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锰三角”向“绿三角”的蝶变 ——花垣县推进生态修复实现绿色发展的改革实践
一、改革背景
花垣县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首倡地,是“锰三角”核心区,境内锰、铅锌等矿产资源丰富,是湖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锰、铅锌矿产资源生产、加工基地。20世纪70年代末,花垣县锰、铅锌矿业经济快速发展,一度成就了县域经济发展辉煌,但同时也带来许多突出环保、安全问题,矿山千疮百孔,矿区满目疮痍,矿业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了国家、省、州关注的焦点。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锰三角”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出重要批示,花垣县坚决扛牢首倡之地政治责任,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生产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上综合施策、协同发力,系统性、整体性加快县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大力推进矿业污染治理、矿山生态修复、矿业绿色转型发展、三产融合发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探索出了一条以高水平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二、改革举措
(一)坚持思想引领,推动观念转变。花垣县充分认识不折不扣推进“锰三角”污染整治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是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检验,注重从发展思想上破题,切实扛牢精准扶贫首倡地政治责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老路,全面系统抓好整改任务落实,推动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县委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重要学习内容,全县各级党委(党组)通过“微宣讲”、“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片组邻“三长”队伍、院坝会、火塘会、干部入户走访等贴近群众的方式,深入开展宣讲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真正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花垣人民心中。
花垣县矿山覆绿后的桑蚕产业
(二)坚持系统修复,推动生态嬗变。面对矿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欠账,花垣县强化系统观念,注重综合施策,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和壮士断腕的决心立行立改。科学编制《花垣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2021—2035年)》,统筹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保与经济协调发展。大力实施矿山生态修复、矿区道路绿化、人居环境治理、蚕桑种植、增减挂钩、矿硐封堵等项目,1195个矿硐全部完成永久性封堵,拆除清理废弃工棚1598亩,搬运土方超过170万立方米,清理废石90多万立方米,覆土复绿1.45万余亩、种植蚕桑8000余亩,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了矿区绿水长流、青山常在、四季常青的原貌,昔日满目疮痍的景象一去不复返。
(三)坚持转型发展,推动产业蝶变。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探寻矿业转型发展新模式,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推进矿业整合,锰矿山企业4家整合为1家,电解锰冶炼企业退出5家、保留1家,铅锌“6矿、7厂、6库”全部退出。成立十八洞集团公司,收购或控股优质矿业企业,推动国有资本主导矿业发展。做优做强锰、锌、钒等优势产业链,重点推进锰锌精深加工、五氧化二钒深加工、锌铝新材料合金等产业发展,培育壮大锰锌钒精深加工、储能设备等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打造绿色矿业产业示范园和武陵山区独具特色的百亿产业园区。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近10亿元用于县域生态修复、产业转型发展等,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着力转变矿业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含绿量”和“含金量”。
(四)坚持变废为宝,推动资源蜕变。花垣县共有尾矿库98座,约占湖南省1/5,堆存1亿余方尾矿渣,环境与安全管控任务艰巨,利用不好就是废弃渣、是重大风险隐患,利用好就是宝贵的资源、就能“化险为夷”。县委、县政府认真研究、科学决策,选择变废为宝的绿色循环发展之路,积极与省科技厅、中南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单位合作攻关,建成年处理240万吨尾渣生产线、年产200万吨干砂生产线、国内首条移动泡沫保温制砖生产线,推动矿渣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同时因地制宜在废旧矿坪和治理后的尾矿库上发展光伏和蚕桑产业,建成33万千伏光伏发电项目和种植8000亩蚕桑,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
(五)坚持依法治理,推动口碑巨变。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花垣县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着力解决损害群众生命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严厉打击涉矿涉砂领域违纪违法行为,先后依法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66件,文华公司案件被最高检列为全国公益诉讼指导性案件。大力推进林长制、河长制、田长制工作,地表水质、空气质量显著改善,矿区村寨重新焕发出绿水青山的勃勃生机,人民群众对环境治理的满意率大幅提高,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三、改革成效
(一)生态持续变好。累计拆除清理矿山废弃工棚1598处,搬运土方170多万方,清理废石90多万方,覆土复绿1.45万余亩。矿区森林覆盖率从2018年的46.83%提高到49.76%,山、水、林、田、库环境大幅好转,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2021年花垣县国省控断面水质跃居湖南省各县市区第4位,其中改善指数居全省第1位;2022年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及改善幅度排名湖南省各县市区第一位。
(二)经济有效提升。锰、铅锌矿产资源有效整合,产业延链补链加快推进,矿业产值稳步攀升,2023年花垣县19家链上企业实现产值24.44亿元。在矿区实施增减挂钩项目面积13675.46亩,其中耕地4302.27亩,实现收入12.56亿元。三产融合发展进程加快,矿旅融合、农旅融合形势喜人,特别是在治理后的尾矿库上种桑养蚕8000余亩,带动全县养蚕1万余张,产茧40余万公斤,产值2000余万元,有力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三)社会效益凸显。2023年花垣县成功摘掉全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重点县“帽子”,十八洞村获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十八洞村村庄规划获评湖南省村庄规划助力“和美湘村”首批优秀案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连续三年到花垣县暗访未再披露相关问题。第三方大样本调查显示,全县人民群众对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满意率达到97.6%。
(四)发展后劲增强。推进以矿业污染治理和绿色转型发展为主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有效助力了县域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近两年来,先后获得国家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创建县、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湖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湖南省人居环境提升先进县、省级文明城市和卫生县等荣誉称号,以高水平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在花垣县愈渐清晰。
四、改革反响
2023年3月31日、8月12日,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连续两次深入花垣县调研指导矿业发展工作并给予肯定;10月7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赴花垣县检查指导“锰三角”矿业污染综合整治、生态保护利用等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2024年4月11日,全国首次“锰三角”污染整治工作交流会在花垣县召开;4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肯定“锰三角”污染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和阶段性成效。近年来,花垣县矿业综合整治和矿区生态修复工作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网、湖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推介。2023年,花垣县被列为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湖南省矿业转型绿色发展改革试点县;花垣县矿业生态修复项目入选湖南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
五、改革启示
花垣县积极探索矿业绿色发展新路径,既有效解决了一系列历史疑难问题,又促进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带给我们许多启示:一是要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增长。花垣的实践表明,只有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推动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才是科学的发展、有利于长远的发展。二是要坚持系统观念。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把握好各个环节,在治理上要坚持“堵与疏”“治标与治本”“治理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综合施策,既注重推动传统工农业向绿色环保转型,又着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未来产业布局发展。三是要强化改革意识。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按部就班解决不了新问题,墨守成规谋划不了新发展,花垣县正是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抓治理,用创新的办法促转型,用融合的办法抓产业,才既解决了多年难题,又促进了经济转型发展。

投稿邮箱丨xxzxxgz@sina.com
联系电话丨0743-822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