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上的“四上”企业,是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和房地产企业的统称。“四上”企业是市场主体、实体主体、经济主体,是第二、三产业增长的主力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GDP核算中重要基础数据来源,决定一个地区的经济体量、规模和发展速度。关注“四上”企业,培育“四上”企业,壮大“四上”企业,对推动实体经济和加快整体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州“四上”企业发展现状
截止2017年末,我州共有“四上”企业644家,比2016年末减少7家,下降1.1%。主要特点:
(一)从行业分布看,工业企业仍是主导
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0家,占“四上”企业总数的43.5%。全州资质等级建筑业和房地产企业179家,占“四上”企业总数的27.8%。其中建筑业企业56家,房地产企业123家。全州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以下简称批零住餐)企业107家,占“四上”企业总数的16.6%。全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78家,占“四上”企业总数的12.1%。(详见表1)。
表1:2017年全州 “四上”企业行业分布情况 |
| 企业数(个) | 占比(%) |
“四上”企业总数 | 644 | 100 |
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 280 | 43.5 |
2、资质等级建筑业和 房地产企业 | 179 | 27.8 |
其中:房地产企业 | 123 | 19.1 |
建筑业企业 | 56 | 8.7 |
3、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 | 107 | 16.6 |
4、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 | 78 | 12.1 |
(二)从产业分布看,二、三产业约各占一半
全州第二产业“四上”企业共有336家,占“四上”总数企业的52.2%。280家规模工业企业中,采矿企业16家,占规模工业企业的5.7%;电解锰和电解锌企业55家,占规模工业企业的19.6%;其他制造业企业183家,占规模工业企业的65.4%;电力及水生产和供应企业26家,占9.3%。建筑业企业56家,占第二产业“四上”企业数的16.7%。
全州第三产业“四上”企业共有308家,占“四上”企业总数的47.8%。78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道路运输业企业10家,占服务业企业数的12.8%;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企业12家,占服务业企业数的15.4%;商务服务业企业25家,占服务业企业数的32.1%;居民服务业企业7家,占服务业企业数的9%;仓储业企业3家,占服务业企业数的3.8%;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企业3家,占服务业企业数的3.8%。107家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中,批发业企业19家,占批零住餐企业数的17.8%;零售业企业57家,占批零住餐企业数的53.3%;住宿业企业26家,占批零住餐企业数的24.3%;餐饮业企业5家,占批零住餐企业数的4.6%。资质等级房地产企业123家,占第三产业企业数的39.9%。
(三)从县市分布看,吉首市占三分一强
吉首市“四上”企业234家,占全州“四上”企业的36.3%。龙山县“四上”企业80家,占全州“四上”企业的12.4%。永顺县“四上”企业73家,占全州“四上”企业的11.3%。凤凰县“四上”企业64家,占全州“四上”企业的9.9%。泸溪县“四上”企业60家,占全州“四上”企业的9.3%。花垣县“四上”企业51家,占全州“四上”企业的7.9%。保靖县“四上”企业49家,占全州“四上”企业的7.6%。古丈县“四上”企业33家,占全州“四上”企业的5.1%。(详见表2)。
表2: 2017年县市区“四上”企业情况
单位:个
县市区 | 合计 | 工业 | 建筑业 | 批发和零售业 | 住宿和餐饮业 |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 | 服务业 | 比重% |
全州 | 644 | 280 | 56 | 76 | 31 | 123 | 78 | 100 |
吉首市 | 234 | 78 | 23 | 32 | 5 | 61 | 35 | 36.3 |
其中:湘西经开区 | 58 | 32 | 4 | 8 | | 14 | | 9.0 |
泸溪县 | 60 | 38 | 6 | 2 | 5 | 6 | 3 | 9.3 |
凤凰县 | 64 | 26 | 4 | 5 | 7 | 10 | 12 | 9.9 |
花垣县 | 51 | 27 | 1 | 8 | 2 | 9 | 4 | 7.9 |
保靖县 | 49 | 27 | 5 | 3 | 2 | 7 | 5 | 7.6 |
古丈县 | 33 | 24 | 1 | 3 | 2 | 2 | 1 | 5.1 |
永顺县 | 73 | 31 | 8 | 8 | 4 | 11 | 11 | 11.3 |
龙山县 | 80 | 29 | 8 | 15 | 4 | 17 | 7 | 12.4 |
(四)从企业数增长看,房地产和服务业增长较快
从“四上”企业数看,2017年全州“四上”企业比2016年减少了7家,下降1.1%。其中房地产企业增加14家,增长12.8%;规模服务业企业增加5家,增长6.8%;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增加3家,增长5.7%。而规模工业企业减少25家,下降8.2%;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减少4家,下降3.6%。(详见表3)。
表3:2017年全州“四上”企业增长情况 |
| | | 单位:个 |
| 2017年 | 2016年 | 增减企业数(个) | 增速% |
合计 | 644 | 651 | -7 | -1.1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 280 | 305 | -25 | -8.2 |
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 | 78 | 73 | 5 | 6.8 |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 | 107 | 111 | -4 | -3.6 |
资质以内建筑业企业 | 56 | 53 | 3 | 5.7 |
资质以内房地产生产经营企业 | 123 | 109 | 14 | 12.8 |
从新增企业数看。2017年全州新增“四上”企业77家,比上年增加10家。其中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4家,增量比上年少6家;新增房地产企业20家,比上年增加3家;新增建筑业企业3家,比上年增加2家;新增批零住餐企业15家,比上年增加4家;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15家,比上年增加7家。从区域看,吉首市、永顺县和湘西经开区新增企业数列全州前三位,分别新增13家、11家和11家。(详见表4)。
表4:2017年全州新增“四上”企业情况
单位:个
县市区 | 合计 | 工业 | 房地产 | 建筑业 | 服务业 | 批零住餐 |
2017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6年 |
全 州 | 77 | 67 | 24 | 30 | 20 | 17 | 3 | 1 | 15 | 8 | 15 | 11 |
吉首市 | 13 | 17 | | 5 | 3 | 7 | 1 | | 6 | 1 | 3 | 6 |
泸溪县 | 5 | 4 | 3 | 2 | | 1 | 1 | | | | 1 | 1 |
凤凰县 | 7 | 7 | 1 | 2 | 2 | 1 | | 1 | 1 | 2 | 3 | 1 |
花垣县 | 8 | 5 | 4 | 3 | 2 | 2 | | | | | 2 | |
保靖县 | 10 | 7 | 3 | 4 | 2 | | | | 3 | 2 | 2 | 1 |
古丈县 | 3 | 3 | 1 | 3 | 1 | | | | 1 | | | |
永顺县 | 11 | 12 | 5 | 5 | 2 | 3 | | | 4 | 2 | | 2 |
龙山县 | 9 | 2 | 2 | 1 | 4 | | 1 | | | 1 | 2 | |
湘西经开区 | 11 | 10 | 5 | 5 | 4 | 3 | | | | | 2 | 2 |
二、我州“四上”企业发展差距
虽然我州市场主体在逐年增加,但与全省及周边地区相比,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
(一)企业总量偏少。从全省看,我州“四上”企业数居全省第13位,仅略多于张家界市。我州“四上”企业数仅占全省的1.8%。(详见表5)。
表5:2017年全省分市州 “四上”企业情况 |
单位:个 |
| “四上”企业数 | 工业 | 建筑业 | 批发和零售业 | 住宿和餐饮业 |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 | 服务业 |
全 省 | 35927 | 15276 | 2737 | 7155 | 1733 | 3897 | 5129 |
长沙市 | 7838 | 2871 | 650 | 1749 | 366 | 808 | 1394 |
株洲市 | 3383 | 1647 | 266 | 555 | 173 | 354 | 388 |
湘潭市 | 1846 | 948 | 176 | 325 | 65 | 146 | 186 |
衡阳市 | 3008 | 1072 | 237 | 625 | 141 | 386 | 547 |
邵阳市 | 2899 | 1255 | 172 | 779 | 200 | 231 | 262 |
岳阳市 | 2919 | 1320 | 278 | 468 | 95 | 383 | 375 |
常德市 | 2785 | 1093 | 167 | 569 | 130 | 250 | 576 |
张家界市 | 507 | 207 | 50 | 68 | 46 | 66 | 70 |
益阳市 | 2004 | 1090 | 113 | 350 | 80 | 220 | 151 |
郴州市 | 2916 | 1105 | 161 | 611 | 190 | 342 | 507 |
永州市 | 1952 | 960 | 113 | 375 | 108 | 199 | 197 |
怀化市 | 1388 | 638 | 114 | 185 | 48 | 249 | 154 |
娄底市 | 1838 | 790 | 184 | 420 | 60 | 140 | 244 |
湘西州 | 644 | 280 | 56 | 76 | 31 | 123 | 78 |
(二)新增企业不足。近几年我州“四上”企业数虽逐年增加,但增长缓慢。2015年我州新增“四上”企业45家,2016年新增67家,2017年新增77家,但新增量在全省最少。2017年邵阳市、娄底市、怀化市、张家界市分别新增“四上”企业630家、289家、271家、95家,我州比张家界还少增18家。(详见表6)。
表6:2017年大湘西地区新增“四上”企业情况 |
单位:个 |
| 新增“四上”企业 | 工业 | 建筑业 | 批发和零售业 | 住宿和餐饮业 |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 | 服务业 |
邵阳市 | 630 | 196 | 26 | 174 | 53 | 32 | 149 |
张家界市 | 95 | 35 | 10 | 12 | 6 | 18 | 14 |
怀化市 | 271 | 85 | 4 | 93 | 16 | 28 | 45 |
娄底市 | 289 | 122 | 8 | 68 | 6 | 15 | 70 |
湘西州 | 77 | 24 | 3 | 10 | 5 | 20 | 15 |
虽然我州每年新增“四上”企业在增加,但每年退出“四上”企业也在增加,甚至出现退出企业多于新进企业,净增数在减少。2017年我州新进“四上”企业77家,但退出“四上”企业的有7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进24家,但退出的有38家。花垣、泸溪出现进少退多的现象,花垣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由2013年的74家减少到2017年的27家,泸溪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由2013年的42多家减少到2017年的38家。
表7:2017年全州“四上”企业新增退出情况 |
单位:个 |
| 合计 | 工业 | 建筑业 | 批发和零售业 | 住宿和餐饮业 |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 | 服务业 |
新增 | 77 | 24 | 3 | 10 | 5 | 20 | 15 |
退出 | 70 | 38 | 3 | 9 | 1 | 13 | 6 |
(三)企业规模偏小。全州280家规模工业企业中,年主营业务收入上10亿元的只有1家,上5亿元的有9家,上亿元的有45家,近六成的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0万元以下。全州规模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只有8700万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3.5%。全州78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年平均营业收入为3900万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1.2%。全州123家资质等级房地产企业,年平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3500万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0.7%。
(四)企业培育不够。工业方面,近年来主要是抓整合、调结构、促转型,整合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企业淘汰退出的较多,而培育和引进新兴企业不足,从数量上看,退出企业多于新进企业,缺乏企业增量,影响工业增速。建筑业和房地产方面,本地注册、达到资质等级的建筑业和房地产企业较少,有近八成以上的资质等级建筑业和房地产企业来自州外、注册州外,大部分业务由州外企业承建,按注册地统计原则,无法统计到我州。服务业方面,达到规模的批零住餐法人企业不多,本地交通运输市场主体不足,其他服务业规模不大,各行业发展关联度不高,规模化效益不明显。政策引导方面,缺乏激励机制和强有力的措施,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县市重视支持不够、办法不多。
(五)入规意愿不高。部分达到入规标准的法人企业和个体户,怕入规后税赋增加、工作任务增加,不愿申报入规或不主动申报入规,“小升规”、“个转企”动力不足,甚至还有部分原入规企业为规避税收转为个体户。部分县市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对“四上”企业影响区域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挖掘和培育“准四上”企业不够,对辖区内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缺少调查,宣传力度不够,鼓励企业申报的积极性不高,职能作用未能完全发挥。
三、对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四上”企业是市场主体中的主体,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四上”企业培育发展工作,真正认识到只有“四上”企业数量增多了、规模做大了,经济持续发展才有支撑点,经济总量才会增大、增速才会提高,把“四上”企业的培育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和重要抓手,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主要动力,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四上”企业扩总量、提规模、调结构、提效益。
(二)明确任务,压实责任。建议州政府成立“四上”企业培育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出台全州“四上”企业培育发展意见,明确“四上”企业培育发展目标任务,将“四上”企业培育列入对各县市区、州直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绩效考核管理,建立“四上”企业培育联席会议制度和大中小企业梯次培育机制,继续坚持“三联”制度,进一步落实跟踪帮扶责任,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促进“四上”企业发展。要按照主管部门职能定位,明确任务和压实责任。发改部门牵头负责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培育纳入工作;经信部门牵头负责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培育纳入工作;商务部门牵头负责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的培育纳入工作;住建部门牵头负责资质内建筑业和房地产企业的培育纳入工作;交通部门牵头负责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企业的培育纳入工作。同时,统计部门做好对申报纳入企业上报资料的审核把关及业务指导工作;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做好企业申报纳入相关资料的提供认证等配合工作。
(三)政策扶持,重点培育。要制定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培育发展“四上”企业激励措施,特别是在奖励扶持、融资支持、要素保障、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重点培育企业倾斜支持。要加强园区建设、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把抓园区建设、项目工作和招商引资的成效体现在“四上”企业入规数量上,着力解决好“新增”的问题。要扶持现有规模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培育发展规模以下中小企业达标入规,着力解决好“净增”的问题。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外地注册企业在我州内注册法人企业,着力解决好“外转内”的问题。要强化引导措施,重点抓好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工作,着力解决好“个转企”的问题。
(四)加强申报,及时入规。做好“四上”企业入规申报的宣传工作,增强企业申报意愿,提高企业申报积极性。出台奖励政策,对年度内被批准入规的企业,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鼓励“四上”企业入规的积极性。统计部门要加强“四上”企业入规申报的业务指导,提高申报通过率,切实把符合条件的企业及时纳入“四上”企业统计。
注解:
(一)“四上”企业入规标准:
(1)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2)有资质的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有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
(3)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法人单位,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
(4)规模以上服务业:年末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或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自有房地产经营活动和其他房地产业法人单位等行业;年末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或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二)“四上”企业的申报条件
按照国家统计方法制度规定,“四上”企业纳入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统计,即由企业每月在国家统计联网直报平台上直报统计报表,各级统计机构不得修改企业上报的数据。纳入“四上”企业统计除了营业收入达到标准外,还需企业提供工商执照(副本)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国税、副本)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证(副本)复印件、连续3个月的统计报表、单位基本情况表,工业企业还要报送最近1个月的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复印件、最近1个月的企业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及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复印件。申报资料收集齐全后,经省统计局审核批准同意,报批国家统计局,方可纳入“四上”企业范围,才能通过统计联网直报平台报送相关报表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