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月全州经济形势分析及明年趋势预判
今年来,全州上下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
当前全州经济运行特点及存在问题
(一)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1. 产业发展稳中有升。前三季度,全州GDP为585.49亿元,增长4.2%,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总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一是工业强链补链有序有力。1-11月,十条产业链培育不断壮大, 酒业、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产业延续高增长态势, 对制造业带动 作用明显,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7.6%、18.6%、30.1%。二是文旅服务业稳定恢复。 政策落实深入叠加, 引领服务业较快回升。 全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 6.1%,增速居全省第二,与上半年相比提高2.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8.2%,重点营利性服务业均实现增长。三是农业生产保持稳定。 抗旱保收工作成效明显, 秋粮生产基本稳定 。前三季度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9%,增速居全省第7位。猕猴桃、柑橘为主的特色水果产量增长35.2%,蔬菜、茶叶等产量保持增产,分别增长4.4%、3.5%,生猪产销基本平稳。四是实体培育有新突破。全州净增市场主体3.3万户,净增企业4825家,新增“四上”企业110家,全州“四上”企业数量首次突破千家大关。2. 投资保持稳定增长。1-11月,全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8%,比上个月回落0.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全省。一是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回升。 大力推进公共管理设施、水利管理、信息技术、航空运输等领域建设进度, 全州基础设施投资自9月份转正以来, 10月、11月两个月增速逐月提高, 分别增长11.7%、13.7%。 二是 产业项目贡献突出。大力推进实施产业发展“千百十 ”工程, 持续加强在涉农项目、制造业项目等方面投资。 产业投资增长 15.7%,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5.5%,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投资增长1.9%,制造业投资增长13.2%。三是建筑行业逐步恢复。前三季度,全州建筑业总产值增长7.8%,增速较上半年提升3.4个百分点。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同比增长9.8%,高于全国全省增速,比上半年加快2.4个百分点。3. 消费需求持续改善。一是消费市场整体回升。1-11月,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比1-10月份回落0.7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9.4%,零售额同比增长9.6%。二是石油类仍为消费增长主力军。1-11月,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中,石油及制品类消费增长22.5%,拉动限上社零增长12.1个百分点。三是中西药品消费快速增长。中西药品类同比增长73.5%,中草药及中成药类同比增长68.5%。四是开放发展有新成效。1-11月,全州实际利用内资191.63亿元,增长25.6% ,完成目标计划93.9% 。全州实现进出口总额18.42 亿元,增长23.9% ,增速居全省第7位。(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经济增长压力增大。
受宏观不利因素与我州自身结构性问题交织叠加影响, 原材料价格仍处于高位, 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导致我州工业、房地产、文旅产业复苏发展仍然困难。 工业增长动力减弱。受工业矿产企业停产限产、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疫情以及去年同期高基数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州规模工业增加值连续5个月下降,11月份当月下降1.7%,31个大类行业中, 17个行业当月增加值下降, 行业增长面不到四成。 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企业亏损面达到17%。 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由上半年42.3%下降至4%。 房地产投资表现乏力。1-11月,全州房地产投资下降4.3%,增速比上月继续回落0.9个百分点,较本年高点(3月13.9%)回落18.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23.6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9.3%,销售额同比下降32.2%。房地产业下拉GDP增速1.7个百分点。二是内需恢复仍显艰难。
投资方面, 重大项目进展较缓, 带动作用不够。 计划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前三季度投资量下降0.8%, 项目数较去年同期减少5.6%, 亿元以上项目投资下降2.6%, 对投资增长形成下拉 。产业项目投资增速逐月放缓, 1-11月产业投资增速较1-10月和三季度分别回落了2.4个、20.2个百分点, 呈快速回落态势, 对投资的拉动作用必将减弱。 消费方面, 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 接触性消费难以全面恢复, 持续影响大宗商品消费及住宿、餐饮等旅游行业持久回升, 居民消费意愿仍显不足。 从我州消费结构看,限额以上商品零售中,石油及制品类占比60%, 汽车销售占比25%。 1-11月, 全州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增长9.6%, 其主要动力来自石油及制品带动(受石油价格影响较大), 而石油消费以外的其他商品零售增速都不快, 通讯器材类, 体育、娱乐用品类,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 金银珠宝类等高端高品质消费仍缺乏热点, 均呈下降态势。 旅游人气虽然恢复, 但旅游消费水平仍未完全恢复, 1-11月 全州住宿业营业额下降10.7%。三是实体运行困难较多。
受原材料、物流、用电等成本上升影响, 加之州内企业自身承压能力相对较弱, 企业经营效益有所下滑。 制约全州实体经济增长的因素较多:一是企业规模不大。湘西目前在库“四上”共1018家, 占全省比重不到2%, 其中规模工业大型企业仅1家, 全州规模工业企业户均资产1.2亿元, 仅相当于全国、全省水平的36.5%、67%, 户均营业收入9723万元, 仅相当于全国、全省35.8%、45.6%。 二是产业韧性不高。 湘西传统企业居多, 大都是手工、食品加工、建材类、医药制品等低端制造业, 承接转移的产业量少, 全州高技术企业仅 198家,占“四上”企业比重20%, 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4个百分点。 企业面对发展的风险韧性不够, 波折性较大。 三是市场竞争力不强。湘西白酒行业增长虽快, 但在全国白酒高端及次高端白酒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仅30%。 另 受宏观环境影响, 金属、化工类原材料、石油能源等价格上涨, 企业经营生产成本显著提升, 企业生产积极性减弱。 1-10月,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下降2.8%,利润总额下降15.1%。四是收支矛盾十分突出。
一方面是财政收支压力大。 多年来湘西财源支撑弱, 财政实力不够, 有三分之二的财力来源于国家、省转移支付。 当前, 我州按照省委部署, 加大对企业纾难解困力度, 各项税费明显下降, 给财政带来较大压力, 1-11月, 全州财政支出298.57亿元, 增长8.3%, 其中民生支出增长9.1%。 但全州财政总收入下降5.9%, 其中税收收入下降9.6%。 地方财政收入57.07亿元, 增长6.3%, 增速排全省第8位, 全州可用财力趋紧, 支出压力增大。 另一方面 居民稳增收压力大。湘西外出劳力较多,收入大多来源与务工的工资性增长,州内劳力主要从事文旅演艺及相关服务业受疫情影响, 企业生产用工减少, 服务业恢复艰难, 居民收入压力加大。 3季度, 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7%, 低于全省0.4个百分点, 其中 工资性收入仅增长4.7%。二、明年全州经济发展机遇及趋势研判
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第一年, 也是全面推进现代化新湘西建设的关键之年 ,全州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 有着诸多不确定性, 但同时有着不少发展机遇, 机遇大于挑战, 预计全州经济将呈现前低后高、不断走强的 发展态势。一是发展环境有新变化。
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 海外通胀高位运行, 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 国内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 但要看到, 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素条件较为充足, 有效需求恢复的势头日益明显, 经济韧性强、潜力大、回旋余地广, 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最近随着 “优化20条”和“防疫新10条”的出台,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优化调整和更加科学精准, 发展环境趋于宽松, 将为我州实体经济发展带来转机。 二是发展政策有新机遇。我国经济发展预期稳定向好。按照12月6月政治局会议的要求,2023
年要全力拼经济, 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新一轮经济救市已经势不可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召开之后, 会有一系列利好的财政、金融等方面政策出台, 有利于我们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 三是发展基础条件有新动力。农业方面,随着我州“两叶一果”
等特色农业产业的持续推进, 以及猪肉价格的回升, 只要明年不再出现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影响, 全州农业将保持稳中有升的发现态势。 工业方面虽然下半年来, 受到原材料、电力及环境整治等多种因素影响, 全州规模工业增加值的增速连续 5个月下降, 但是全州工业企业的产能仍然存在, 大中型工业企业产值仍保持 7.1%的增长, 其稳定器作用依然存在。 明年随着矿业转型升级, 环保整治结束、电力企业退规影响减弱。 工业经济将逐步走向复苏, 经济动力活力持续增强。 投资有新动力。四季度以来, 争取国省投资大幅增长。 争取国家发改委审核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项目 17个,总量占全省20%,目前8个项目获投资额度8.52亿元。 招商引资质效提升, 通过创新招商模式、组织招商活动, 累计新签约项目 88个,协议引资863.5亿元。消费还有潜力。6月份以来,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连续4个月逐月提升,近两个月虽然有所回落,但幅度不大。而自从今年3月份以来,全州居民存款增速逐月走高,从3月份的10.9%,提升到11月份的14.1%,居民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23.79亿元。说明全州消费继续回升还有潜力。明年全州居民逐渐适应“病毒共存”的生活方式后,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来消费和旅游, 消费将会快速回暖, 整个经济也将进入快速复苏状态。 实体企业培育有新突破。截止9月底,湘西州净增市场主体3.46万户,其中企业0.48万户,“四上”企业突破千家大关,达1018家,同比增长12.4%,增速位居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数创新高。三季度末,全州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257个,同比增长35.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其中高技术服务,生物与新医药技术增加值分别增长62.8%和35%。三、明年经济工作建议
对照“两个高于”要求
重点从五个方面着力, 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要着力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以“四个千亿产业”为重点,以“五好园区”为平台,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加强市场主体特别是四上企业培育,稳定壮大在库企业,
积极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和大型企业引领作用, 加大招高引资工作力度, 尽快培育一批正向拉动强、生产效益好、发展空间大的高质量企业入库入统, 培育增长新动能, 提高经济活力。 进一步加大全州市场主体培育倍增工程推进力度, 建立和完善企业培育库, 确保全年新增 “四上”企业200家以上,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深化改革开放, 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效益。 经济在高质量发展前提下实现必要适度的快速增长, 其中 GDP增速、人均GDP增速、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速力争全省第一方阵, 在周边地区中居前列。 积极调整 全州三次产业结构,使其更加优化,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升至21%以上,第三产业比重稳定在55%左右。二要着力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培育和壮大现代农业。 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基础, 坚持品质优先, 提高农产品市场附属价值, 加大猕猴桃、柑橘、茶叶、百合等重点产品的品牌打造, 不断扩大全州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大力发展制造业。 以矿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 10大重点产业链为基础, 加快制造业产业链强链补链行动, 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 提高工业新动力, 提升产业链水平和产业整体效益。 创新发展服务业。 坚持疫情防控与服务业提速两不放, 加快旅游产业提质提档步伐, 打造精品旅游景区, 有效带动旅游地产、交通运输、商贸物流、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行业快速恢复发展。 三是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支撑经济发展作用。
从我州经济发展动力来看, 要重点加大新产业、新行业、新业态、新领域的投资力度, 增加实体经济投资规模, 促进投资较快增长。 围绕投资方向转型, 重点加大产业投资、高新技术投资, 大力提高实体经济投资规模, 增强产业实体投资直接、关联、溢出效应。 紧扣项目质量实施招大引强专项行动, 围绕制造业项目、新基建项目、乡村振兴项目、民生工程项目等, 聚力推进一批重大项目招引落地。 要统筹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坚持同向发力、整体推进, 抢抓机遇、靠前服务, 在 “引进来”的同时, 优化审批流程, 强化要素保障, 及时协调解决困难问题, 力保洽谈项目快签约、签约项目快落地、落地项目快开工、开工项目快建设快投产。 四要着力提振消费扩内需。
首先, 应继续重视以线上消费为代表的新型消费业态, 加大力度完善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线下主体的线上化拓展与转型, 着力布局并出台相关的支持方案, 同时针对行业暴露出来的问题要强化治理, 以此来推动新型消费业态的健康发展; 其次, 要注重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积极发展文旅、会展等产业, 继续支持包括吃、行、游、购、娱等在内的夜间经济发展, 进而带动各地消费的提振; 第三, 要通过减税降费、发放补贴、减少裁员、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多个方面来稳定中小微企业的运行, 从而稳住就业大盘, 让人们拥有更加稳定的收入来源, 继而敢于消费。 最后, 要 加大通过抖音、淘宝、拼多多、网红带货等线上销售模式销售商品的统计力度, 探索建立切实可行的统计方法制度, 防止线上销售的漏统, 提高 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五要着力城乡居民稳定增收。
在巩固脱贫成果中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抓好农民持续较快增收这个最核心的任务, 持续开展劳务协作, 稳住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头, 确保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稳定在 70万以上。 大力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 有序推进承包土地经营权、 “四荒”使用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等产权进入市场, 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份额。 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工作, 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 较低水平着力推进更加充分更加高质量的就业, 以产业发展带动居民增收, 分配结构明显改善。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积极推动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互促共进, 居民收入增长持续快于经济增长, 收入增速保持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