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调研发现,我州农村人居环境总体质量水平不高,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基本生活设施不完善、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和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差距。一是环保陋习较为普遍;二是农村建房不太规范;三是人畜排污管理不当。
建议: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党委、政府、社会、村级组织和村民共同参与,坚持综合、多元、依法治理的原则,实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常态化、制度化。
(一)严格村规民约,强化自我管理。一是坚持制度管人管事。由村民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环境整治管理办法、畜禽管理办法等,引导全村树立“一盘棋”思想,严格按照“门前三包”制清扫卫生、根据审批程序规范建房、按照圈养模式管理家禽牲畜。二是坚决落实村庄规划。通过荒地建菜园果园、消旱厕、清垃圾、净污水、村庄美化、主干道硬化、局部绿化亮化等措施,优化村民居住环境,提升村民幸福感和满意度。三是开展宣传教育。利用手机微信、广播电视、“村村响”、宣传标语、横幅等形式,让村民从思想上重视环保,自觉投入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来。
(二)鼓励投工投劳,激发参与热情。探索“政府购买原材料、群众参与建设、理事会负责监管”的乡村建设模式,把能让村民参与完成的都交给村民,既加快了村庄绿化、农村道路、厕所改造、垃圾处理等工程进度,也提升了村民满意度。同时,通过家家户户齐动手,主动参与巷道硬化、污水沟建设、村庄绿化等工作中,让收拾房屋、打扫卫生、清理巷道、圈养家禽成为每一位村民的自觉行动。
(三)提倡就地取材,融合乡土特色。大力提倡就地取材,节省建设成本,将本村本土的花草、树木、竹林、石头等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因地制宜美化房前屋后,通过规划游园小品、打造菜园果园、改造围栏巷道、建设美丽庭院屋场等一系列村庄建设和维修措施,让一砖一瓦成景,一草一木有韵,营造浓浓的乡村味道。鼓励村民把旧房中拆下的青砖用于铺设村庄巷道、装饰美丽庭院,把堆积的旧梁、老木、废品等物品收集回收,既清理了村民们房前屋后堆放的杂物,提升了村庄环境,又将废弃的破瓦旧砖、破坛旧罐等嵌入村墙村景和农户庭院,凸显了乡村特色,真正让农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四)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整合倾向于农村的土地增减挂钩、厕所革命、农村环境整治等项目资金,明确拆除复垦补偿标准,不搞大拆大建,不过度水泥化,注重留住乡愁与彰显魅力相结合,将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传统村落与危房拆除、巷道硬化、改水改厕、村庄绿化等工程相结合,通过引导村民投工投劳、就地取材解决部分建设材料等方式节约建设成本,减少建设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