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州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化学品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是畜禽水产养殖、化肥、农药、农作物秸秆以及废旧地膜。我州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化肥和农药。据2020年统计,全州农作物化肥使用量70769.2吨、农药使用量3012.5吨,尤其在中药材(百合)生产环节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现象较为突出,带来的危害有:
1、对土壤的危害。施用过量的化肥和农药,其中的有毒物质就会进入土体,造成土体性质改变,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肥力的下降就会导致农产品产量的下降,农户就会继续加大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从而形成恶循环,导致农产品质量不断下降,农田土壤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2、对水体的危害。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面源污染对水体的污染主要表现为:加重水体的富营养化,使湖泊水质恶化;淤积水体,降低水体功能;污染地下水。
3、食品安全隐患。超标施用化肥和农药,会导致农残过高,为食品安全埋下隐患,损害湘西州绿水青山美好形象。
二、植保无人机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中的优势以及我州现状
植保无人机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中具有以下优势:
1、环境保护优势。植保无人机通过精准水雾喷洒,点对点进行农药植保和施肥,能减少30%的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核心技术优势。我国无人机技术在全世界都有绝对优势,民用无人机出口占全球70%,以深圳大疆、广州集飞科技的无人机为代表,完全自主设计、研发、生产,掌握核心技术。
3、作业效率优势。一驾无人机相当于60个劳动力,一天可以植保300到500亩,大幅节省劳力,一架飞机搭配两块电池和充电设备,可以实现连续作业。植保种类涵盖水稻、猕猴桃、茶叶、柑橘、油茶、中药材、烟叶等。
4、智能化优势。无人机自带的智能设备可以实现自动躲避复杂地形障碍、自动采集高清地块图像建飞行地图实现自动作业、自动分析农作物长势给出生产建议,便于作业、统计和数字化管理。
在农业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其飞机植保使用率超过耕地面积50%,而我国则仅为10%。具体到我州,根据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最新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情况,我州共有耕地和种植园用地248048.16公顷,约372万亩。其中,耕地180013.72公顷,约270万亩(含水田、水浇地、旱地);种植园用地68034.44公顷,约102万亩(含果园、茶园及其它园)。截止2021年12月,全州农业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355万亩,其中茶叶面积91.1万亩,柑橘面积95.05万亩,猕猴桃面积23.39万亩,中药材面积20.91万亩,油茶面积124.56万亩。主要农作物中,水稻面积142万亩。但我州现有植保无人机仅55台,且有部分无人机因使用、保养不善无法稳定飞行,无人机年植保面积不到6万亩,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加之我州地形多为山地且农村劳动力不足,对植保无人机有巨大的潜在需求,大力推广植保无人机符合当下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势在必行。
建议:
1、加大演示培训力度。通过现场作业演示、企业推介、农业大户示范等方式,让广大农户充分了解无人机植保的优势,调度农户购买使用的积极性。
2、加大植保无人机购买补贴。目前,国家对植保无人机补贴12000元/台,建议我州对州内农户购买的植保无人机按8000元/台进行累加补贴,年补贴额度不超过40万元。
3、试行植保无人机作业补贴。选择有条件的县市(乡镇),试行植保无人机作业补贴,补贴额度为5-10元/亩/年,同时做好对比试验,为大规模推行无人机植保提供支撑。
4、建设全州智慧农机平台。通过建设覆盖全州的智慧农机平台,研发手机APP软件,使农户只需在APP上发布服务需求,平台自动进行大数据分析将订单推送给附近的农机合作社和机手,为供需双方提供智能对接平台和监督机构,促进农业智能化管理和农机社会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