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无障碍
扫码访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要闻 > 湘西时政

凤凰县竹山村 探索“旅游+”新路子 助力乡村振兴

2023-10-30 08:11 作者:张 鋆 吴东林 湘西报道 来源:红网时刻新闻 【字体:

  竹山村位于凤凰县麻冲乡,是一个纯苗族聚居村,建寨有800多年的历史,特色民居保存完好,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也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脱贫前,这里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滞后,村容村貌较差,群众观念“守旧”,是湘西地区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精准扶贫期间,竹山村立足当地保存完好的苗族建筑和风情民俗,通过“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坚持旅游传承非遗文化、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思路,实现整村脱贫出列。近年来,该村乘势而上,大力发展乡村游,成绩斐然。

  活用村落资源 老苗寨变新景区

  在苗寨,迎接客人的最高礼仪便是拦门酒。57岁的村民吴旗榜是村里的苗族花鼓传承人,他的工作就是在进入苗寨的必经小桥上表演苗家拦门酒,击完苗鼓后,带领游客唱苗家酒歌,为游客敬酒。吴旗榜说:“竹山村发展起旅游业后,我能把自己的爱好和工作融合在一起,通过打苗鼓、拦门酒这种表演形式,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我干着自己喜欢干的事,又赚到了钱,非常开心。

  近年来,竹山村依托凤凰旅发集团有限公司,大力开发利用苗寨传统民居、山水和文化资源,打造了竹山乡居民宿、花涧民宿、无边泳池、《竹山花开》演艺剧等集旅游观光、民俗文化、休闲度假、特色民宿为一体的旅游产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竹山旅游综合体。在村庄里,游客可以体验打糍粑、磨豆腐、织布等苗家的日常生活,还能品尝湘西特色小吃,以及穿上漂亮的苗族服饰旅拍。村民日常生活被“包装”成旅游场景,竹山村的村民则成为沉浸式体验中的“演员”。竹山村的传统建筑、农耕器具、民间技艺、民间习俗等资源实现了活化利用。

  传统非遗变现 实现老有所依

  村民日常生活成为旅游场景,也为当地村民在家就业带来了新的机会。为实现老有所依,竹山村开始转变思路。今年93岁的竹山村村民龙妹叭十分擅长打“边子”。“边子”为苗服上的花边,款式多样,制作繁琐。龙妹叭从小开始打“边子”,技术娴熟。她一天能打3米,一米可售卖20元。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家人便让龙妹叭在自己家里“上班”,将打边子这项非遗展示给游客们看,获得收入。加上当地生活补贴,龙妹叭一年能收入3万多元,实现了老有所依。

  凤凰旅投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经理刘志明说:“像这样的传统非遗项目还有很多,非遗展现不但能丰富竹山的传统文化项目,更能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到苗族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将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在竹山村,苗鼓、苗银锻造、“上刀山”“下火海”等更多的非遗项目,也会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在游客面前。

  盘活闲置房子 发展摆摊新经济

  竹山村村民中,有一部分人既能从旅游开发中获得工资收入,又能获得房租或者其他收入。凤凰旅投开发建设集团通过房屋租赁和资源有偿使用、旅游开发与农副产业融合等方式带动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多方式为当地农民带来增收。

  凤凰旅投集团公司将村内闲置房子租赁下来,进行修缮盘活,鼓励村民来这里摆摊售卖乡村手工艺品和农副产品。“我们公司租赁当地的房屋,不但可以为当地居民带来收入,更重要的也是对传统村落的一种保护。”刘志明表示。

  2022年,竹山村接待游客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1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820元增长到2022年的19800元,增长10倍;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35万元,并解决了500余名群众就业问题。

  古老的苗寨竹山村正在“旅游+”的新路子上,走得越来越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