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无障碍
实现湘西州全域生态的探索与思考_湘西州政府门户网站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府数据 > 统计分析

实现湘西州全域生态的探索与思考

2017-12-06 00:00 作者:向卫群 来源:能源科
【字体:

  近年来,湘西州委、州政府全面推进生态州建设,大力倡导在全州范围内开展 “绿色湘西”的建设,州委书记叶红专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绿色湘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立州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为打造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一背景下,我州进入了全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快车道:2012年,湘西州进入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范围。2014年,凤凰县成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花垣县成为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2015年,湘西州被确定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武水、古苗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获批,全州的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全州的生态环境有了显著的进步。

  一、湘西州实现全域生态的有利条件

  (一)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1.森林资源丰富。目前,湘西州拥有森林面积133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0.24%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州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32个,拥有永顺小溪、古丈高望界、保靖白云山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凤凰南华山、永顺不二门、古丈坐龙峡、吉首矮寨4个国家森林公园,吉首峒河、泸溪武水、花垣古苗河、保靖酉水4个国家湿地公园,以及吉首红枫、泸溪军亭界、永顺杉木河、龙山曾家界等8个国有林场。森林中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达75000/立方厘米,生态环境良好,气候适宜。

  2.空气质量优良。湘西州由于森林覆盖面积广,是天然的大氧吧,并已经入选了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空气质量全省最优。2015年,我湘西州空气优良率达97% 优良率全省排名第一;2016年,按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14个市州所在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吉首排在第一位,其中,吉首有6个月连续排名全省第一;在湖南省环保厅最近通报的201710月全省空气质量最佳城市吉首又名列全省第一。

  3.水资源丰富。湘西州有着丰富的水资源,且水质良好,主要河流有沅江、酉水、武水、猛洞河等。在我州境内除泸溪县有45.5公里沅江干流、永顺县有17.5公里澧水干流外,其余均为沅江、澧水支流,流程在5公里以上的各级河流共计368条。河流总长度6308公里,干流长在100公里以上河流5条,50公里以上16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5条。水能资源蕴藏两位168万千瓦,可开发108万千瓦,目前仅开发18万千瓦。

  (二)有丰富的人文资源

  1.文化遗产丰富。湘西州现有国家级、省级、州级非遗名录分别达到26项、68项、179项,国家级、省级、州级非遗传承人分别达到22名、62名、266名。全州建立了34个非遗传习所,2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基地,12个州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个,全国历史文化名镇4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2个,中国传统村落29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0个,先后9个乡镇获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湘西州被国家文化部列入全国第6个文化生态保护区,老司城遗址、“苗族赶秋”分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全省首屈一指。非遗数字化保护成为全国第一批试点。全州现存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00余处,全国、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增至13处和50处,全州馆藏文物达2500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12件套。

  2.文化产业多样。湘西州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集民族演艺、非遗展示、文化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神秘湘西文化产业园已建成,土家织锦、苗族银饰、苗绣等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结合紧密,也逐步形成了自主品牌和市场份额。

  3.文艺创作题材丰富。近年来,湘西州广大文艺工作者利用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创作出各类文艺作品5000余件(篇)。20126月,由州民族歌舞团创作演出的大型民族歌舞《五彩湘韵》,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荣获最高奖——剧目金奖;大型民族舞剧《凤凰》剧目荣获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银奖;舞蹈《花垣苗族鼓舞》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民间鼓舞鼓乐大赛“山花奖”,作曲《山旮旯的磨里嘎》获全国小荷风采奖;小品《美丽的黄昏》获全国戏剧小品一等奖;哭嫁歌《送女行》、土话歌《踩瓦泥》及三人舞《抢头水》分别获得全国土家族、苗族歌舞展演金奖和银奖;音乐作品《国泰民安》在全国作曲家创作大赛上荣获一等奖。《你是彩虹挂岩边》、《岩生歌婚事》等节目参加全国原生民歌大赛和群星奖巡演。微电影《寂寨》荣获湖南省首届原创网络视听节目大赛一等奖、最佳导演奖。电影《惹巴拉的女人》、《嫁衣》正式上映,大型红色电视片《红色湘西》播出后,收到好评,并在湖南卫视国际频道播出。反映我州精准扶贫题材的电影《十八洞村》,已经全国公映,引起各方面良好反响。《盘瓠与辛女》动漫电视连续剧创造了全国首部非遗动漫剧。

  4.文化名人众多。湘西州有历史名人熊希龄、郑国鸿、袁吉六,文化名人沈从文等。他们与他们的文学艺术体现了湘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是湘西所独有的人文资源。

  (三)有丰富的物产资源

  湘西州在地理位置、气候、土壤以及地质结构因素的影响下,潜藏着三个优势:一是气候上的微生物发酵带、二是土壤中的富硒带,三是植物群落里的亚麻酸带,这三带是湘西独有的地理优势。

  1.特色农产品多。我州近几年来,各种特色农产品不断增多,以柑橘、茶叶、烟叶、猕猴桃、蔬菜、油茶等绿色、原生态的特色产品为主打,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椪柑基地、猕猴桃基地。

  2.特色的中药材多。由于湘西州独有的“三带”地理环境,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全州境内共有药用植物985中,其中杜仲、银杏、天麻、樟脑、黄姜等19种属于国家保护的名贵药材,股湘西州被誉为“野生动植物资源天然宝库”和“华中动植物基因库”,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基地。

  3.特色养殖品种多。湘西州有“湘西黄牛”、“湘西黑猪”、“湘西山羊”等特色养殖产业,2016年全州年养殖湘西黄牛38万头,湘西山羊68万只,花垣德农牧业建成全省最大的黄牛养殖基地。

  二、湘西州实现全域生态的困难

  绿色发展是湘西州实现全域生态的重要路径,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观念的支撑,而我州目前的主要困难就是人们的绿色观念还比较淡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企业的绿色生产意识还比较淡薄,往往只追求经济利益的增长,而不注重环境的保护。二是广大民众对绿色生产的意识还不强,往往只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的要求,对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的依赖性较大。三是全民的绿色消费意识普遍滞后,广大消费者对“绿色”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并没有真正树立起“绿色”的消费观念。

  三、湘西州进一步实现全域生态的对策

  湘西州的生态环境经过几年来的建设,已经初步取得了成效,如何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域生态这一目标,还需在“绿色”二字上下功夫,只有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紧紧牵住这个“牛鼻子”,才是我州实现全域生态的唯一选择。

  (一)继续强化和提高绿色发展意识,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当前,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发展的国策,也是湘西州生态良好发展的历史选择,更是达到全域生态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绿色发展对湘西州的重要性,要大力宣传绿色发展的理念,让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都能向绿色健康的方向转变,真正做到绿色发展理念入脑入心,并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形成全州上下建设绿色湘西、打造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的共识。

  (二)继续坚持绿色湘西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森林生态功能。湘西州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70.24%今后,我州要继续深入开展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建设、石漠化治理、植树造林、城镇绿化美化等重点绿色湘西工程,以开展“千里生态走廊”建设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围绕“健康森林、美丽湿地、绿色通道、秀美村庄”四大主题建设,力争十三五期间,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72%以上,把绿色生态打造成为湘西的永久名片。

  (三)继续治理工业三废促进企业开展绿色生产。工业 “三废 ”是指生产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工业“三废”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严重,我们要加大对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杜绝工业“三废”治理不能断根的问题,严抓大的,同时也不能放过小的,对于多次违反环保有关规定的企业,要坚决停业整顿,情节特别严重的企业要坚决予以关闭。

  (四)继续走绿色产业之路,以经济发展促进生态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产业就是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标的新兴产业模式,它与资源密切相关,涉及的范围广泛,而我州正好有丰富的资源可以支撑绿色产业的发展,如:丰富的旅游资源、特色的农产品等。湘西州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环境可以承受的基础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从而达到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经济,又以经济发展促进生态保护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