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巨变换新颜 生态宜居展画卷——访州人民政府副州长刘冬生
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绿水青山的美丽家园,融合升级的富民产业。如今,一幅幅美丽乡村的生动画卷正在湘西大地徐徐展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我们牢记殷切嘱托,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美丽湘西建设同向发力、一体推进。”州人民政府副州长刘冬生说,十年间,湘西州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深入实施乡村规划提升、基础设施提质、人居环境美化、特色民居保护、产业富民强村、乡风文明培育“六大行动”,下足“导”的功夫,彰显特色主导、突出规划先导、注重典型引导、坚持分类指导、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让乡村的颜值、品质、气质、价值兼具齐升。
行走在湘西大地的各个村落,房屋错落有致、道路宽敞整洁、花草树木交相辉映、文化广场热闹非凡,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湘西一直在努力。”刘冬生说。
这十年,湘西州锻造了坚强有力的“组织引擎”——将建设美丽湘西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湘西州美丽乡村示范创建三年行动计划》《湘西州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常态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这十年,湘西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步入了法治化轨道——出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若干规定》,为促进农村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法治保障。
这十年,湘西州构建了齐抓共管的治理格局和有力有效的责任落实机制——构建州统筹、县负责、乡镇村落实的工作机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不再是一个部门的“单打独斗”,而是“全州一盘棋”的系统工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年中,湘西州聚焦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深化“五美”创建,认真开展“四治三种一创”,聚焦入村、入户道路硬化、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特色民居、传统村落保护等重大项目实施,全州美丽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上万户庭院美、厨厕美、室内美、身心美的“最美农家”成为美丽乡村的靓丽名片。
全州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授牌村达到 68 个,创建最美集镇 35 个、最美农家 4万余户、最美河库 18 条(座)、最美生态公路 2161.5公里,全州通硬化公路的行政村达99.88%,入户硬化率达95.69%,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率100%、污水处理率93.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8.06%。十八洞通村公路获评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沱江河入选第二届全国“最美家乡河”,湘西州成功入选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州。今年,湘西州荣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最佳实践奖,凤凰县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十八洞村入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一组组数据、一个个荣誉讲述着成绩。清开杂色、引进绿色,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精神面貌也焕发新生,广大群众自觉加入环境整治过程,形成人人关心、户户参与的良好格局。
“统筹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既要颜值净美更要气质和美。”刘冬生表示,湘西州坚持党建引领,深入实施乡风文明铸魂行动,深化推行“党建引领、互助五兴”“五个到户”“三长制”基层治理模式,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广泛开展“院坝小讲堂”、文明大宣传大劝导、“美丽乡村大擂台”等活动,加强乡村自治、法治和德治建设。干部群众知晓率、参与率达100%,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覆盖率100%,获评全国文明村镇17个、省级文明村镇23个。
“湘西州三分之二的脱贫人口通过猕猴桃、茶叶、百合等产业带动实现稳定增收。”刘冬生引以为豪地说。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既要共享发展也要共同富裕,湘西州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目标奋斗,创新实施农业“845”计划,全州茶叶、油茶、柑橘、猕猴桃、中药材、烟叶、蔬菜、特色养殖8大特色产业总面积从280万亩发展至400余万亩。建成全国最大富硒猕猴桃、椪柑和百合基地、全国优质烟叶基地和全省最大茶叶基地,创建万亩精品园24个,千亩标准园330个,基本形成了“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生态文明、农业产业、乡风文明全面发展,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有机融合。十年久久为功,湘西州用生动的发展实践,将建设和美乡村战略写在了大地上。新征程,再起航,湘西州正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推动广袤乡村奔向美丽、和谐、共富。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