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谱写“十五五”规划的前奏。总结评估好“十四五”规划落实情况,切实搞好“十五五”规划前期谋划,是当前我州一项重点工作。近期,州委党校第62期县干班采取政策研究、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十四五”规划落实情况与做好“十五五”规划工作做了专题调研。

万里霞光映乾城(乾州古城) 彭竹珍/摄
一、“十四五”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经济规模稳中有进。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721.4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825.9亿元。2023年,全州实现工业增加值189.0亿元,占GDP比重为23.1%;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9.9亿元,增长7.1%,增速居全省第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2953元、14052元,分别增长4.9%、7.3%。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680.1亿元、1554.6亿元,分别增长9.6%、9.7%。引进省外境内到位资金240.4亿元,增长15.2%。
(二)“三区两地”成效彰显。高质量承办“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易地搬迁后扶工作获2022年度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再次获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成功创建国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41个。全州单位GDP能源消耗降幅达到5%,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100%,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8.1%,荣获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优秀单位。围绕10条优势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84个,湘西高新区纳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实验区协同联动区。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景区成功创建5A级旅游景区,精准扶贫首倡地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不断提升。
(三)“五个湘西”取得突破。“精准扶贫·首倡之地”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十八洞村·矮寨大桥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不断擦亮红色湘西名片。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湿地保护率达到68%以上,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0%以上,生态湘西底色更加闪亮。文化湘西底蕴不断释放,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保护名录,里耶古城遗址被评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积极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长株潭等重点地区,精准开展招商引资,开拓国内国际市场,2022年首次通过中欧班列发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34.1%。全州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达65%以上,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8县市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
(四)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重大项目建设,优化完善重点项目管理办法、责任目标考核奖励办法和动态调整机制,实施州重点项目707个,不断扩大有效投资,累计完成投资额1336亿元。张吉怀高铁建成通车,湘西边城机场建成通航,杭瑞高速南长城互通建成通车,全州实现220千伏变电站县级全覆盖,湘西变-娄底西变500千伏线路完成投产,吉首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投产,天然气长输管网“花垣-张家界”“花垣-吉首”州内段正式投运。

电解锌车间 符卫平/摄
二、《规划》执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总量偏小,GDP总量不足1000亿元,全省排名靠后,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十四五”前两年湘西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93%,比7%的规划预期目标低2.07个百分点,2023年仅增长2.6%,离规划预期目标差距较大。投资和消费增长动力不足,部分行业、企业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困境,2023年全州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负增长,制造业增加值与规划预期目标差距较大。
(二)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工业发展不足,第二产业持续萎缩,矿业持续低迷,白酒行业增速放缓,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规模小支撑带动作用不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第三产业增加值2023年虽然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8%,但第三产业规模化、市场化格局仍未形成。农业发展基础依然薄弱,农业企业实力不强,产业链条短、优势产业不强、农产品附加值不高。
(三)“三保”压力持续增大。全州地方财政收入尚未过百亿元,财政收支平衡缺口较大、压力巨大,“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近年来招商引资企业、项目落地不够多,税收贡献和提供就业岗位有限。政府债务总体规模偏高,处于偿还高峰期,还本付息、刚性支出压力较大。
(四)高质量发展仍需加力。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均值偏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企业创新能力弱,研发创新平台少,创新投入不足,高新技术项目落地困难,产业转型升级较慢。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化建设任务艰巨,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不充分,特别是教育水平偏低,制约了人才的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短缺制约全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问题不容忽视。
三、做好“十五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一是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十五五”《规划纲要》是全州“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书”,是全州各族人民共同的“路线图”,是政府实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责任单”,把“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头戏”抓细落实。二是高位推进。成立由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由相关州领导和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州“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三是制定方案。选配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骨干力量组建规划编制工作专班,制定详细的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明确规划编制的目标、任务、步骤和时间安排,确保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
(二)加强思路研究。一是深入调查研究。精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望,以务实作风牢牢把握规划编制“调查发言权”。二是做好规划对接。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的沟通协调,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导向和发展战略,确保规划编制工作与国家战略、部委规划相衔接。注重加强与县市规划编制的统筹推进和相关专项规划衔接,避免规划之间的冲突和重复,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协调的规划体系。三是注重政策研究。坚持借用外脑和凝聚内力相结合,关注把握国家、省宏观调控政策动态,加强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投资重点方向研判,研究把握国家金融、用地、产业和投资政策,及时了解国内外产业发展动态和资本动态,从政策研究中寻找机遇、编制规划、对接项目。四是确定基本思路。深入分析全州未来五年发展环境条件、机遇挑战和短板弱项,明确主攻方向和具体任务,全面落实“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持续打造“三区两地”、建设“五个湘西”,坚持走具有湘西特色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路。
(三)做深课题研究。一是明确研究重点。聚焦政策研究、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规划项目论证等环节, 深入了解国家战略和政策导向。聚焦经济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深入研究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趋势,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二是公开确定选题。面向社会公众和州直部门、县市公开征集“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选题。组织专家对征集到的课题进行初步筛选,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筛选后的课题进行评审,确定具有研究价值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课题,并对确定的课题进行任务分解和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三是配强研究力量。落实经费保障,安排精干力量,组建高素质、专业化研究团队,加强与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相关领域研究经验丰富的第三方机构和专家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形成高质量的重大专项课题研究报告。
(四)做实项目规划。一是精准对接项目规划。研究谋划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改革举措,抓住国家层面的重大政策倾斜机遇,加大项目开发储备力度,围绕国省规划提炼新项目、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进入上级规划笼子。二是精准建立项目库。全面梳理各领域各行业发展需求,多方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突出“十五五”重大工程项目的谋划和储备,确保重大规划项目涵盖经济、社会、民生、产业、生态等重点领域。对入库项目进行严格筛选和论证,明确项目的可行性、必要性和预期效益,精准建立重大规划项目库。三是精准做实项目前期深度。扎实做好项目的前期筹备、可研论证、规划设计、可研初设概算批复、资金来源、用地保障等前期准备工作,积极对接及时报送,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规划笼子,提升项目成熟度和落地率,真正把规划做成上项目、争资金和引领发展的平台。四是精心培养项目工作人才。坚持积极引进、大力培养、科学使用相结合,建立健全项目工作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努力造就一大批项目工作方面的行家里手。坚持“以项目论英雄、以项目论实绩、以项目论成败”,注重在一线发现、培养、考察和使用人才,加强项目部门人才梯队培养。
(五)做优总体规划。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部门协同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规划编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明确各部门在规划编制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建立与县市区密切的沟通协调机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问题,并纳入州本级规划编制当中。二是做好专项规划。加快编制深化改革、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土地利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绿色矿业、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发展与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系列专项规划,形成总体规划编制支撑体系。注重与已出成果的中长期规划、上位规划、重点专项规划和周边地区规划之间的衔接,明确专项规划的编制单位、编制进度和完成时间,加强指导和监督,及时调整和完善专项规划,确保专项规划质量。三是突出重点任务。突出“十个聚焦”: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下大气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聚焦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围绕“1+5+X”现代产业体系和9条重点产业链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建设一流园区做优园区平台,壮大产业集群做大产业规模,培育现代企业做强优势企业,吸引更多的优质项目和企业落户湘西。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水电、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持续改善发展条件。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聚焦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聚焦生态立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修复,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聚焦基层治理现代化,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出生率下降趋势,创新社会管理。聚焦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管理体制一体化,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张网和产业发展一盘棋,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接轨。聚焦新型城镇化,加大城市新城拓展和旧城更新改造,高品位打造一批工业强镇、旅游新镇、文化名镇、边贸强镇,引导人口向县城和中心城镇聚集,着力构建以州府为核心增长极、县城为节点、特色重点镇为支撑的新型城镇体系。聚焦人才强州,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型人才落户湘西。聚焦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统筹优化县域产业发展格局,推进“一县一品”,谋求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推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