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溪县文化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发展的实践
沅水悠悠,流淌着高腔戏韵的千年余响。辛女峰翠,承载着盘瓠传说的古老吟唱。
文化是深植沃土的千年根脉。在湘西腹地的泸溪县,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而是流淌在街巷、活跃在指尖、浸润在生活里的鲜活基因。这里,人们以敬畏之心守护文化根脉,以创新之思激活发展潜能,让沉淀千年的文化根脉在新时代绽放出别样风华。
守护:为传统技艺注入“活态密码”
对文化根脉的坚守,是生命力延续的起点。泸溪县以“抢救为先、传承为要、活态为魂”为理念,像呵护溪水般守护文化的根脉。
泸溪县138名非遗传承人组成的 “守护梯队”中,4名国家级传承人如定海神针,8名省级、19名州级、107名县级传承人接续传承,为文脉延续筑起了坚实防线。从濒危技艺的抢救,到活态传承的推进,一系列举措不仅为濒危文脉筑起了坚固屏障,更让千年智慧在时光长河中奔流不息。目前,该县4项国家级非遗、9项省级非遗项目已率先实现 “档案数字化、传承梯队化、展示活态化”。从盘瓠传说的口耳相传,到踏虎凿花的刀锋流转;从辰河高腔的婉转声腔,到苗族挑花的丝线纵横,每一项技艺都被悉心记录、代代接续。
当数字技术叩响传统之门,泸溪县为老艺人建起了“数字生命档案”。杨桂军的踏虎凿花、杨春英的苗族挑花、符自元的传统木雕、吴兴知的傩面具,这些曾面临断代的技艺,通过影像记录、口述史采集,被永久存入“非遗基因库”,如同为文化血脉装上“保鲜舱”。
文脉的真正延续,终究要落在新生代的指尖。“非遗进校园”的春风吹遍泸溪校园:泸溪职业中学的苗绣针线翻飞,踏虎小学的凿花刻刀灵动,思源学校的辰河高腔稚嫩却清亮。1000余名青少年在非遗课堂上与传统对话,50余名传承人在高校研培中精进技艺。苗族挑花非遗传承人滕靜蓉带着《苗寨传说系列》从课堂走向国家级领奖台,让“濒危名录”长出了“创新新芽”。
乡村的记忆,是文脉最鲜活的肌理。2000余份族谱、契约、农谚俗语、农耕器具或被小心整理,或被精心收藏;《百村记忆》《跳香》《寻梦浦市》等丛书留住了乡愁。7个村级村史馆里,农耕器具与老照片诉说着岁月故事。浦市古镇的修缮更是一场“时光修复术”:48栋明清建筑重焕光彩,万寿宫的戏台上辰河高腔时常开嗓,十三省会馆里非遗体验此起彼伏,当年“小南京”的商贸盛景,正以活态方式重现人间。
润心:让文化甘霖浸润万家烟火
文脉的生命力,终究要在民生土壤中扎根。泸溪县以 “文化惠民”为钥匙,打开了传统与生活交融的大门。
一张覆盖城乡的 “文化经纬网” 正徐徐铺开:从县城到乡村,“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织就民生福祉:国家一级馆标准的县文化馆里,展览与培训常年不断;11个乡镇文化站成了“文化驿站”,讲座、数字服务一应俱全;147个村级服务中心里,书屋、广场、陈列室成了村民的“精神乐园”。“过去看戏得跑十里地,现在家门口就能跳广场舞、读新书!”农村老大爷的感慨,道出了文化普惠的民生温度。
数字技术让文化服务挣脱山川阻隔。“泸溪文化云”平台年服务超10万人次,“非遗微课堂”里,辰河高腔的唱腔、踏虎凿花的技法被拆解成简单易懂的教程,非遗展演直播吸引了数万观众;县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库、文化馆的虚拟展览,让居家的日子也能与文化相伴。指尖轻触间,城乡之别被打破,文化共享不再受距离限制。
更动人的是“文化火种”的燎原之势,一大批文化志愿者下沉乡镇,他们带着辰河高腔走进村寨,教村民用直播展示非遗。于是,沅水流域艺术节上歌声飞扬,大陂流油菜花田里民俗热闹,浦市中元节的灯笼映亮了古镇的夜。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创文化”,泸溪人的生活里,文化早已不是“额外选项”,而是日常的“必需品”。
拓界:让文化根脉激荡时代新声
不仅要守得住文化的根脉,更要让文化“走得出去”。近年来,泸溪县以创意为桥,让传统与产业、科技深度融合,让千年技艺在市场浪潮中破浪前行 。
文旅融合让一方山水有了文化灵魂。盘瓠文化生态园里,神话故事变成沉浸式体验;浦市古镇里,老茶馆飘着茶香与戏韵,游客可以跟着匠人学做土陶;沅江画廊的游船串联起天桥山与辛女村,“舟行碧波上”的游客,随手一拍都是“画里泸溪”。曾经的“过境地”,如今年迎50万游客,绿水青山真的成了“金山银山”。
非遗文创则让老技艺焕发了新商机。苗族挑花蓝染服饰走上武汉时装周,踏虎凿花做成家居装饰远销各地,湘西土陶在上海展会上惊艳亮相。电商直播间里,传承人一边演示技艺一边带货,非遗产品收入可观,成了乡村振兴的“致富密码”。
数字传播更让泸溪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线上博物馆里,珍贵文献与文物360度可看;抖音上,“云游古镇”短视频让浦市火出圈;辰河高腔的直播吸引数万“云戏迷”,苗族挑花的教程视频点赞量破百万。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文化符号,穿过屏幕走进千家万户,让泸溪的名字,与“创新”紧紧相连。
从沅水之畔的古老传说,到校园里的少年凿花;从村史馆的农耕记忆,到直播间的非遗展演,泸溪县的文化实践证明:文脉的守护,是为了让传统更有力量;文化的创新,是为了让根脉更能生长。
当辛女溪的晨雾漫过新修的村史馆,当浦市古镇的灯笼映着游客的笑脸,这条“守护—惠民—振兴”的道路,正让泸溪的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