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无障碍
扫码访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要闻 > 湘西时政

全华:甘做一粒扎根湘西大地的“好种子”

2025-05-15 09:31 作者:李明潇 宿中元 来源:团结报 【字体:

  他是一名躬耕于湘西大地特色农业发展一线30年的科研工作者。

  他读大学的第一堂课是袁隆平院士亲自讲述的课题——《农业的重要性》。

  他的青春故事也将从一粒种子开始。

  谷雨过后,州农科院科研基地生机盎然,以官春云院士及其团队为核心的高品质油菜花基地长势喜人,沉甸甸的油菜籽压弯了枝干。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叶品种,规整有序地生长在各自的区域里,铁观音、龙井43、中茶、黄金芽等高品质茶叶正吐露出翠绿的芽尖。这些,都是州农科院总农艺师、现代农业研究所所长全华和他的团队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1996年,全华在湖南农业大学种质繁育相关农学专业就读。上学前,他所认为的农业就是简单的耕田种地。

  “是袁老师那堂课,让我把根扎在土里”。开学第一课,袁隆平院士站在讲台上,黑板上写着“农业是立国之本”6个粉笔字。“袁老师问我们:‘谁能说出湖南水稻平均亩产?’”全华和同学们异口同声说出“五百斤”。听后,袁老语重心长地说:“这,就是你们要改变的数字!

  这一幕刻进了他的骨子里。大学毕业后,全华毅然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湘西大地。“搞育种,长株潭的平台比湘西强十倍,可我的老乡还在刀耕火种,我必须回来!” 全华斩钉截铁地说。

  此后,夏天,他跟着袁隆平院士去海南研究超级杂交稻种植,冬天,则回到家乡,在田间地头和实验室之间来回穿梭,湘西大地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留下他奔忙的足迹,洒下了他辛劳的汗水。

  当超级杂交稻在湘西乃至全世界实现“风吹稻浪,禾下乘凉”的景象时,全华觉得,他可以另换“赛道”了。

  2005年,湘西掀起了猕猴桃种植热潮,可外地引进的品种却因为不适应湘西的环境而经常遭遇灭顶之灾。“猕猴桃最容易染上溃疡病,有时候虽然种下去了,但最后却死了七八成!”全华说。

  显微镜下全华发现,猕猴桃的病原菌在湘西高湿环境下繁殖速度比北方要快好几倍。“必须找到抗病基因。”于是,他带着团队钻进武陵山脉,在海拔几百米的原始次生林里,发现一株树龄超百年的野生猕猴桃——树干爬满青苔,却不见半点病斑。为验证抗病性,全华在实验室和山地之间来回穿梭,俨然成了“科学怪人”。

  如今,“米良1号”“翡翠香果”“吉兴红”“翠如意”等猕猴桃新品种相继推出,像一串闪亮的珍珠,点缀在湘西的青山绿水间。十几年来,全华带领团队培育出10多个猕猴桃新品种,让湘西30万亩猕猴桃园中,60%都种上了他们选育的优质品种。

  采访结束时,全华对记者说:“等我们的猕猴桃新品种成熟时,你们一定要来尝一尝。

  他站在田埂上,背影与远山重叠,从禾下乘凉梦到山中驯果人,三十年前那粒种子,早已长成参天大树。

  记者手记:

  搞农业科研,最终都是人的学问,全华在接受采访时说,“万事种为先”,正是因为有这样十年如日的坚持与初心,用一双布鞋量遍千亩试验田。他像庄稼一样沉默生长,用科学匠心破解“吃饭大事”,让良种发芽、让技术落地、让饭碗端牢。这位与土地签下终身契约的“老把式”,用岁月证明:最厚重的学问,永远生长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