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无障碍

花垣县矿业绿色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2024-05-06 10:56 作者:州委副书记、花垣县委书记 廖良辉 来源:责任编辑:张铁生
【字体:

推动矿业绿色转型发展是新时代花垣县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聚焦这一课题,结合花垣县发展实际,围绕如何推动矿业绿色转型发展,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开展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州委副书记、花垣县委书记廖良辉参加花垣产业开发区开工建设仪式 蒋昕欣/摄

一、矿业发展基本情况

花垣县是知名的“东方锰都”“有色金属之乡”,已探明锰、锌、钒等矿产23种,其中探明锰矿储量3100万吨、铅锌矿储量1300万金属吨,位居全国前列。花垣矿业开采历史悠久,从明清时期开始采掘。特别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花垣县全面开发锰、铅锌等矿产资源,在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突出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引起各方高度关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开展了多轮整治。

第一轮整治(2005年8月至2010年7月):2005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对“锰三角”污染问题作出重要批示。花垣县按照原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下发的《湖南、贵州、重庆三省市交界地区锰污染整治方案》要求,重点开展完善审批手续、“三废”处理、污染源头管控等整治,完成14家涉锰企业污染整治。

第二轮整治(2010年8月至2017年11月):2010年7月,锰矿山发生重大透水事故后,花垣县痛定思痛,全面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通过大力整治,全县锰锌矿硐由1227个减少为204个,锰矿山31个采矿权整合为5个,开采规模由119.5万吨/年缩减为51万吨/年,15家电解锰企业整合为6家。

第三轮整治(2017年12月至2021年3月):2017年12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对花垣矿业作出重要批示。花垣县全面推进“小散乱差”污染整治,全县163家铅锌浮选企业关闭162家,铅锌矿山采矿权整合为6个,铅锌浮选生产线整合为7条,锰矿山矿权数由5个整合为4个,铅锌尾矿库、锰渣库分别整合保留7座、3座。

第四轮整治(2021年4月至今):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锰三角”矿业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花垣县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按照“湘环发〔2022〕70号”文件要求,全面系统推进矿业综合整治,全县4家锰矿山企业整合为1家,5家电解锰企业协议退出,整合保留1家,铅锌“6矿、7厂、6库”全部退出,保留1家新铅锌矿开采企业。

在华垣环能公司矿渣综合利用项目长丰分选厂调研  蒋昕欣/摄

二、矿业综合整治的举措与成效

2023年10月,生态环境部黄润秋部长率队来花垣调研,对“锰三角”整治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一)扛牢政治责任。把推进矿业整治作为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检验,全面推进“锰三角”污染整治。一是完善组织体系。省委、省政府成立花垣县“锰三角”矿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调度花垣县矿业整治工作。州、县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明确了各方责任,形成高位推进、强力推进、系统推进的组织领导体系。二是制定政策标准。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湘环函〔2019〕79号”“湘环发〔2022〕70号”等文件,州、县相应出台系列政策文件,让花垣县矿业整治整合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三是构建投入体系。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地方为主、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资机制。申报国家生态环境导向产业开发EOD项目资金52.7亿元。2021年以来,中央、省、州、县共投入9.39亿元,企业投入10亿元以上用于矿业综合整治。

(二)坚持重典治乱。坚持问题导向、靶向治疗,重拳整治矿业环境突出问题。一是坚决治理“乱开采”。强力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全县4家锰矿山企业整合为一家;5家电解锰冶炼企业完成协议退出,仅保留一家;6个铅锌采矿权、7条铅锌浮选生产线、6座铅锌尾矿库全部退出,仅保留一座大脑坡新铅锌矿山。全县1195个矿硐全部完成永久性封堵,关闭注销13个砂石土矿权。二是坚决治理“乱建厂”。关闭162家铅锌浮选企业,关停浮选产能9.3万吨;拆除建筑面积56.6万平方米、浮选设备455台(套),清理废弃工棚1598亩,清理废石90多万方,彻底消除矿山乱搭、乱建、乱生产等乱象。三是坚决治理“乱建库”。加快环境治理、强化隐患防控、突出防汛监管、推进综合利用,全面消除尾矿库、头顶库安全风险,全县尾矿库、头顶库安全风险总体可控,无危库、险库。四是坚决治理“乱污染”。2021年以来,国家调研组等上级交办的30大类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完成矿山覆土复绿13000余亩,建设矿区专用道路36公里,完成19个涉矿村环境综合整治。2021年,花垣县国省控断面水质排名全省各县市区第4位(其中改善指数排名第1位)。2022年,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及改善幅度排名全省各县市区第1位。第三方大样本调查显示,人民群众对花垣矿业环境治理总体满意率达到97.6%。2023年4月,花垣县矿业生态修复案例入选湖南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6月,花垣县成功摘掉全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重点县“帽子”;10月,十八洞村获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三)加快矿业转型。把矿业转型升级作为根本出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强力推进整治整合。一是着力推进矿企自我革新。整合保留的电解锰企业(东矿公司)完成安全生产二级标准化企业创建,实现清洁化生产、废水循环利用,渣、气、水、粉尘及噪声等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保留的志弘公司大脑坡新铅锌矿山是亚洲最大的单体铅锌矿山,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生产、统一安全生产管理”,目前已取得采矿权证,预计投产后每年可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二是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整合全县国有企业成立十八洞集团公司,收购或控股部分优质矿业企业,推动国有资本主导矿业发展。以产业开发区、长沙十八洞产业园区为依托,做优做强锰、锌、钒等优势产业链,培育壮大锰锌钒精深加工、电子信息、储能设备等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三是积极推进资源化利用。与中南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高校合作,破解锰渣再利用技术难题。华垣公司建成年处理240万吨尾渣生产线、年产200万吨干砂生产线、国内首条移动泡沫保温制砖生产线,产品运销长沙、重庆及周边地区。吾道公司年处理30万吨锰渣增量综合利用项目已开工建设。利用尾矿库等发展光伏发电和蚕桑产业,33万千伏光伏发电项目已开工建设,桑树种植面积全省排名第1位。

(四)坚持依法治理。把法治作为矿业发展的根本保障,以最严的执法监管,加强涉矿领域监督管理。一是严格执法监管。完善监管机制、整合监管资源、创新监管举措,构建“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无死角”的监管体系,加大矿山安全常态化巡查力度,严厉打击无证勘查开采、偷挖盗采、以采代探等违法行为。二是推进生态赔偿。成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办理工作领导小组,依法办理一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有效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困局。文华公司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追偿金额达3890万元,被最高检列为全国公益诉讼指导性案件。三是严肃追责问责。2022年4月,省纪委监委、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等成立工作专班,严厉打击涉矿涉砂领域违纪违法行为,查处了一批典型案件,形成有效震慑。

三、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历史遗留问题多且复杂。矿山关闭退出后,闭坑区、尾矿库、区域环境、矿区生态修复等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二)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矿业产业生产和发展方式仍然粗放,产品结构不优,精深加工下游产业链尚未形成,部分企业综合能耗偏高,企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较低。

(三)生态环境治理资金缺口大。到2025年全县矿业综合整治后续还需要约35亿元资金,县级财政收入难以支撑艰巨的治理任务。同时,矿企退出、职工安置等相关工作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四)矿渣资源化利用水平不高。锰渣资源化利用技术不成熟且成本高,市场接受度低,锰渣综合利用仍存在较大困难,同时铅锌渣资源化利用尚在探索之中,实现大规模资源化利用任重道远。

(五)矿区安全隐患风险较大。锰和铅锌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不安全的采空区和矿柱占比大,水文条件不清,老窿水位置不明,发生冒顶片帮、透水等较大及以上事故风险较高,安全隐患突出。

四、建议与对策

(一)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动发展。坚决扛牢“锰三角”污染治理政治责任,对照“湘环发〔2022〕70号”文件要求,重点推进EOD等项目建设,积极申报实施好2024年环境治理项目,以项目落地推进矿业环境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与省地质院合作加快编制硐涌水减量治理方案,尽快启动硐涌水治理,严防地质灾害。按照生态环境部技术帮扶组锰渣场环境风险管控总体方案要求,采取制度控制、工程提升等方式,推进开展22座锰渣场系统治理,防止环境污染。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涉矿领域违法行为。扎实开展上级交办问题整改“回头看”,巩固治理成效,确保2025年底前有效解决花垣县“锰三角”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标本兼治和绿色转型。

(二)做优做强主导产业。依托花垣产业开发区、长沙十八洞产业园区,加快创建高新园区,进一步做优做强锰、锌、钒等产业链,培育和壮大锰锌精深加工、电子信息、储能设备等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全力打造绿色矿业产业示范园和武陵山区独具特色的百亿产业园区。大力发展锰精深加工,重点发展高纯无硒电解金属锰、无汞碱锰电池专用电解二氧化锰以及电子级无硒、电池级高纯四氧化三锰等高附加值的优质特色产品,加快构建电子材料、电池材料、锰基合金等三大产业链产业集群,加快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锰产业基地。加快完善锌产业链条,重点推进锌基合金、减振锌合金、高档氧化锌和锌丝、锌粉等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开发生产无汞锌粉、纳米氧化锌、锌及锌合金压延板、锌空气电池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合金制品和新材料产品,大力发展直接用于钢铁、蓄电池等领域的热镀锌合金、压铸锌合金等产品。依托三丰钒业等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产、供、销钒产业链体系,大力推进高纯五氧化二钒系列产品、钒电池储能材料、环保治理钒触媒材料等生产线建设,力争到2026年实现产值100亿元。

(三)培育一三互补产业。推进花垣矿业绿色转型发展,既要把住工业发展龙头不动摇,同时也要统筹推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努力把花垣建设成为武陵山农业产业发展高地、旅游观光胜地、现代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全力支持湘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展,深入实施8大农业特色产业50万亩规模100亿产值“851工程”,推动黄牛、茶叶等重点特色产业发展,打造武陵山区具有影响力的农业产业集聚区,推进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充分发挥“精准扶贫”首倡地、小说《边城》原型地、世界非遗苗族赶秋发源地“三地”优势,加快十八洞5A级旅游景区提质、边城文旅开发等项目建设,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抢抓机场通航带来的机遇,加快建设湘西空港新区,推动渝湘高铁(花垣段)建设,围绕湘西黄牛交易、果蔬批发市场、锰锌产品交易等领域,加快建设一批集仓储、冷链、物流、交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项目,增强县域经济的流动性。

(四)推进矿渣资源化利用。省发改委等省直相关部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花垣县“锰三角”矿渣资源化利用规划方案》《湘西自治州矿渣资源化利用尾矿库风险管控方案》《花垣县矿渣资源化利用产品外输交通运输工作方案》等文件,为花垣推进尾矿渣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政策支持。加快推进通州尾矿库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强化技术支撑,研发更多利用铅锌尾渣生产砂石骨料、砂浆、泡沫水泥砌块等建筑材料,探索尾矿渣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有效途径。加大与中南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高校合作力度,攻关锰渣资源化利用难题,有效提升矿渣综合利用水平。加快推进吾道公司年处理30万吨锰渣增量综合利用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加快尾矿库33万千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力争尽快并网发电,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五)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完善矿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配套支持政策,争取和落实矿渣综合利用、矿山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用地、项目、技术、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接合作,开发更多支持矿业绿色转型发展的信贷产品,加大对绿色矿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争取中央、省、州等项目资金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企和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矿业整治整合,推动矿业绿色转型发展,推动“锰三角”变成矿业转型发展的“绿三角”、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金三角”、民族团结进步的“铁三角”。

新巍锰渣库整治后

(本文根据调研报告摘编;花垣县委办课题调研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