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和政治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湘西州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无数革命先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和弘扬革命传统,汇聚全面建设现代化新湘西的磅礴力量。

红色湘西(红二、六军团兵工厂旧址,龙山茨岩塘镇甘露坪村)
一、深刻领悟红色文化资源的厚重意蕴。红色资源具有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的重要作用。要从红色资源中汲取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对党忠诚的精神力量。一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力量。近代以来,为推翻“三座大山”,争取民族共同解放,湘西各族人民积极勇敢投身革命。1927年,以湘西籍士兵为主体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在贺龙率领下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1934年,贺龙、关向应率领的红二军团与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建立了以塔卧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有力地策应和配合了中央红军长征。先辈先烈为真理而斗争,染红了中国革命的史册,也为湘西这片热土留下了信仰的种子和胜利的密码。二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赤子之心。1936年秋,龙山抗日兵营600多土家族、苗族子弟,先后参加上海抗战、昆仑关等重要战役,后随中国远征军参加滇缅会战。1937年11月,以7000多名湘西子弟兵为主的国民革命军一二八师在嘉善保卫战中血战七昼夜,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辉煌诗篇。抗美援朝期间,一万多名湘西热血青年在朝鲜松骨峰、上甘岭等战役中,与号称世界强国的美国军队进行了殊死的战斗。无数湘西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为实现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作出了重大贡献,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三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豪情。1957年建州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湘西州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干在实处,投身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推进恢弘磅礴的改革开放,擂响与千百年绝对贫困作斗争的战鼓,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湘西州创造了中国脱贫攻坚的鲜活样本。如今的湘西,山不再高、路不再长,高速成网、高铁入境、航空起飞,满载着290万各族儿女走出大山,迈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凤凰县菖蒲塘村红色农家院“振兴厅”前,村民正在打糍粑迎宾客
二、深入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一是全面摸清家底。据不完全统计,湘西州仅革命遗址就有126处,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35处,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活动纪念地44处,革命领导人故居9处,烈士墓21处,纪念设施16处,损毁遗址23处。其中,涉及土地革命时期红二方面军革命活动的遗址有78处,占62%。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把保护开发放在第一位,建立与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组织开展红色资源理论研究,加强红色档案整理利用研究,做到严格保护、合理利用、永续传承。二是强化数智建设。突破传统场馆展陈的场域限制,加强革命文物资源数字化展陈建设,让革命文物与大众跨时空对话,不断提升场馆和展陈的互动式、沉浸式体验效果,提高红色文化数字化展陈水平。加强智能化平台和信息化改造,建立完善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对州域内红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打造具有鲜明辨识度、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红色文化标识,推动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向纵深和品牌发展。强化吉首大学、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湘西开放大学等高校和革命场馆的协同互助,实现对革命文物资源保护、研究、运用工作中的协同共进、优势互补。三是推动活化利用。围绕实施革命文化赓续工程,完善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和挖掘整理机制,推动红色资源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和开发利用。围绕湘西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文献,通过沉浸式的实景演绎等新形式让公众置身其中,深度体验革命年代的精神特质与信仰力量,让大众在极具真实感的场景体验中实现精神洗礼和思想升华,提升革命文物在公众中的新鲜感与影响力。围绕“红色湘西——红二方面军的摇篮”,创作推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红色文化作品,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革命烈士陵园(花垣县吉卫镇) 麻老先/摄
三、大力弘扬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一是统筹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最大限度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统筹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探索与时俱进的传播方式,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在与多维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彰显力量、丰富内涵、创新发展。统筹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相促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二是健全完善红色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运用数字技术手段保存、建设和传播红色资源,开发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和地域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和品牌,打造红色文化体验空间。拓展红色资源的功能,推动产品链、消费链、创新链、企业链、人才链建设,与体育、教育、康养、赛事等产业资源性融合、生产性融合、服务性融合,拓展新型消费空间。高标准推进国家文化公园(湘西段)建设,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打造新时代国际减贫交流基地、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三是以“红色+”为主题,延展乡村旅游产业辐射宽度、资源聚集深度、融合带动广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背后的深刻内涵,依托村史馆、农家书屋、党群活动中心等让乡村文化活起来动起来,促进乡风文明,繁荣乡村文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思政教育和家庭家风教育,通过红色故事会、音乐会、电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红色素养、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十八洞村、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价值研究,深化与韶山、沙洲村等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朋友圈”,吸引更多优质资源要素向乡村全面振兴领域高效集聚。
(作者单位: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