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胜县地处越城岭山脉西南麓的湘桂边陲,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西北部,是湘西南、黔东南与四川进入广西之咽喉与物资集散地,全县辖4乡6镇共119个行政村,主要有苗、瑶、侗、壮、汉等五个主体民族,总人口1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是我国第一批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全县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82.55%,山地面积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7.2%。龙胜共有耕地26.63万亩,其中梯田20.03万亩,分布在海拔200至1450米之间的各个乡镇中,梯田落差大,层级多,层级最多达1100多级,连片梯田最大高差为860多米,耕种历史达2300多年,龙胜龙脊梯田系统荣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被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一、主要措施
(一)制定一套激励政策
龙胜坚持把旅游业,特别是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和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出台了《龙胜各族自治县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奖励暂行办法》等系列政策,将全域旅游深度融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保护、城乡建设等各项规划,设置每年不低于1000万元的旅游专项资金,并创新“党旗引领+金融先锋”投融资模式,从政策、土地、资金等方面为全域旅游保驾护航。
(二)探索一套经营模式
一是旅游企业主导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对旅游景区进行整体包装,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群众以土地集体入股或参与等方式进行合作,实现“一田生五金”的典型案例。
二是多主体联合经营模式。建立政府、旅游公司、旅行社和村委会共同经营管理的模式,成功开发红军岩、花海区、鱼塘垂钓休闲区、红瑶民俗博物馆等特色游览点,形成集民俗体验、休闲观光、特色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村民们都积极参与到其中,年底都能拿到提成。
三是“党支部+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党员“领头雁”作用,推出“党支部+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辐射带动群众搭上了农旅结合的“致富快车”。
四是“村集体经济+”经营模式。变零散为整,团结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有力推动特色效益产业同村级集体经济融合发展。如金江村利用其景区沿线的区位优势,组织群众推出红瑶歌舞、长发梳妆、红瑶手工制品等精品旅游项目,村级集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22年金江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90.37万元。
(三)打造一批示范区
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金竹民宿体验区、黄洛瑶寨长发小寨风情区、金坑瑶寨梯田观赏区、芙蓉高山蔬菜种植区、广南大糯开发与草龙传承体验区、马堤张家苗寨风情小寨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形成了“一路梨花上南山”“一路稻花上龙脊”“一湾碧水进温泉”的全域旅游大格局。有序推进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示范样板,一批农业美、文化美、生态美、生活美、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示范典型涌现出来,2022年大寨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金江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六漫村入选自治区乡村治理示范创建试点,“平野河谷生态农业示范带”欣欣向荣。
(四)树立一批优质品牌
充分发挥龙胜生态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乡村文化的资源特质,做足农耕、民族、红色、康养与旅游融合文章,通过把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实现民俗变瑰宝,促进农民增收。依托中国品牌节庆示范基地、龙脊国际梯田文化旅游节等载体,推出了“开耕节”“红衣节”“辣椒节”“红糯节”等各式各样的民俗旅游品牌,和8个常态化民俗演出项目,着力打造“多民族生态博物馆”旅游品牌。通过把民族村寨打造成旅游景点,把民俗风情搬上舞台,把民族服饰和民族工艺品开发成旅游产品,开通龙胜红色研学培训主题线路一系列的融合升级,促进全县乡村旅游经济复苏,让更多的群众吃上“旅游饭”。
(五)培育一批特色农产品
依托富硒资源,加强“三品一标”特色农产品开发力度,通过加工企业、手工作坊等主体,着力开发打造富硒百香果、猕猴桃、龙脊辣椒等富硒系列乡村旅游农产品。树立起健康生态的旅游形象,充分挖掘红瑶长发文化,研发推出“长发小寨”洗护产品。还发挥罗汉果特色主导产业优势,构建罗汉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建设名特优特色产品展示中心。让富硒资源和健康资源成为游客“看得见、品得着、带得走”的旅游产品。
二、工作成效
目前,全县拥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个(龙脊梯田景区、龙胜温泉景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个(艺江南、白面瑶寨),五星级乡村旅游区1个(布尼梯田),四星级乡村旅游区2个(黄洛瑶寨、大唐湾),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龙脊大寨村),精品民宿集群2个,农家乐600多家(其中五星级农家乐2家、四星级农家乐4家、三星级农家乐4家)。先后荣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生态旅游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中国文化旅游大县”等荣誉称号,2022年大寨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据统计,2022年全县共接待国内游客704.6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85.25亿元,2023年1-6月全县预计接待游客总人数446.157万人次,同比增长69.65%, 其中接待国内游客人数444.27万人次,同比增长68.96%,接待入境游客人数1.8870万人次,同比增长6086.89%。全县直接从事旅游行业的有3万多人,间接吃上“旅游饭”的逾10万人。
三、经验启示与未来展望
龙胜县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探索实施“制定一套激励政策、探索一套经营模式、打造一批示范区、树立一批优质品牌、培育一批特色农产品”“五个一”措施,助力乡村旅游“全面开花”。依托得天独厚的梯田景观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以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结合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生态排头兵,立足于95%以上的旅游资源遍布于广大乡村的实际情况,深入开展乡村旅游建设。通过“抓基础,重投入,显特色,树品牌”,特别是以“农旅”结合为主抓手,千方百计以乡村旅游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未来,龙胜将聚焦以下重点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一是进一步完善规划。乡村旅游是一项长期的大工程,应规划先行,制定一个统一的、长远的规划,宜建则建、可建再建,不盲动、不冒进,精准定位、久久为功,要科学整体规划,防止“百村同貌”。
二是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一方面加大政府资金配套力度,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一方面要加大社会资本引进力度,引导社会资本与村民的利益紧密联结,使农民得到实质性的利益。
三是进一步培育乡村人才。大力吸引外出务工青壮年农民返乡创业,特别是视野开阔、有一定创业能力的农民工、大学毕业生和军人,吸引有感情、有理想、有资金、懂管理原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直接参与旅游开发。充分利用对口帮扶优势资源,加强培训,让深山里的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发挥主人翁精神,凝心聚力,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
四是进一步挖掘特色产品。以龙胜“名特优”产品数字化展销体验中心项目和红色文化旅游教育基地建设项目为抓手,在做足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开发既有本土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和需求的旅游产品,通过“订单合作”“大数据”等平台对接市场,让旅游产品有销量。同时,将“农业+旅游”“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的文章做足,丰富全域旅游“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产品体系。
五是进一步改善服务环境。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治理两手抓、两手硬。杜绝出现宰客、倒票黄牛、服务差的负面情况,让游客感受乡村淳朴本色。
六是进一步加强宣传推介。通过开展实地宣传推介以及开展电视、网络、影视、掌媒、广告等“多位一体”的宣传模式,持续向游客“种草”,提高龙胜文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拉动全县旅游人数和消费增长。
(本案例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
(图文由《今日桂林》编辑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