村旅游景点,十八洞村成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成功举办湘西州首届旅游发展大会,进一步唱响了“神秘湘西”旅游品牌。湘西州先后获得“中国十佳魅力城市”“最佳旅游去处”“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城市”等多项荣誉。

州委书记虢正贵在保靖县吕洞山镇夯吉村调研文旅产业发展情况  刘炜/摄


二、生态文化旅要补游业发展需齐的短板

(一)资源整合管理有差距。全州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不够,有些地方旅游资源开发相对滞后,“资源裸展”“文化裸呈”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有些景区景点特色不够鲜明,旅游产品存在同质化、低端化现象。各县市之间在旅游投资、项目建设、资源开发、宣传营销、市场拓展等方面缺乏有效合作,生态文化旅游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二)文旅融合发展程度低。对厚重历史和民族文化挖掘不够,文化同旅游深度融合不够,文化旅游产品缺乏创意,吸引游客消费的中高端项目不多,引爆游客眼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旅产品不多。文旅演绎节目在创意和影响力上仍有一定差距,现代科技创新运用不够,品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非遗文化应用不够,旅游工艺品、旅游小商品缺乏本土文化特色,满足不了游客对多元文化的需求。

(三)市场主体竞争能力弱。全州现有国有平台母公司55家、子公司42家,市场主体规模小、竞争力弱,缺少一个州级大型文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统一经营管理。旅游上市后备企业不足,2021年公布的全省607家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名单中,怀化16家、张家界12家、湘西仅4家,满足不了打造千亿产业的资金需求。民间旅游投资不够活跃,小微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企业受疫情影响,经营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

(四)管理服务差别比较大。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同旅游发达地区还有差距,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不够完善,智慧旅游、数字景区建设还没有完全跟上,餐饮、购物、娱乐等要素发展比较滞后,满足不了游客新需求。旅行社和导游在专业水平、人才培育、服务水平等方面尚有欠缺。旅游市场环境欠优,强迫游客购物、旅游商品价格虚高、部分景区疫情防控加码、商家对游客态度欠佳等问题依然存在。

(五)区域联动发展不紧密。有些地方解放思想、开放程度不够,与外地客源市场、旅行社联动不紧密,张吉怀高铁的区域联动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立体式、时代化、外向型宣传不够,新媒体营销、大事件营销不够,小红书、抖音、快手等新媒体营销手段运用不够,“神秘湘西”旅游品牌的国内外影响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州委书记虢正贵在凤凰古城调研文旅市场

      

    三、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

(一)做好规划,以大视野大格局谋划大发展。牢固树立全州“一盘棋”思想,精心谋划,统筹推进,加快形成全州一域、城乡一体的旅游发展大格局。突出凤凰旅游龙头。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加快凤凰古城综合提质,培育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加快文化旅游开发、经营、管理、营销、服务等机制改革创新,推进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打造国际休闲度假区,进一步唱响“天下凤凰”旅游品牌,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打造吉首综合服务中心。以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景区为支撑,以吉首老城区、乾州新区、高铁新城区和湘西高新区为载体,加快完善交通运输、商旅住宿、文化展演、休闲娱乐、商务会展、旅游人才培养等功能,将吉首打造成集民俗文化展示、文创产品开发、游客集散、文旅消费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做强旅游“四大板块”。以新时代红色文化为主线,放大老司城“双世”品牌效应,融合秦简文化、土家文化以及《边城》故事、边城民俗文化,做强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板块、老司城·芙蓉镇·河西板块、里耶·八面山·惹巴拉板块、边城·紫霞湖板块,辐射带动吕洞山、金龙苗寨等民族风情游,塔卧、茨岩塘等红色游,不二门、小溪、乌龙山大峡谷、太平山等景区发展。建好六大特色村落集群。突出“万年峡谷风光、千年苗寨风情、百年路桥奇观”、“烽火边墙、苗疆风情”、“千年土司惊世界、溪州山水名天下”、“土家活态博物馆”、“千里酉水绘丹青、万户山乡飘茗香”、“盘瓠辛女、画里泸溪”特色,建好高山峡谷村寨群、烽火苗疆村寨群、土司遗产村寨群、土家源流村寨群、酉水画廊村寨群、沅水民俗村寨群,提质建设300个左右特色村寨(含100个乡村旅游精品村寨),集中连片发展乡村旅游。

(二)做优产品,推动旅游业大提质大增效。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旅游+”和“+旅游”文章,推动旅游产品迈向中高端。丰富产品业态。围绕市场发展和消费需求,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着力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科技水平、绿色含量,打造精细化、差异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丰富户外运动、沉浸体验、主题娱乐、精品演艺、商务会展等业态,对标前沿市场开发科技感强、新颖的参与性、体验性旅游项目,推出更多定制化精品旅游线路,打造新的引爆点和增长极。推进融合发展。推进文旅融合,挖掘和包装非遗文化、民风民俗、民族歌舞等文化资源,加强重大事件遗迹、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人物旧居保护,加快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湘西段),开展红色研学游、文化体验游。推进农旅融合,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加强田园综合体建设,开发农事体验等项目,带动名优产品和农副产品销售。推进工旅融合,开发具有高附加值和浓郁民族特色的工艺品、特色食品等旅游商品,做大特色旅游商品市场,加快酒鬼酒工业旅游示范区建设。推进商旅融合,开发商贸旅游、会展旅游等业态,组织开展专列包机旅游,规划建设旅游主题高速公路服务区。推进康旅融合,加快开发中医药特色、康复疗养、休闲养生等健康旅游,挖掘民族医药独特功效,打造全国知名康养基地。推进体旅融合,以申办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契机,建设一批体育旅游综合体,承办系列精品赛事。坚持创新驱动。加大与创新专业团队合作,大力推动旅游业态、消费模式、经营手段创新提升,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入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营销、旅游治理,加强技术研发、应用示范等关联项目建设,形成上下游共建的创新生态。创新文化融入景区景点的表现方式,增强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旅游功能,推动文化与创意文具、创意礼品及现场研学等结合,开发包装一批具有湘西辨识度和便于携带的农副特产、手工艺品、文创产品,实现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机场、高铁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全覆盖。促进多元消费。紧扣提高游客“过夜率”和“人均消费”,以“互联网+”为手段,打造沉浸式博物馆、主题公园、文化节庆和旅游演艺等旅游体验新场景,推动餐饮美食、音乐酒吧、民俗体验、文化娱乐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等进景区景点、专业街区,做强“湘西不夜城”、“品味湘西”美食节等夜间项目,打造更多夜间消费网红打卡地。

(三)做大市场,培育与千亿产业相适应的新型经营主体。坚持市场化方向、树立产业化思维,努力培育文旅市场复苏提振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加强招商引资和企业培育。围绕文旅全产业链条建设,做好文旅项目策划、包装,积极引进“三类500强”、头部企业、上市公司落户湘西,到2025年,规上涉旅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培育一批收入过亿元、税收过千万元、就业过千人的文旅企业。要高度重视做好旅游发展大会后半篇文章,持续加强与重要客商洽谈,以高质量的服务争取更多客商来湘西投资发展、更多项目落地实施。加快组建州级文旅投资集团公司。以国有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创新发展机制为手段,按照市场化方式组建湘西州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稳步推进战略性并购重组和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旅游投入,通过市场运作,破除行政壁垒,推进全州旅游资源共享、线路共建、品牌共创、营销共推,实现各县市和景区景点产品互补、业态互鉴、品质互促、共赢发展。推动小微企业和乡村旅游企业健康成长。落实好国家、省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各项惠企政策,加大疫情防控期间生态文化旅游相关企业纾困帮扶力度,支持旅游规划策划、创意设计、研发孵化、管理咨询、营销推广等企业发展,培育壮大一批观光休闲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家乐等农村旅游市场主体。引导行业组织加快发展。支持旅游行业协会等组织为企业创新创业、交流合作、人才培养等提供平台服务。支持旅行社经营向现代、集约、高效转变,对旅行社引进游客消费过夜、观看演出项目、游览A级以上景区等给予奖励支持,促进旅行社发展壮大。

(四)做强品牌,进一步擦亮“神秘湘西”旅游名片。放大“神秘湘西+”旅游品牌效应,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转化,提高全州景区景点美誉度、影响力。深入实施创品夺牌战略。对标国家标准,全力推进凤凰古城、老司城、边城茶峒、乌龙山大峡谷等景区创建国家5A、4A级景区,持续开展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文化和旅游消费城市、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历史文化街区、民族特色村寨等品牌创建,打造更多国字号旅游招牌。依托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提质一批演艺项目,创作一批影视作品,创优一批会展品牌,塑造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让“神秘湘西”成为国内外游客心中最美最恋的诗和远方。加大对外宣传营销力度。健全政府、行业、媒体、公众等共同参与的“神秘湘西”品牌整体营销机制,充分运用现代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积极开展高层营销、网络营销、公众营销、节庆营销,做好商贸活动、文化节庆、体育赛事、特色企业、乡风民俗、优良生态等旅游宣传推介,推动形成上下结合、横向联动、多方参与的全域旅游营销新格局。大力拓展客源市场。以打造张吉怀旅游共同体、湘鄂渝黔武陵山文化旅游联动区为载体,积极对接国家旅游枢纽城市、重点旅游城市、特色旅游地建设布局。加强各县市之间以及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区域协作,促进信息互通、客源互送、线路互推、政策互惠。深化国际友城合作,拓展韩国、俄罗斯、东南亚、欧美等国际旅游市场。

(五)做细服务,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对照国际一流标准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标准,大力推进标准化、精细化经营管理,提升游客回头率和点赞率。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完善“快进慢游”旅游交通体系建设,抓好高铁、高速、干线公路规划建设,实现主要景区二级路、乡村旅游精品村等级路通达全覆盖。加快游客中心、接驳体系、标识标牌、停车场、充电桩等公共服务设施提质升级,建设一批示范性旅游厕所,加强老年人、残疾人等便利化旅游设施建设和改造,完善星级旅游饭店、主题酒店、经济型酒店、精品民宿等住宿体系,提供主客共享、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优质服务。创优旅游市场环境。加快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健全旅游投诉、涉旅舆情综合处理、7天无理由退货承诺等机制,依法查处虚假宣传、价格串通、捆绑销售、扰乱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完善紧急救援联动机制,提升灾害事故重大风险防范和涉旅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将疫情防控要求落实到旅游业发展各环节、各领域,严防发生旅游行业疫情传播。完善湘西智慧旅游平台功能。加快推进湘西州智慧旅游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项目升级改造,推动全州全域旅游资源由碎片化向一体化、多张皮向一盘棋转变,积极提供旅游预约服务,准确发布旅游实时信息,真正做到“一部手机游湘西”、“一个平台管旅游”。

(六)做实保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完善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各项任务举措落地见效。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每年举办“旅游发展大会”“湘西人游湘西”“书记当导游”等系列活动,不断掀起旅游发展新热潮。突出项目建设。坚持旅游项目建设与营销策划相统筹、提质景区景点与促进消费相衔接、旅游领域投资与其他领域投资相促进,旅游业和旅游公共服务项目要聚焦优化旅游业供给结构、引领旅游发展风向、提升游客体验品质来布局实施,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支撑旅游高质量发展。加大政策支持。从2022年起,州本级财政安排旅游发展资金2000万元,“十四五”时期每年新增1000万元,2025年达到5000万元。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等各项惠企政策,积极争取上级重点项目、专项资金、专项债券支持,创新文化旅游金融信贷产品供给,支持企业通过股权投资、基金招商、融资租赁、风险投资等市场化方式融资,着力破解企业发展融资难题。强化人才保障。实施旅游人才培育引进5年行动,打造10个旅游人才培养开发示范基地,引进百名文化旅游领军型人才,实施千名旅游管理人员高端培训计划,打造一支懂管理、会经营、善营销的高端旅游人才和一线技能型服务人才队伍。组建州文旅专家智库,健全政校、政企、校企等合作培养模式,定期开展涉旅行业人员培训、技能比武大赛、杰出人才评选等活动,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的奋斗精神、创造活力,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吕洞山晴雪  周荣/摄

投稿邮箱丨xxzxxgz@sina.com

联系电话丨0743-822125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