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无障碍
扫码访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要闻 > 湘西时政

花垣县推进文化惠民扶贫攻坚走笔

2017-06-12 00:00 作者:吴红艳 来源:团结报 【字体:
  唱苗歌、打苗鼓、跳广场舞,6月10日,夜幕降临,花垣县边城文化广场,各种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开展,这儿成了舞蹈的世界,歌声、鼓声的海洋。
  花垣县苗族人口占77.3%,是我州乃至全省苗族人口占比最高的县,悠久的人文历史和丰厚的文化遗产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通过建设阵地、活化载体、创新机制等多措并举,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文艺特长,积极营造团结和谐、健康快乐的文化氛围,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和获得感。
  加大投入,建设城乡文化阵地
  “咚咚咚……咚咚咚……”长乐乡文化站,七八位妇女在院子里排练苗鼓舞,五六位小朋友在阅览室里翻看各种图书。
  “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我们忙完了,过来打一阵苗歌,唱一会儿苗歌,锻炼锻炼身体。”正在打鼓的龙大姐说。
  近年来,花垣县把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作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抓手,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先后投入资金600多万元,提质改造乡镇综合文化站12个,投入100多万元先后配送图书、电脑、音响等文化设施设备,配备工作人员20多名,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村级文化广场99个,配备照明灯柱、音箱、电视等设备设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正逐步完善。
  同时,该县还投入300多万元,完成城区有线数字电视双向网改光缆铺设,开通了宽带网络,实现城区网络服务由单一的有线电视业务向宽带综合多媒体业务转变。
  活化载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年轻人出去打工,我们在家不孤独。聚拢起来打苗鼓,赶秋节上夺第一。”麻栗场镇文笔峰苗寨,人们茶余饭后聚在一起打苗拳、舞龙、舞狮等,成了常态化生活习惯,文化活动凝聚人心,激发了乡村活力。
  近年来,花垣县坚持把为人民群众服务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文化活动载体,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利用春节、端午节、赶秋节等重大节日,相继举办过苗年、龙舟赛、苗族赶秋等大型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每年由政府组织举办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就达100余场,特别是该县精心组织的“我要上春晚”“诵读国学经典 助推精准扶贫”“寻找苗歌王”“苗家边边场”等系列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2016年以来,花垣先后举办苗族赶秋、苗族樱桃会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累计达100余场,下乡送戏惠民演出60多场,放映惠民电影3456场。城乡群众自发组建苗鼓队、腰鼓队等群众文艺团体400多个,文化活动红红火火。
  创新机制,传承文化助农增收
  花垣是苗族文化大县,全县有苗族古歌、苗医药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非遗项目12项,州县级非遗项目55项,连续多次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全国蚩尤文化研究基地。
  2016年11月,该县“苗族赶秋”随“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扩展名录。每年立秋日当天,该县都要举行盛大苗族赶秋活动,来自该县及周边县市数万苗族群众欢聚秋场,共同举行祭祖、接龙等原生态民俗文化活动,祈愿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花垣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立机构,组建队伍,投入300万余元,建设改造和陈列布展非遗综合传习展示中心。同时,探索上刀梯、椎牛、打苗鼓、唱苗歌、舞龙、舞狮、跳司刀绺巾舞等原生态民俗文化表演服务乡村旅游,发展苗绣、织锦、蜡染、竹编等非遗手工艺品,助力实现增收脱贫。
  2016年以来,该县探索实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的保护生产性,整合县民宗旅文广新局、扶贫开发办、文产办、妇联等8个部门力量,组建十八洞村、金龙村等苗绣传习培训基地8个,培养专业“绣娘”,竭力将苗绣织锦等产品与市场实现无缝对接,让非遗变成“真金白银”,助民增收脱贫。
  目前,该县培育的金田公司、五新公司、新起点苗绣合作社等企业与合作社50多家,苗绣生产作坊100多个,从事苗绣、织锦、蜡染、竹编等生产的达1.6万多人,年产苗服、织锦、蜡染、竹编等产品90多万件,创造经济效益过亿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