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西北部,武陵山脉腹地,有一颗璀璨的明珠——湘西。
在这里,聚居着近300万土家、苗、汉各族人民,他们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但由于地理、历史等因素制约,进入21世纪,美丽湘西仍未摆脱千年贫困,脱贫致富奔小康成为湘西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苗寨考察,同苗族同胞促膝交谈,深入了解群众的期盼,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从此,“精准扶贫”从湘西十八洞村走向全国,指引全国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共战贫困的方向,吹响了全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冲锋号角!
同年,湘西州被确认为全国首批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试点。湘西州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凝心聚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至2017年2月,十八洞村成功脱贫出列。2016年12月,湘西州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精准脱贫为湘西州民族团结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推进民族团结之花璀璨盛放。
一个苗族村寨的脱贫实践
昔日的十八洞村,是深藏大山之中的一个苗族聚居贫困村,全村225户939人,人均耕地0.83亩,村民人均年纯收入只有1600多元。这里民风淳朴、团结和睦,但一直以来被贫困所困扰。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同苗族村民座谈,共商扶贫大计指出:“我们在抓扶贫的时候,切忌喊大口号,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扶贫攻坚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这为十八洞村的脱贫之路把准了方向。
此后,十八洞村党支部带领苗族群众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凝心聚力攻克贫困堡垒。很快,村集体经济猕猴桃产业发展起来了,十八洞矿泉水加工厂办起来了,红色旅游火起来了,通村、组公路、人畜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起来了,十八洞村村容村貌、群众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313元。2017年2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十八洞村成功脱贫出列。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14668元,130户521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56.76%下降到0,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6.4万元……经过7年的时间,全村实现了稳定脱贫,苗族群众携手齐步正向乡村振兴的路上迈进。
精准扶贫的实施,也促进了十八洞村民团结、社会稳定。“学习互助兴思想、生产互助兴产业、乡风互助兴文明、邻里互助兴和谐、绿色互助兴家园”,2018年下半年,该村探索发展的“党建引领,互助五兴”成为我州农村基层治理的新模式;2019年10月,这一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向湖南全省推广。
2020年丰收季节,“心连心”艺术团来到十八洞村慰问演出,同村民们一道载歌载舞,生动展示精准扶贫取得的巨大成就,讴歌湘西各族群众战胜贫困,过上的富裕幸福美好生活。
十八洞村的成功实践,走出了一条民族贫困村的脱贫之路。
各民族共同脱贫的“湘西经验”
在湘西,像十八洞村这样的贫困村共有1110个,怎么才能让这些村寨的土家、苗族村民一个不落地脱贫致富?
州委、州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五个一批”指示要求,以腊尔山片区、吕洞山片区、红土壤片区、永龙界片区四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1110个贫困村为精准扶贫主战场,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持续深入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乡村旅游脱贫、转移就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发展教育脱贫、医疗救助帮扶、生态补偿脱贫、社会保障兜底、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保障精准脱贫“十项工程”。
“十项工程”将精准扶贫工作具体化、工程化、项目化,一个由州县乡村四级书记带头抓,全州上下齐心干,社会各界同参与的脱贫攻坚大格局在湘西大地形成,实现扶贫资源由“普惠分配”向“靶向配置”转变,扶贫路线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扶贫模式由偏重“输血”向“造血”转变,扶贫成效由注重“人均”向强调“人人”转变。
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对湖南省支持湘西州实施精准扶贫脱贫“十项工程”给予肯定。
至2020年,湘西州所有贫困县摘帽,所有贫困村退出,累计减贫64万余人,贫困发生率由31.93%降至0.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229元增加到10046元,年均增长11.5%。7年时间,湘西大地喜结精准扶贫硕果,湘西州进入了减贫人口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增收最快和最有获得感的时期。湘西各族群众竖起大拇指称赞:这“十项工程”,扶到了“点子上”“根子上”,扶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在扶贫对象识别上,推广“七步法”“九不评”;在发展扶贫产业上,注重统筹布局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在内生动力激发上,深入开展扶贫扶志活动;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攻坚力量统筹上,形成全州上下齐心干、社会各界同参与的攻坚大格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考察时的要求,我州积极探索并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湘西经验”。特别是花垣县十八洞村脱贫攻坚经验享誉中外,凤凰县菖蒲塘村、夯卡村等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脱贫典型。
携手战胜贫困共迎美好未来
携手努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责任和伟大使命。
2020年湘西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了“所有贫困县摘帽,所有贫困村退出”,离不开近300万土家苗汉各族群众的奋战拼搏,还离不开省内兄弟市、中央、省直单位的对口帮扶和东西部扶贫协作济南市的大力帮扶——
近年来,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山东省、湖南省工作要求,济南湘西两地加强协作,精准施策,在援助资金项目实施、人才交流培训、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消费扶贫等方面取得了实效。济南市累计援助财政资金10亿元以上,社会帮扶资金及物资折价达1.5亿元,实施协作项目349个,25万多名贫困人口受益脱贫,7个区结对帮扶的7个县顺利脱贫摘帽。2020年,济南市在已拨付3.388亿元财政援助资金的基础上计划再增拨1亿元援助湘西州。目前,实施的98个协作项目已全部开工,25家落地企业、119家东西部扶贫车间全面复工复产,累计销售湘西州特色产品7400余万元,捐赠了一批防疫、抗洪救灾物资,有力助推了湘西州高质量脱贫发展。
1994年,省委、省政府积极落实国家扶贫攻坚计划,决定把湘西作为湖南扶贫攻坚的主战场,长沙市对口扶持龙山县。自此,相隔千里的两地,以“战胜贫困”为共同目标的跨世纪情缘就此展开。
时至2017年2月,精准扶贫进入关键时期,长沙市对口帮扶龙山再发力:在市级层面整体帮扶龙山县的基础上,长沙市19个后盾单位与龙山17个乡镇、51个村构建了结对帮扶脱贫新模式。至2020年,每个帮扶单位投入帮扶资金总额不低于4000万元,4年合计投入帮扶资金总额不低于6.8亿元,帮助龙山实现户脱贫、村退出和县摘帽,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面向美好未来的新起点。
湘西州正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把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与推进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生态建设、基层治理结合起来,加快把湘西州打造成集“自然山水大画园、民族风情大观园、绿色产品大庄园、休闲旅游大乐园、和谐宜居大家园”于一体的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和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美丽开放幸福新湘西。
近年来,湘西州先后荣膺“中国十佳魅力城市”“最佳旅游去处”“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2020年7月,湘西地质公园成功列入“世界地质公园”;明年,湘西州高铁、航空时代双双到来,湘西州将迎来又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春天。我们坚信,湘西的未来一定更加美好,湘西各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得更加艳丽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