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端风能发电惠民(永顺县松柏镇羊峰山) 余光龙/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万工程”,不仅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整体面貌,更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先行探索和示范引路。“千万工程”经验,生动诠释和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这一历史性课题,在现实推进乡村振兴中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今年中央1号文件,对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工作部署。全州上下一定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继续实施乡村振兴“六大行动”,奋力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奋力谱写现代化新湘西建设的“三农”精彩篇章。
一、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高质量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其内涵要义和实践要求,特别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要工作任务,更要始终放在心上、紧紧抓在手中,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关于粮食安全,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总书记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要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抓好防止返贫监测,落实帮扶措施,增强内生动力。关于农民增收,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要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挖掘经营增收和务工增收潜力;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注重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关于乡村建设,总书记指出,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要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关于乡村治理,总书记强调,乡村是我们党执政大厦的地基,要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乡村治理抓手载体,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关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总书记指出,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要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内容非常全面系统,要求十分具体明确,既教我们怎么看,又教我们怎么干,既告诉我们必须做什么,又告诫我们不能做什么,是认识把握“三农”发展规律的百科全书。我们要反复学、用心悟,在深化内化转化上不断求实效,更好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书写新时代土家苗寨的“山乡巨变”。

泸溪县潭溪镇大陂流村
二、准确把握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推动“三农”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三农”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立足实际,把握规律,讲究方法,创造性推进,不断提高工作质效。
第一,既要坚持分类施策,又要注重协调推进。农村之间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工作基础各不相同,不可能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模式包天下,必须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要把握好“点”和“面”的关系,分类做好村庄发展规划,既要发挥十八洞、菖蒲塘村的示范引领作用,办好一批示范点,又要注重协调联动、推进全面振兴,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形成梯次推进、步步登高的乡村振兴格局。要强化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推进城乡协调融合发展。
第二,既要做好“输血”文章,又要提升“造血”能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新时代10年最具标志性的重大成就之一,湘西州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如果不把成果巩固住、拓展好,不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就不只是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而是重大政治问题。我们既要坚持“扶上马”后再“送一程”,继续保持帮扶力度不松劲,又要加强励志教育、感恩教育,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劳务补助等政策激励,增强群众“造血”能力,让群众更多依靠自己的努力富裕起来。
第三,既要守好绿水青山,又要造就金山银山。绿色生态是我州最大优势,也是发展最大的本钱。我们发展产业一定要注重保护生态,慎砍树、禁挖山、不毁田,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给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要坚持生态账与发展账一起算,大力创建生态品牌、挖掘人文景观、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把绿色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让“美丽乡村”和“美丽经济”相得益彰,使更多群众捧上“金饭碗”、吃上“生态饭”。
第四,既要富裕群众口袋,又要富裕群众脑袋。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我们要像抓脱贫攻坚一样抓好群众增收,千方百计兴产业稳就业,在发展产业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群众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不断拓宽群众稳定增收渠道。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持续开展全域文明创建,涵养文明新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群众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加快向现代化迈进。
第五,既要深化农村改革,又要强化科技支撑。乡村振兴靠什么?归根结底要靠创新驱动、改革促动。要推进机制创新,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垦改革和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要加大农业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强与吉首大学等高等院校的科研合作,加快推进种业振兴,提高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水平,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三、坚决扛牢首倡地政治责任,奋力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走好乡村振兴之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殷切嘱托。我们要把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化作前行动力,扛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政治责任,努力打造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
第一,要走好共同富裕之路。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要实现共同富裕,前提是把“三农”这块短板补齐,底线是必须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我们对这项工作一直抓得很紧,但也不能说返贫风险就完全消除了,一些边远乡村未消除风险监测户依然存在,有些村发展基础还比较差,老百姓的家底还比较薄。我们千万不能有松劲歇脚的念头,必须坚持不懈落实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继续做细做实“六看六查”工作,确保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及时消除返贫风险。对凤凰县帮增村这样发展差距较大的村,要集中资源予以支持,在加快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把提高群众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加大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力度,因村因户落实帮扶措施,鼓励支持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劳务经济、特色种养、手工作坊等业态,让家家户户都有当家产业、有增收门路,不让一个家庭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掉队。
第二,要走好产业兴农之路。这几年,我们在发展乡村产业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规模小、主体弱、链条短、同质化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群众产业经营性收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我们要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做好品种优、品质高、品相美、品味足、品牌响“五品”文章,提质发展茶叶、油茶、猕猴桃、柑橘、烟叶、百合等特色产业,积极引进一批带动性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培育一批本土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协同抓好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促进农业产业就近就地转化增值。从销售环节看,我们的农产品还存在“第一公里”运输不畅通、保鲜存储设施不完备、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要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抓好质量管理、品牌建设和宣传推介,拓展产销对接平台,让更多湘西名优农产品进入全国大市场。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发展乡村产业必须以确保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为前提。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同时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应用,提高粮食产能。
第三,要走好和美乡村之路。当前,我州乡村建设水平离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覆盖到村的水平不高,延伸到户还没有完全实现。我们要从各村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统筹推进水、电、路、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强农村应急处突装备建设,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要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可以按照“群众出一点、政府补一点、市场筹一点、乡贤助一点”等方式筹集农村公共设施管护资金,决不能建好了、管不好、用不久。要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深化“五美”创建,加强传统村落和特色村寨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留住“乡风”“乡韵”“乡愁”,绘就生态秀美、环境优美、产业富美、民风醇美、城乡和美的“五美”画卷。
第四,要走好人才振兴之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最关键的要素是人。我州农村群众每年外出务工70万人以上,占农村人口的60%左右,农业农村发展劳动力不足。要高度重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本土人才培养,继续实施好特岗教师、免费医学本科生、创新拔尖人才等国家政策性培养计划,推动人才培育本土化、基层化和定向化。要促进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上山下乡”,特别是要加快构建“县有园区、镇有基地、村有服务站”的返乡创业平台,完善乡情联络组织,促进更多在外人士回乡创业。
第五,要走好乡村善治之路。要坚持党建引领赋能,进一步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和村支“两委”班子,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集体经济实力直接关系村级党组织的向心力、号召力、战斗力,一个村没有钱为群众办事,就会影响服务群众的质效。现在,我们有些村集体经济还比较薄弱,县市和有关部门要多想办法、创新举措,加快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整体实力。要提升村民自治水平,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等民间力量参与乡村治理,不断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积极开展送法下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大力建设法治乡村、平安乡村,确保农村社会安定、群众安居乐业。
四、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乡村振兴是全党的大战略,不是哪个部门、哪个条线的事。全州各级各部门要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一要强化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党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作用,落实好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州委常委联系县市、州县市领导包乡镇、后盾单位包村、工作队驻村、党员干部联户等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责任体系。特别是县市委书记作为“一线总指挥”,一定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头戏,花大精力来抓,亲自谋划部署,亲自督导推动,每个县市至少要打造1—2个乡村振兴示范片。要做好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省辖四市对口帮扶的衔接和协调服务工作,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参与乡村振兴,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更加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
二要强化要素保障。中央财政今年继续对“三农”工作优先予以保障,充分体现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鲜明导向。州县各级财政也要优先保障“三农”投入,统筹运用好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不断拓宽资金筹措渠道。要盘活用好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根据乡村休闲观光等产业分散布局的实际需要,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方式。要强化倾斜支持,在科技和人才支撑、促进消费、就业增收等政策措施中,都要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加快补上“三农”短板。要高度重视村级债务监管,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
三要强化作风保障。全州党员干部要结合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常态化开展“走找想促”,多往田间地头跑,多到群众家里坐,用心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坚决纠治“三农”领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尽可能少开会、少督查、少填表、少报数、少留痕,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用到谋发展、抓治理、促振兴上来。要推动资源资金、管理权限、人财物等向基层一线倾斜,把“好事”多给基层干部做、把“好人”多给基层干部当,为他们干事创业创造宽松环境。要深化“三湘护农”行动,坚决惩治侵害群众利益的“蝇贪蚁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营造良好环境。
(根据虢正贵同志2024年2月22日在州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编,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