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州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社会对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如何将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进行有机结合,满足社会养老需求,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养老需求和幸福指数,同时又充分发挥我州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将健康养老与旅游、体育、绿色食品、养生、中医药等相关产业融合起来,发展健康旅游产业、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健康食品与保健品产业、健康养生产业等一系列健康产业,以“健康湘西”助推“小康湘西”,为我州实现后发赶超,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增光添彩。我局在全州范围内展开专题调查,重点走访了州民政局、卫计委、部分养老机构及医院。对我州实现全域康健之路径选择提出一点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一、我州实现全域康健的优越条件
我州发展康养产业、实现全域康健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
“天时”:国家政策支持,发展趋势已至
2016年6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2016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并发表特别致辞。首次提出 “五大幸福产业”的概念,他明确指出, 目前我国服务业无论是产值还是就业,都是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 作为服务业的核心内容,其快速发展既能拉动消费增长,也能促进消费升级。五大幸福产业特别是健康养老产业,将在保基本的前提下,积极向市场化推进,只有真正发展成为产业,才能够培育出新的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15年1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85号。 2016年11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国办发〔2016〕85号】在上述两个文件的基础上,2016年6月6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实施意见》【湘政办发〔2016〕42号】。2016年12月3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促进五大融合加快发展健康产业的意见》【湘政发〔2016〕32号】,提出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促进医疗与养老、医疗与旅游、互联网与健康、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食品与健康等五大融合,加快健康产业发展的意见。
目前,我国游客的旅游需求正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特别是康养休闲转型。我州地处武陵山区,与怀化、张家界、湖北的恩施以及贵州的黔东南等周边区域山水相似、资源相近,旅游同质化竞争比较激烈,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各地经济和产业呈现进一步细化分化的显著特征。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州发展康养休闲生态旅游,可以充分发挥旅游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作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特色农业、特色资源加工业、休闲地产、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医疗保健、体育健身、养老服务等诸多行业联动发展,促进我州经济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
“地利”: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优越,区位优势逐渐形成
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全州拥有森林面积133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0.24%,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州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32个,拥有永顺小溪、古丈高望界、保靖白云山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凤凰南华山、永顺不二门、古丈坐龙峡、吉首矮寨4个国家森林公园,吉首峒河、泸溪武水、花垣古苗河、保靖酉水4个国家湿地公园,以及吉首红枫、泸溪军亭界、永顺杉木河、龙山曾家界等8个国有林场。森林中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达75000个/立方厘米,生态环境良好,气候适宜,有利于深度睡眠、养生养老等。湘西空气质量全省最优,是天然的大氧吧,入选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多样的地形地貌为休闲地产开发及康养度假提供了更多可能。
有丰富的物产资源。湘西州紧靠地球上著名的神秘自然带——北纬30度以南,是有名的“三带”(微生物发酵带、土壤富硒带和天然亚麻酸带)地区,中草药和农产品资源丰富,盛产各类富硒水果、蔬菜、茶叶、茶油、中药材,且其猪、牛、养等畜禽产品和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都是绿色原生态无污染的,已成为城市人向往的健康食材。湘西被誉为“野生动植物资源天然宝库”和“华中动植物基因库”,是全国最大的椪柑基地、猕猴桃基地、中药材基地。
有较好的医疗卫生和养老资源。据统计,截止2016年底,湘西州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190个,其中医院73家、乡镇卫生院207家、村级卫生室2373家,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5165人,医院拥有床位11379张。全州共有光荣院9个、社会福利院7个,农村收养性福利机构159个,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15个, 2017年全州又投资20亿元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州人民医院医疗综合大楼等8大项目将全部建成使用。同时我州民族医药文化独特悠久,又是全国中药材重要产地,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堪称野生动植物资源天然宝库和生物科研基因库。全州有药材品种2800余种,其中动物药材147种,矿物药材23种这些都为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有日趋完善的交通区位优势。近十多年来,湘西交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相继开通了常吉、吉茶、张花、吉怀、凤大、龙永、永吉七条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68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湘西已逐渐融入长沙、重庆、桂林、贵阳“4小时经济圈”,吉首市成为全国18个高速公路枢纽城市之一,我州境内的第二条铁路——黔张常铁路也正在紧张建设之中,张吉怀高铁正式开工建设,湘西机场建设正式启动。未来5到10年,黔张常铁路和张吉怀高铁也将开通,湘西机场将建成通航,到那时,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四路并进,湘西将以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连通全国及至全世界,人们出行与货物流通将更加方便,日趋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可以为发展健康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湘西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遗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里耶等世界级、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品牌150余个,拥有历史文化古迹1517处,荣膺“中国魅力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去处”,跻身全国十大旅游热点地区,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人和”:健康和养老已成全民所需 全域康健更是全州上下之共识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健康,都更关注健康和养老。2016年全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2.2亿,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3.71亿,占总人口比重将从现在的16.7%上升到25.3%,随着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国养老服务产业面临着有效供给不足的挑战,人们也愿意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健康养老。
具体到我州来讲,老龄化问题同样日益突出,健康养老产业急需加快建设与布局,实现全域康健已成全州上下之共识。2016年12月,在全州经济工作现场推进会上,州委书记叶红专首次提出“全域康健”的概念。这与目前全国各地提出的“全域康养”,“康养旅游”等概念相比,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在2017年湘西州十四届人大会上,“围绕州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建成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这一总战略、总愿景,把州域国土作为一个全域生态、全域文化、全域旅游、全域康健的大公园来整体规划、建设和管理,把湘西州打造成自然山水大画园、民族风情大观园、绿色产品大庄园、休闲旅游大乐园、和谐宜居大家园,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武陵胜境。” 已写入州长的《政府工作报告》,这也是我州今后五年的工作目标。
二、我州实现全域康健,打造康养产业之路径选择
可以分两步走或者从两个方面同时着力:一是促进医疗与养老融合,发展健康养老产业。这一步是基础,必须要先做好,有了这基础的第一步,既可以提高全州广大人民群众在健康、养老方面的获得感和人均寿命,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又可以提高本地的知名度和广告效应。比如山东省威海市因境内“大乳山”而得名的乳山市,就是借助“长寿之乡”品牌,推出健康智慧旅游养老新模式;广西巴马也是利用“长寿之乡”的名气,将养生、养老与医疗及健康服务相结合,打造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基地。二是将医疗、健康养老与其他产业相融合,衍生出新的产业。
(一)促进医疗与养老融合,发展健康养老产业。
1、推动社区医疗与养老融合发展。鼓励社区医疗机构、执业医师与居家老人签订持续性家庭医疗服务合约,鼓励护理人员、健康管理师、亚健康调理师等与居家老人签订老年健康指导服务合约,鼓励社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订老年人健康服务合约。支持社区医疗机构在社区养老机构设立家庭病床,推动乡镇机构改革后的非建制卫生院、医疗服务业务量不足的卫生院等与当地养老机构整合服务功能。支持社区医疗机构、建立在社区的厂矿企业医疗机构转型为养老机构。
2、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深度融合。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床位数在200张以内的养老机构,可就近与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应急通道,通过医生定期上门服务,随时提供诊疗服务,有条件的可设立医务室或护理站;床位数在200张以上(含200张)的养老机构,根据自身能力和养老需求,可设置1所专科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如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临终关怀机构等,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通过多种形式,依法依规开展养老服务。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开设老年病科,开展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服务。支持部分闲置床位较多的一级、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转型为老年人护理院。引导乡镇卫生院建立护理院或小型养老机构。鼓励中医医疗机构自建、托管养老机构或与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开展技术协作,鼓励中医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服务,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建立健全医疗与养老机构业务协作机制,开通养老与医疗机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
3、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养融合机构。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公办养老机构通过公开招投标选择专业机构负责运营管理,将公办养老机构转型为医养融合型机构。引导和扶持社会力量举办健康养老机构,优先支持开展PPP模式、社会资本独立投资的"健康与养老服务重大工程"项目。鼓励社会力量利用富余校舍、办公设施、废旧厂房等闲置社会资源,开展健康养老服务,重点支持举办面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老年养护院、社区小型养老机构等。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开发以老年公寓、涉老康复护理院、疗养医院、临终关怀医院等为主要内容的养老服务综合体。
4、利用互联网建设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发挥“互联网+”优势,建设州级区域卫生平台,健全人口、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例三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州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专网,实现互联互通,实施全州居民健康一卡通工程。以医院和区域云平台为依托,探索发展网络医院,引导大中型医疗机构面向各县市和农村开展基层检查和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不断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
5、建设健康养老聚集区。依托生态资源,建设一批医养一体的新型城镇,探索具有疗养、美食、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的集中养老服务模式。开发中医药健康养老、景区养老、生态养老、田园养老等新兴养老模式。
(二)将医疗、健康养老与其他产业相融合,发展新产业。
1.促进医疗与旅游融合,发展健康旅游产业。
我州可以借助丰富的旅游资源,依托旅游带来的大量人气,以“全域旅游、休闲康养”为方向,以凤凰为龙头、吉首为集散中心,大力发展养生健身、保健康复、医疗养老、修心养性为核心的康养旅游产业。借助县县通高速的交通优势,构建全州一小时旅游经济圈,建设一批高品位的旅游度假区、休闲康养区、文化创意区,打造城乡多层级休闲旅游集聚区,重点打造吉首市国家休闲区、矮寨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烟雨凤凰”文化创意度假区、不二门森林温泉养生度假区、高望界避暑度假旅游区、龙山太平山禅修养生度假区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快旅慢游、主客共享的康养体验乐园。
2.促进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融合,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
加强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宣传,推动形成体育与医疗相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普及日常健身,积极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休闲运动项目,推广适合公众广泛参与的健身休闲项目,发展我州少数民族特有的苗鼓、土家摆手舞、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项目。结合发展规划建设覆盖城乡、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中心、文体中心和体育公园。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作用,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体育休闲、体育旅游等体育产业,实现体育公共设施与体育健身产业最佳结合。利用州内特色丰富资源,加大健身休闲产品和服务供给,发展水上山地户外运动,重点建设一批山地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自驾车房车营地、运动船艇码头等健身休闲设施。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拓展体育旅游项目,鼓励结合健身休闲项目和体育赛事活动设计开发旅游产品和路线,将湘西打造成为体育旅游的胜地,户外运动的乐园。
3.促进食品与健康融合,发展健康食品产业。
在各县市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具有湘西特色的绿色有机食品和保健养生产品,将各县市的旅游资源和优质农产品资源相融合,加快形成一批整合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农业观光和农产品种植养殖等绿色有机健康食品和保健养生滋补品生产基地,推动普通农家乐向连锁化、规模化、中高端化、产销一体化发展,形成特色品牌效应。利用我州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开发以茯苓、金银花、杜仲、天麻、茶叶和茶油等湘西特色产品为主要原料的药食同源保健品,培育规模化种植基地、民族医药产业园,大力发展具有本州特色的药膳保健产品。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实施“大公司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以大型食品企业集团引导,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健康食品产业集聚,逐步形成特色健康食品产业集聚区。加强食品科技研发,充分发挥技术研发中心、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围绕优势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加快新产品的研发,精心打造具有湘西特色的健康食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