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访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统计信息 > 统计分析

2022年湘西州经济发展稳中有升

2023-02-13 15:43 作者:何孝干 来源:综合科 【字体: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我州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的一年。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以及疫情、汛情、旱情等超预期因素叠加影响,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扎实推进“三大支撑八项重点”工作,着力打造“三区两地”、建设“五个湘西”,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防风险、保安全,全州经济发展稳中有升,保持向上向好态势。

一、2022年全州经济运行特点

初步测算,全州实现生产总值817.53亿元,增长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0.56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237.43亿元,增长1.6%,第三产业增加值459.53亿元,增长5.2%

(一)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生猪产能稳定增长

2022年全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2.14亿元,增长3.1%受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影响,全州粮食总产量90.62万吨,同比下降1.4%。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烟叶产量增长9.7%,猕猴桃产量增长19.7%,蔬菜、茶叶产量分别增长2.4%5.9%。畜牧业较快回升,生猪产能稳定增长,全年生猪出栏137.7万头,猪肉产量10.09万吨,分别增长1.6%0.8%。全州共有11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11家企业入选省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着力发挥生猪产能调控基地作用,稳定生猪基础产能,持续提升市场供应能力。

(二)工业生产逐步放缓,产业链发展壮大

全州规模工业经济发展呈现高开缓走态势,一、二季度呈现快速增长,速度位居全省首位,三、四季度增速逐渐趋缓。全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0.1%工业三大门类中,制造业增长3.5%,仍占主导地位,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86.1%;其中重点行业中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同比增长23.6%、19.2%制造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13.5%,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工业产业链培育不断壮大,以酒鬼酒、湘泉等企业为代表的14家白酒产业链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7.7亿元,同比增长29.7%,其中白酒产业链贡献率为67.6%,拉动全州规上产值增长8.2个百分点,是当前工业稳增长的强有力支撑。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新能源等产业链同比分别增长20.8%、8.7%、1.7%,均快于全州工业发展平均水平。

(三)市场消费稳步复苏,投资拉动作用明显

消费持续筑底企稳。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4.28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14.44亿元,增长2.8%,乡村消费品零食额69.83亿元,增长0.1%。限额以上法人批发和零售商品零售额84.02亿元,增长10%。消费商品类别看,大宗消费需求增长较快,石油及制品增长21.7%,烟酒、日用品等分别增长17.2%12.6%。投资内需明显增加。全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7.3%,工业投资增长10.1%,民生投资增长12.9%,生态投资增长46.2%。产业投资力度加大,产业投资增长9.9%,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5.3%,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州进出口总额21.63亿元,增长28.4%,其中出口额21.46亿元,增长28.1%

(四)财政金融保持稳定,质量效益得到提升

全州财政总收入137.28亿元,下降6.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4.59亿元,增长6.2%。全部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75%财政总支出353.68亿元,同比增长8.0%金融信贷支撑有力。2022年末,全州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532.39亿元,增长8.6%,增速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416.88亿元,增长12.2%

(五)民生保障有效有力,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全州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支出达231.08亿元,同比增长6%,占财政支出比重65.3%。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7.9%、教育支出增长5.7%、卫生健康支出增长6.9%、住房保障支出增长10.2%。全州城镇新增就业2.4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6万人,累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5.3万人,城乡医保、低保、养老金等标准不断提高。完成292个老旧小区和416户棚户区改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得到改善。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91元,增长5.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12元,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97元,增长6.2%

二、主要问题

1.稳经济增长承压明显。受宏观不利因素与全州经济结构性问题交织叠加影响,导致全州工业、房地产、文旅产业复苏发展仍然困难;工业行业,面对环保整治整合分别在2013年、2018年以及今年均处低位运行,对近10年来的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20%,10年间有8年工业增速低于经济增长水平。受全州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及外部各种不利因素影响,2021年全州共有16家工业企业申请退规,停工停产企业达到37家(含退规企业),退规停产企业占到全部规模工业企业数的12.0%。同时产生的同期生产基数达到3亿元,下拉全州产值增幅达到1.4个百分点。建筑业基础薄弱,本地高资质高技术企业少,对经济增长基本没有拉动力。贸易行业消费热点不多,受市场油价波动影响较大。而拉动经济增长明显的房地产行业在上两个五年规划高速增长后,近两年也逐步处于紧缩状态,特别是今年,全州的房地产投资项目大幅度缩减25.2%,投资量、销售额分别下降了4.3%、32.2%,对经济增长拉动力减弱。

2.发展效益处于较低水平。从近两年的投资效益来看,投资每增长一个百分点GDP增速仅提升0.71个百分点,与全国水平差0.6个百分点,略低于全省。1块钱投资大约带来0.11元新增GDP和0.16元的地方财政收入,效益远低于全国全省水平。从实体效益来看,企业创税能力不强,对税收增长的贡献较低。从民生效益来看,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在全省排位靠后,特别是近两年疫情冲击就业,居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均受影响,农村群体和低收入人群收入困难。从企业规模来看,全州小微企业数量占到全部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94.1%。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偏弱,不少小微企业仅为州内外一些大中型企业提供初级产品加工,生存发展完全依赖于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大部分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全州战新企业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的比重仅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退规停产企业较多。

3.推动发展的方式方法创新不够。湘西州基础短板较多,许多方面的政策举措无法取得立竿见影成效,在发展上仍然处在依赖投资拉动为主的阶段,消费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明显,湘西州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全国全省水平65.8%和62.3%,大分部消费需求集中在食品、基本生活等,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不高。在产业培育方面,重视烟酒、手工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忽视电子信息、数字经济、高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导致全州高新技术增加值占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等结构性发展指标均处劣势。在企业培育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现象,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不够,比如酒鬼酒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和销量远低于四川五粮液、贵州茅台,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在市场产销不及安化黑茶、君山银针等。还有重国企、轻民营,忽略了民营经济在发展动力中的主导地位,目前全州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州经济总量的比重达67%,而近两年来,我州民营经济增速均低于GDP增速。此外,还有进出口规模偏小、产业技术投入不够、企业转型升级提质不快等问题。

三、2023年经济发展展望

2023年,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全球通胀高烧难退、发达国家集体加息、地缘冲突、大国博弈等因素,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IMF预测,全球至少1/3的国家将陷入经济衰退。我国宏观经济将面临内忧叠加外患的复杂局面,即内需不足叠加因全球增长放缓和供应链重构导致的外需坍塌。但要看到,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经济韧性强、潜力大、回旋余地广,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素条件较为充足,有效需求恢复的势头日益明显,2023年元旦假期各地消费市场的复苏势头,给今年的经济形势开了个好头,而这背后则预示着社会经济恢复常态,国际机构纷纷上调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高盛近期将预测从4.5%上调至5.2%,瑞银集团从4.5%调整到4.9%,摩根士丹利则预测为5.4%。)。从我州实际看,虽然2022年由于环保整治、超预期干旱及疫情影响,工业失速、房地产下滑、文旅消费萎缩,但我州工业产能仍在,投资保持稳定增长,旅游设施得到完善,疫情过后,发展环境趋于宽松,人们的信心增强,将有利于我州工农业生产,有利于文化旅游发展,有利于恢复和扩大消费,为我州经济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增长。预判2023年我州的经济发展,虽然会面临着国际国内诸多的不确定性,但同时也面临不少发展新机遇,机遇大于挑战,预计全州经济将呈现前低后高、不断走强的发展态势。

四、发展建议

(一)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提升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增加消费场景,让消费潜力充分释放。要在增强消费能力上持续发力,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发挥三次分配作用,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更好地稳定和促进居民增收。要在改善消费条件上下足功夫,改善消费基础设施,更新升级百货商场、特色商街,顺应消费升级趋势,积极拓展新兴消费需要的相关领域的投资空间,发挥有效投资对于消费稳增长的乘数效应,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并增加收入,加快形成以需求牵引供给、以供给创造需求的更完整、更高水平的内需体系。要在增加消费场景上多动脑筋。顺应消费升级方向,举办商业会展、旅游节庆、文体健康等活动,增加高品质基本消费品供给,着力扩大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积极发展文旅、医疗、家政、体育等服务消费,办好第二届全州旅游发展大会,发展网红“打卡地”、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特色街区、露营休闲等新场景,激发文旅消费活力,培育“互联网+社会服务”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挖掘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二)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抓好国省级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加大名优农产品品牌建设,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立足本地的资源优势,继续加大优势产业链建设,突出抓好以酒烟茶醋等为主的食品加工业、绿色矿业及新材料、文旅产业、商贸物流等传统优势产业链提质升级,着力打造酒业、绿色矿业及新材料等国家级产业集群,建设国家锰锌钒铝深加工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抓好“四上”企业培育,加快“小升规”和新建项目“入规”,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应用能力。深化科技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关键技术攻关计划,鼓励支持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领军专家合作开展联合研发攻关,建立“发现一批、服务一批、推出一批”梯度培育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深入实施新一轮“武陵人才行动计划”,健全落实管理、评价、激励制度,让各类人才干事有平台、创业有机会、发展有空间。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着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积极引导企业立足长远发展,通过重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运用,增强自主创新发展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紧盯“三类500强”、头部企业、上市公司等战略投资者,健全“专业+专班”式招商队伍,建立州县两级招商引资动态项目库,做好招商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跟踪服务,招引一批投资大、产值大、税收贡献大、就业容量大、经济社会效益高、环境友好型的项目落地,不断提升产业发展韧性。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深入对接长沙中欧班列、怀化东盟班列等省内五大国际物流通道,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怀化国际陆港、西部陆海新通道,推进湘西高新区申创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联动区,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