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无障碍
扫码访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要闻 > 湘西时政

税务春风润湘西——5组数据看税收助力湘西10年巨变

2023-11-28 08:55 作者:陈兴艾 黄丽霞 石伟利 彭诗语 来源:团结报 【字体: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十周年。在精准扶贫重要理念指引下,经过多年脱贫攻坚实践,十年来,湘西乡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164名结对干部、117名驻村队员、37个结对村人年均收入从1650元提高到8746元;2014年至2022年提供财力保障810.95亿元,减税降费48.99亿元;为贫困乡村孵化出小微企业和合作社31户;落实“全民参保”目标,城乡居民医保参保覆盖率超过100%,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

  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辉,湘西州税务局的5组数据,见证了湘西山乡的10年巨变。

  接力出战——37个结对村117名驻村队员

  近年来,全州税务系统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号召,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结对帮扶37个贫困村,派驻帮扶干部117名,一批批驻村干部接力奋斗,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场,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先进典型,为减贫事业贡献了湘西税务力量。

  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的永顺县税务局女干部刘莹,10年如一日驻村帮扶,帮助贫困村发展产业,关爱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个人累计捐资10万余元,让近百名失学儿童重新走进课堂,1000余户贫困家庭成功脱贫,她用全部身心投入扶贫事业,至今孑然一身,被驻村儿童称为“扶贫妈妈”。

  吉首市税务局对口帮扶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帮扶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把隘口村打造成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2014年,已经年过五十的向泽银,带着一位军转干部的为民热情,用四年时间发展湘西黄金茶产业,打通湘西十八洞至隘口的“茶旅文化融合”旅游观光之路,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隘口经验”。2020年,年仅三十出头的谢振华又接过接力棒,投身到隘口乡村振兴第一线,通过线上销售、直播带货和线下茶旅活动,推动该村湘西黄金茶产业发展到1.9万亩,人均收入突破2.5万元,村集体经济突破50万元。

  今天,在乡村振兴路上,全州税务系统仍有100多名干部驻守在农村,继续为村民的美好生活努力奔跑。

  整体脱贫——人均年收入由1650元提高到8746元

  全州税务系统对口帮扶的37个村,共4075户16685人,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1650元增长到了如今的8746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实现从无到有……如今的乡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村民收入显著提高,幸福的微笑洋溢在村民们的脸上。

  变化的背后是驻村帮扶干部的付出。“进村入户第一件事,房前屋后转一转,看村民住得是否安全;第二件事,厨房卧室转一转,看是否吃得饱、穿得暖;第三件事,田间地头转一转,看村里产业是否有发展。”这是湘西州税务局一直传承下来的驻村工作法。

  如今,绣苗绣、当导游、做直播,乡村发展有了新业态。全州税务系统“量身订制”各类税费服务举措,主动上门为村民送上最适合的政策“干货”。作为湘西高新区小有名气的“微商”,姚红梅抓住直播带货风口,靠在网上订单式售卖,让蒿菜粑、粽子、时令蔬果、生鲜等产品打开了市场。“多亏税务干部的帮扶,才让我从原来500元的月收入到现在5000元,真是太感激了。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帮扶要求在变,产业发展在变,州税务系统驻村工作法和税收服务的热情始终没变。

  职能发挥——财力保障106.87亿元,减税降费48.99亿元

  近年来,全州税务系统充分发挥组织税费收入职能作用,2014年至2022年组织税费收入共计810.95亿元,为脱贫振兴财政资金投入提供了坚实财力保障。同时,税务部门坚决落实税费优惠政策,2019年以来累计减免税额48.99亿元,惠及17个行业和4.9万余户市场主体,640多个涉农企业享受到了税费优惠。

  脱贫攻坚,资金投入最关键。全州统计年报显示,2013年至2020年全州各级财政共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6.87亿元。财政资金的投入,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源头活水,水、电、路、居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普遍改善,山村人居环境和条件提质明显。

  “灌溉困难……”“饮水紧张……”2022年湘西局部持续干旱高温,花垣县打落坪村供水水源干涸,村民用水告急。州税务局紧急筹集自有资金6000余元,驻村队员和村干部冒着酷暑查勘水源,开掘抽水,铺设应急供水管道500余米。紧急资金的投入,有效缓解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困难。

  财政资金之外,金融资金也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活水。全州税务系统与金融部门紧密合作,推出“税银贷”,用纳税信用等级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帮助参与乡村产业、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提供信用贷款,近3年共向金融部门推送优质纳税人10735户次,为企业争取授信金额共计30.16亿元,切实提升了税务帮扶的“含金量”和社会价值。

  党委、政府抓投入,税务部门送政策,让税惠红利为产业发展有效“输血”。古丈县牛角山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下,通过“茶旅”融合,茶叶收购加工生产年产值1.5亿元,打造夯吾苗寨、戎吾苗寨2个旅游景区,年旅游总收入2.3亿元,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入选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

  以税惠农、以税兴农,州税务系统充分发挥税收职能,做好税费收入“加减法”,换来了乡村振兴的“新变化”。

  产业助力——为10条产业链孵化下游企业31户

  乡村要振兴,产业需先行。湘西税务紧紧抓住产业发展“牛鼻子”,扑下身子兴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几年来,全州10大优势产业链孵化小微企业和合作社31户,其中酒业3户,绿色食品合作社9户、中医药种植7户,建筑队11户、运输物流队1户,有效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和村民创业就业。

  在湘西边城机场所在的老天坪村,对口帮扶单位花垣县税务局结合“空港小镇”建设规划,依托“园区+空港”优势,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种植“十八洞黄金茶”1075亩、吴茱萸等中药材360亩,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440万元。

  通过税务牵线,保靖金锋陶瓷与酒鬼酒公司、赖茅酒公司等建立起生产链条关系,伴随着减税退税政策的落地,今年该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30余万元,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10余万元,制造业企业将更有动力投入到创新中,更好地进行产品优化升级,有效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位于龙山县里耶镇的空中草原八面山,因乡村振兴带动产业发展,利用空中草原优势,发展赏景、游牧、美食等项目,晨起可观日出云海,夜可观星空银河,独特壮丽的自然风景吸引四方游客前来游玩打卡,成为湘西旅游的新热点。

  10年来,州税务局为资源禀赋相符的乡村牵线搭桥,用村产业为优势产业链补链增链,贡献了税收智慧。

  民生保障——全州城乡医保参保覆盖率达102.50%,排名全省第一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因病返贫是最大的变量。在湘西230万人的医保征缴面当中,有近百万人为建档立卡户。医保划转税务部门征收以后,全州税务部门站在兜牢返贫底线的高度落实“全民参保”目标,2022年、2023年两个年度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超过230万人,参保缴费覆盖率超过100%,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

  “安心读书,医保我们兜底了,你们要做的是完成好学业,将来报效祖国与家乡。”在靛房镇中心村,龙山县税务局驻村第一支书陈顺利介绍,了解到村里7名大学生家庭困难,驻村工作队面向社会爱心人士募捐到资金1.4万元,帮助他们缴纳了医保,并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奖励。

  这是医保征缴“分类兜底”中的一个例子。针对不同群体,州税务局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与多部门协调,推行“五个一批”的征缴保障机制,通过自主代缴一批,集体经济代缴一批,社会捐赠代缴一批等方式,确保了城乡居民两险保障一个都不少。

  刚在吉首市人民医院生了二胎的十八洞村民杨菊云,出院结账直接报销了两千多元医疗费用,她高兴地说:“之前觉得年轻,医保可有可无,没想到生孩子也可以报销,医保必须缴!

  通过广泛宣传、全面摸底,在各部门配合下,2023年全州90.67万稳定脱贫人员和特殊困难人员全部参缴医保,参缴率达到100%,做到了医保征缴全覆盖,走在全省前列,牢牢兜紧社会保障底线。

  5组数据,在全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果里只是沧海一粟,但同样见证了10年山乡巨变。脱贫攻坚不是终点,乡村振兴已在路上,相信下一个十年,州税务局将会呈现更美的数字答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