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发展特色农业是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泸溪县政协将“加强农业特色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确定为2024年专题议政性协商课题。为切实做好课题调研,县政协到相关部门和乡镇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组织开展赴山东、广东、广西对比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产业发展情况。近年来,泸溪县培育了柑橘、辣椒、油茶、葡萄等一批农业特色产业,桑叶茶厂、油茶加工厂、百宜仔猪繁育场等产业化项目建成投用,累计发展州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家,省级及以上示范社15家,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但与州内其他县市相比,特色产业发展的规模、效益没有形成比较优势,在产品品牌创建、宣传营销方面存在短板不足。
(二)开展考察情况。
一是县内考察情况。县政协于2024年4月召开加强农业特色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座谈会,广泛听取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建议,明确了调研工作方向和重点。7月赴泸溪县武溪镇、潭溪镇、兴隆场镇、合水镇、浦市镇实地查看了柑橘、辣椒、油茶、铁骨猪等产业发展现状,听取相关情况汇报和意见建议。
二是对比考察情况。县政协先后赴山东省安丘市、寿光市、临淄区、章丘区、泗水县等地,详细了解山东农业产业、农产品加工、品牌创建保护情况。赴广东佛山、惠州和广西防城港、贵港等地,就渔业水产、生猪养殖的创新技术、产品市场等进行考察学习。赴广东省翁源县、徐闻县、珠海市斗门区、华南农业大学等地,详细了解特色农业品牌建设、精深加工、农旅融合等延链情况及新业态运行模式。得到启示是特色农业发展,必须走产业化、标准化发展道路;市场营销是企业经营的生命线;品牌创建、龙头企业带动引领是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

县政协召开加强农业特色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专题议政性常委会 穆语丝/摄
二、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重点不突出,特色优势难凸显。多年来,泸溪县提出椪柑、生猪、辣椒、油茶、葡萄、烟叶、茶叶、生姜“八大品牌”,同时洗溪豆腐、小章木耳、潭溪羊肚菌、白羊溪金丝皇菊以及中药材等新产业和新产品不断推出。虽然特色产业种类多,但缺乏整体的有效规划,没有形成拥有一定规模、产业特色明显的专业园区,不少农业产业基地四处分散,未能实现集聚集群发展。
(二)经营主体基础薄弱,龙头带动力不强。截至2023年底,泸溪县共发展农业合作社738家,家庭农场346户;农产品加工企业312家,其中州级以上龙头企业27家、占比9.6%。但不管是农业合作社还是龙头企业,大都没有真正做实,带动作用不明显,目前能够正常运转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少之又少,绝大多数农业经营主体是以“家族企业”“个人合作社”形式存在。以合水镇油茶加工企业为例,国富油茶加工企业勉强能够维持运转,荣辰油茶加工企业面临严重的营销问题,还有存放了两年的陈油无法外销。总之,这类企业主体规模较小、市场单一,无法获得更多的政策引导资金,没有与农户形成利益联结机制,难以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三)标准创建能力不足,市场认可度不高。经过多年的努力,泸溪县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品牌,完成绿色食品认证12个,“泸溪椪柑”获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浦市铁骨猪”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但从调查分析来看,认证的12个绿色食品仅仅涵盖了柑橘、辣椒、葡萄、马蹄、大米等5类农产品的食品,合水茶油在绿色食品认证中竟然榜上无名,提了多年的“泸溪玻璃椒”至今还没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因此,全县大部分的农业特色产品市场认可度不高,只能依靠散户直销的方式出售,无法上网店,不能进入超市之类的“大雅之堂”。
(四)品牌宣传意识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在品牌宣传力度、市场营销手段方面还做得很不够。比如,已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和登记的“泸溪椪柑”“浦市铁骨猪”等农业特色产品的发展,固然有品质、市场等诸多因素,但在品牌宣传方面力度逐年减弱,政府层面宣传资金投入较少,不同形式的节庆、展会不多,最终导致农业特色产品的发展陷入价贱伤农、产业难以为继的怪圈。在产品包装方面引导不够,质量标准不严,缺乏统一的标识和包装,致使电商销售渠道不畅通,难以推出真正能叫响市场的泸溪品牌。

赴国富油茶加工厂调研油茶产品和品牌建设向成林_摄
三、加强该县农业特色产业建设的建议
(一)优化产业布局,发展特色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突出产业重点,是推动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工作、长远之策。一是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根据各乡镇的地域特点,农民的传统习惯,在现有产业的发展基础上,从县级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以峒河两岸为主线,在武溪、洗溪、潭溪镇突出发展优质柑橘、高山葡萄、中药材产业;以兴隆场镇、小章乡为中心,突出发展“玻璃椒”产业;以合水镇、达岚镇为重点,突出发展油茶产业;以浦市镇为龙头,突出“铁骨猪”养殖。二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改变全县特色农业多而不精、特产不特现象,在产业开发、创品夺牌方面,集中力量抓好已有的泸溪椪柑、浦市铁骨猪、兴隆场辣椒、合水油茶等优势产业的品牌建设和保护,统筹利用闲置的山塘水库,大力发展优质水产养殖。泸溪椪柑在面积严重缩减,培管严重缺失的情况下,要坚持“不贪大、优品种、精管理、求提质”的发展思路,建设高标准示范园,实施精品工程,保住来之不易的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这一金字招牌;浦市铁骨猪坚持原种原味的发展要求,发挥元胜生猪养殖公司等本地企业地利人和的优势,尽快启动保种场建设,扩大养殖规模,满足市场需要,叫响国家地理标志的市场品牌。
(二)培育龙头企业,发挥集聚效应。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龙头企业是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中坚力量,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农业强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通过集中扶持、内引外联,加大对现有的喜农辣椒、元胜生猪养殖、国富油茶、金土地中药材等龙头企业的培育,建立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二是实施精准招商。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出台切实可行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完善招商引资企业用地、财政、服务等方面措施,扩大农业招商引资和利用外资,引进一批优势特色企业在该县落地。三是打造全产业链条。以州级以上龙头企业全覆盖为目标,重点在浦市镇打造产业链条全、示范带动强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强化产销对接、推进订单种植和产销衔接,拓展农业观光旅游、农事活动体验、农耕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提升产业融合水平,打造农业“全链条”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带动农民致富创收。
(三)建立质量标准,实施品牌战略。完善品牌培育发展机制,开展泸溪品牌创建行动,全力打造泸溪农业精品。一是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加大特色农产品“两品一标”创建力度,积极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原产地产品认证、质量安全认证,鼓励龙头企业开展ISO22000等管理体系认证;二是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构建品牌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采集农产品生长、采收、质检、加工、包装等全过程数据,为农产品建立“电子身份证”,通过二维码随时验证农产品产地、品质、检测报告等信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三是强化品牌意识。加强“泸溪椪柑”“浦市铁骨猪”地理标志品牌保护和利用,重点培育壮大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采取统一技术标准与管理流程、统一包装、统一宣传策划、加快农业品牌商标注册,以及打击以次充好和假冒伪劣产品等措施,尽所能维护好辛勤培育起来的地方名优品牌声誉。
(四)加大宣传力度,丰富营销模式。通过多元化的营销渠道和创意宣传方式,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是多媒介全方位宣传。结合该县实际,举办不同形式的节庆活动,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借助央媒、省媒和广告全面系统地宣传推介,进一步提升泸溪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度。二是创新销售模式。坚持线上线下,“传统销售模式”与“电商网购模式”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对接外地客商、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水果连锁店、中高档社区,拓宽销售渠道。加大与淘宝、天猫、京东等大型电商集团的合作力度,扶持和规范现有电商、微商发展,规范快递、货运等物流管理,建立电商配送中心,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建立专业运营机构。建设农业品牌运营中心,组建专业运营团队,负责品牌运营推广工作,邀请知名品牌规划设计团队,充分发挥其品牌策划、运营服务、营销推广、监管保护等专业能力,提升该县特色农业品牌整体形象。
(五)强化要素保障,补齐发展短板。聚焦基础设施、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短板,分类施策,全面强化要素保障。一是加大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力度。夯实种植业、养殖业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补齐农村电商基础设施短板,加强和完善乡村商品服务网点和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畅通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加大财政对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品牌农业、设施农业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快构建完善与乡村产业振兴相匹配的投入保障机制,采取项目竞争制度,以主体带动能力、产业效益作为项目扶持的因素,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企业内生动力突出的农业主体。加强农业主体的金融信贷支持,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乡村产业发展,适当放宽农产品加工企业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符合条件的优先给予安排。三是加强人才支撑力度。抓好本土实用人才培育,引导农村创新创业,培育发展“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培养壮大“土专家”“田秀才”队伍,构建全民电商、全民带货理念,开办“村播带货”等培训班,推出一批正能量“流量网红”直播带货,让农产品走得更远。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联系,建立农业产业专家智库,为泸溪县加强农业特色产业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作者系泸溪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