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激活乡村“沉寂资源” ——湘西州探索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新路径
近年来,湘西州结合自身地域发展特点,因地制宜,深耕文化和旅游资源,不断探索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通过推动产业融合、开拓文化和旅游创新业态等举措,以“神秘湘西”为品牌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已成为湘西州乡村全面振兴重要动力,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乡村历史文脉得到有效保护,乡风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湘西大地民生改善、村容焕新、文化传承、产业发展,文化和旅游赋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湘西高新区湾溪河沿河风光带 张术杰/摄
一、发扬首倡地精神,红色文化奏响乡村全面振兴“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湘西州是一片红色热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茨岩塘、塔卧为中心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经了一系列艰苦的革命斗争。十八洞村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脱贫攻坚样板村,是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时代红色地标。湘西州依托这些红色资源,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精神,以红色故事激励广大党员群众团结奋进精神。同时创新“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模式,打造精品红色旅游路线,打响乡村红色旅游品牌。红色基因传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红色文化奏响乡村全面振兴“主旋律”。一是讲好红色故事,打造党性教育生动课堂。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以来,从脱贫摘帽到乡村振兴,十八洞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八洞村的实践经验打开了一扇门,作为可供推广借鉴的样板,成为党员干部接受党性教育最鲜活的素材。为更好地发挥党建引领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湘西州搭建红色教育平台,开展红色主题活动,打造党性教育生动课堂,让红色基因融入基层干部精神血脉。湘西州建设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设立多功能放映厅、藏书千余册的党建学习书屋,举办精准扶贫展览、开设“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从这里出发”系列党课。2023年,全国有83万余人次党员、干部到十八洞村参观学习。二是立足红色资源,让红色旅游景区串点成线。一个个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军村,一条条艰难崎岖的红军路,因开展红色旅游火了起来。全国各地的游客走进湘西州红色旅游景区,品尝“红军茶”,重走长征路,聆听革命遗址背后的故事。多年来,湘西州立足红色资源,将红色旅游景区串点成线,打造红色线路,实现由单一观光向多元休闲、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如龙山县以创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为契机,主动融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发茨岩塘及兴隆街省革委会旧址、红军兵工厂及医院、县城烈士陵园等六个景点,形成县城→兴隆街→茨岩塘→召市红色旅游景观路线,与乌龙山一里耶一惹巴拉等景区连接,融入大湘西旅游圈及鄂西、渝东南、黔东南景点圈。“红色旅游+”模式突出创新创意,将红色文化与土家族、苗族文化有机结合,让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资源互补,增强特色体验互动,为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打造独特优势。茨岩塘红色文化旅游小镇和甘露村红色文化旅游村,推出《二十三根麻纱》《再叫我一声娘》《三个独臂将军》《红色土家摇篮曲》等系列红色艺术作品,让游客更深刻直观地了解红色历史,感受故事背后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
大山里的列车(永顺县小溪国家级原始森林保护区森林公园) 刘 海/摄
二、保护性开发,让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硬支撑。湘西州作为湖南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1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8个中国传统村落、41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些文化资源犹如散布在湘西大地上的明珠,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依托。近年来,湘西州通过保护性开发,激活乡土文化遗产,唤醒乡村“沉寂资源”,让它们实现了从“藏在深山人未识”到“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跨越,让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硬支撑。一是挖掘文化遗存价值,加强区域性整体保护。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完善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得以孕育、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保护,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继续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举措。湘西州拥有大量历史悠久的古村古镇,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湘西州挖掘整理村落非遗资源,施行整体性保护,注重保护性开发,坚持原生态、乡土味、民族性特点,最大程度保护和维持原生态的村庄风貌。湘西州制定了《关于加强古城古镇古村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的若干规定》等规范性文件,科学编制了里耶遗址、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四方城等30处国保省保单位整体性保护与利用规划,颁布实施了浦市古镇、里耶古镇、老司城遗址、芙蓉镇等文物遗址保护条例,为文物保护提供了坚实法律和制度保障。在保护开发过程中,将文化遗存的核心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注入乡村,推动形成全员参与、全民保护文物的格局,以文物保护促进乡村治理能力大提升。二是发挥旅游带动作用,让非遗文化得到活态传承。走进凤凰苗寨,现场体验民族服饰制作流程,看大师展示苗绣、银器打造等工艺;走进土家族古村寨惹巴拉,探访古油坊、篾匠铺,观看茅古斯舞……湘西州拥有非遗项目10大门类3200多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苗族赶秋和土家族摆手舞、苗族鼓舞、辰河高腔等都独具特色。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发展,让这些非遗得到更好展示,也得到活态化保护传承。舍巴日、“四月八”、苗族赶秋、乾州春会等传统节庆活动进入景区,《芙蓉花开·毕兹卡的狂欢》《凤凰样子》等非遗大戏广受好评。非遗与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等结合起来,非遗馆、非遗工坊成为新的旅游网红打卡地,游客们通过非遗传承人的教学,现场了解体验非遗技艺。在景区,大量非遗通过旅游带动成功“破圈”,从“展品”变成“产品”,走出深山,“飞入寻常百姓家”。三是打通市场渠道,“老手艺”变为增收“新产业”。在过去,湘西州很多家庭主要收入依赖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空心村”等问题突出,在家门口就业、兼顾工作与家庭是当地许多妈妈的梦想。土家织锦、苗族银饰、苗绣、蜡染等非遗工艺品制作,是湘西当地村民祖祖辈辈传承的老手艺,如何将“老手艺”转变为带动村民增收就业的“新产业”,成为关键问题。为此,湘西州搭建了系列旅游富农平台,打通市场渠道,并提供免租金、免费培训、销售兜底等帮扶政策,鼓励村民创业兴业。“合作社(公司)+作坊”的发展模式,让“家庭式小作坊”变为“家门口工厂”。“让妈妈回家”公益项目直接帮扶脱贫户1272人,间接带动3000余人从事相关产业,300余位“妈妈”返乡就业,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古丈县农家女素绣以非遗工坊为阵地,年产“素绣湘服”1500余套,素绣系列产品5000余件,深受市场青睐。目前,全州有非遗工坊14家、生产性保护基地22个,全州直接从事非遗商品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达500余家,从业人员达10万余人。同时,推动非遗资源向文创产品转化,“花开饰锦”银饰、“花开芙蓉”、“秦一刀”、“铜头纸镇”等50余类文创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三、擦亮文化和旅游品牌,激活乡村全面振兴发展动能。经过多年深耕,“神秘湘西”成为可以叫得响的文化和旅游品牌。在这里,凤凰古城、芙蓉镇等旅游目的地名扬海内外;独树一帜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悠久厚重的红色文化,通过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赋能展现给更多游客。在此过程中,湘西州不断破除人才资源匮乏、市场动力不足等困境,注重发挥创新创意,挖掘地域特色,大量培育文旅人才,引进市场主体,大力发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让更多农民实现就业增收,让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一是引育文化和旅游人才,打造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生力军。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将提升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激发乡村自主发展的造血能力。为解决文化和旅游人才资源不足的困境,湘西州从体制机制建设入手,引入和培育大量文化和旅游领域人才,使其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生力军。湘西州通过实施“武陵人才行动计划”,引育30名以上高级旅游管理人才,100名以上文化领域杰出人才,100名以上旅游企业管理人才,2000名以上优秀导游、讲解员,用好专家工作站、“揭榜挂帅”等引才平台,拓宽引才渠道。探索实施“农村职业经理人”等制度,聚集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工艺美术师、民间艺人等投入乡村建设。发挥院校资源优势,深化与省内外高校的人才合作,累计开办文化和旅游技能培训班2300余期。实施“乡村育才聚才行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打造基层人才队伍。湘西州出台的政策文件从经济待遇、金融扶持等方面加强政策支持。如探索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徒补贴制度,建立“国家+省级+州级”传承梯队28个。二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助力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湘西州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力量,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助力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开拓市场,走出了一条“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的发展路子。如龙山县八面山景区打造了滑翔伞、帐篷营地、房车部落等网红业态,八面山景区旅游开发公司的员工90%是当地村民,景区与当地7个村集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每年给各村集体固定分红4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50个以上。再如湘西墨戎苗寨乡村游有限责任公司以景区为依托带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旅游服务等经营实体180多家,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1亿元,吸纳就业700多人,带动村民人均收入达2.2万元。湘西山谷居民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了4家民族工艺合作社和3个苗绣基地,带动下游产业链企业12家,吸纳就业3000余人,年产值达8000万元。美丽湘西让这里的人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50多万人吃上“旅游饭”、过上新生活。三是景区辐射带动,形成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在湘西地区,凤凰古城景区、芙蓉镇景区、里耶古镇景区、矮寨大桥景区,都是深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湘西州以此为核心,打造生态文化村镇游精品线,规划设计了神秘苗乡、土家探源两条精品旅游线路,目前,四大景区辐射带动113个村发展旅游,涌现出凤凰长潭岗等一批网红打卡地,周边乡村旅游集聚区初步形成。湘西州推动景村融合发展,推进300个传统特色村寨保护开发,芙蓉镇、里耶镇、边城镇、山江镇、苗儿滩镇等一批湖湘风情旅游小镇让更多游客走进乡村、体验乡味、记住乡愁。改造传统民居3.7万栋,打造了凤凰竹山乡野民居、老家寨民宿等1500余家特色民宿,湘西民宿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实现了“景在村中,村因景美”。为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推出凤凰旅拍、凤凰古城磁浮观光、“湘见·沱江”、“边城”、矮寨大桥云端漫步、峡谷星空、老司城土司大营高空单车、高空滑索等新业态新产品,形式多样的夜间消费项目更为广大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夜间生活和游玩体验。此外,湘西州推动民族特色民俗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吉首市以苗鼓为主体的苗文化元素成为旅游景区的重要文化内涵,“天下鼓乡”成为吉首旅游发展的特色品 新湘牌,年产值在5亿元以上。四是深化产业融合,发挥综合带动效应。湘西州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做好“旅游+”和“+旅游”文章,大力推进农旅、茶旅、工旅等产业融合,不断放大“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百姓富”的综合效应。生态观光、康体养生、休闲农业、农事体验、乡间赛事等农旅融合新业态,让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保靖吕洞山黄金茶海、永顺万亩猕猴桃园、泸溪狮子山千亩葡萄园等一批观光农业园区,以及古丈毛尖茶、湘西腊肉、龙山百合等农产品,饱含着浓浓“湘”味。稻花鱼节、椪柑节、葡萄节等富有特色的“农文旅”节日深受游客喜爱。从“茶叶庄园”到“茶旅景区”,从“山林经济”到“生活体验”,在推动茶旅产业融合过程中,茶景观、茶文化、茶工艺、茶产品等充分融入旅游吃、住、行、游、购各个环节。酒鬼酒文化馆的建成开放,为当地开拓了工业旅游发展新路径。马王溪村建成陶瓷景观文化街“十六小景”、陶瓷工艺展示馆、陶艺手工体验馆,年产值近6000万元。
四、弘扬文明乡风,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乡村全面振兴驱动力。湘西州优良的红色传统、深厚的人文底蕴,是浸润人心的持久力量,也是乡村全面振兴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湘西州坚持文化惠民,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了文明乡风,不断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乡村振兴驱动力。一是实施夯基工程,大力建设公共文化阵地。公共文化阵地是展示文化建设成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湘西州加大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力度,将其打造成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平台。建成州、县、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场馆体系,形成以县馆为中心、以分馆为网点、面向群众的服务网络。开展公共文化品牌创建行动,不断扩大影响力、知名度,涌现出一批叫得响、有亮点的基层文化阵地。凤凰县山江镇、吉首市矮寨镇坪朗村、永顺县灵溪镇双凤村等九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获评湖南省“最美潇湘文化阵地”。二是提升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随着时代发展,如何更好满足乡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成为重要课题。为改变文化氛围不浓、文化活动匮乏的现状,湘西州不断提高文化服务供给水平。抓实文化惠民培训,开展公共文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文化志愿服务百千万惠民工程,组织文化志愿者深入基层开展广场舞、摆手舞、苗鼓舞、傩舞、踏虎凿花等文化惠民培训共50万人次,培养了大量群众文艺骨干。“公共文化进村入户·戏曲进乡村”活动,在表演互动过程中展示传统文化魅力和新时代新变化新风貌,将文化盛宴送到群众家门口,切实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2020年以来,湘西州完成送戏下乡2000多次,覆盖全州115个乡镇。三是培育乡风文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湘西州深入开展“乡风文明铸魂”行动,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培育乡村时代新风尚。红色教育走进乡村,营造学习红色文化的良好氛围,激励群众铭记历史、感恩奋进,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推进以城带乡、州县同步、城乡一体文明创建活动,全州累计创建州级以上文明村镇240个、文明单位325个、文明校园88所。广泛开展文明风景旅游区、文明餐饮示范店创建活动,着力提升优质服务。为 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湘西州突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创建行动,打造串点连线成片的美丽乡村群,展示湘西生态之美、文化之美、产业之美、生活之美。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湘西州立足地域特色,明晰发展思路,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放在乡村全面振兴大格局中去谋划,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科学统筹、同步推进,逐渐构建了湘西地区文化热、旅游火、全域美、百姓富的崭新格局,其工作思路和方法举措具有一定启发性。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将群众利益作为根本落脚点。要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尊重农民群众意愿,注重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人民群众分享更多发展红利。二是坚持多方联动,推动各类要素向乡村聚集。要通过顶层设计,加强部门协作,发挥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合力,推动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向乡镇村寨汇集,形成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合力。三是因地制宜,突出放大特色资源优势。要充分发掘本地特色资源禀赋,注重差异化、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更大程度拓展独有的文化资源优势,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四是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文化和旅游消费业态。要推进文化产业、旅游业与农业、工业产业融合发展,开拓体育旅游、研学旅游、夜间旅游、演艺旅游等新业态,拓展市场空间,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带动更多农户直接和间接就业。

投稿邮箱丨xxzxxgz@sina.com
联系电话丨0743-822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