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无障碍
扫码访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要闻 > 湘西时政

为民育“金苗”——省人大代表刘万云写就乡村振兴“育苗经济学”

2025-07-16 08:27 作者:梁浩 段周弥 来源:团结报 【字体:

  盛夏的永顺县松柏镇,群山叠翠,猕猴桃藤蔓攀满支架,青果缀满枝头。在心印村的智能化育苗大棚里,省人大代表、“中猕2号”育苗负责人刘万云正弯腰查看幼苗长势,他指尖轻抚嫩叶,脸上难掩欣慰:“这批‘中猕2号’苗子根系壮实,成活率能超90%,今年10月份就能送到农户手里!

  “一株苗15元”背后的民生账本

  松柏镇因发展猕猴桃产业而跻身首批全国农业产业强镇,3.5万亩的种植规模承载着数千农户的生计。近年来,由于猕猴桃品种单一,树龄老化,20年以上树龄达60%以上,品种退化导致品质难以提升,农户增收面临瓶颈。农户们要想品改得从外地购苗,每株30元的高成本叠加运输损耗,实际成活率仅60%左右。

  2022年,刘万云在一次调研中捕捉到了这一痛点,当即决定引进“中猕2号”良种苗,建起全县首个标准化育苗基地。站在育苗大棚前,刘万云掰着手指算起了经济账:“以前从外地进苗,一株30元,现在自己育苗成本砍半,成活率还从60%提高到90%以上。按一亩地70株算,全县计划品改400亩以上,以实际育苗为准。”他弯腰轻抚苗叶,叶片油亮厚实,“本地育苗水土服,苗壮了,挂果量自然上去。”眼前这片占地10亩的现代化育苗基地,采用智能温控、精准滴灌技术,年育苗量达12万株,可满足1600亩猕猴桃园的种植需求,光种苗就能帮农户省下180多万元。

  大棚里齐整的幼苗在微风中摇曳,他挽起裤腿蹲在地头向农户承诺:“咱们自己育苗,价格砍半,死苗包换!

  “苗好一半收”的技术突围

  俗话云:“苗好一半收”。刘万云团队创新采用“大棚驯化+本土嫁接”技术,将幼苗适应期提前。笔者在现场看到,整齐的苗床上,一株株嫩绿的猕猴桃苗挤挤挨挨地“站”着,叶片肥厚油亮,像一群踮着脚张望的孩童,迎着阳光舒展腰肢。“温度湿度精准控制,苗子就像住进了‘月子中心’。”该镇相关负责人打趣道。

  作为全县唯一的“中猕2号”育苗商,刘万云没把技术捂在手里。“人大代表就得当产业‘种苗’,把根扎在泥土里。”他牵头成立合作社,开办“田间课堂”,今年已培训600余人次。“苗好只是第一步,还要教乡亲们科学管护。”他一边说着一边掏出手机,微信群里弹出一条果农咨询病虫害的消息,他立刻语音回复,乡音淳厚。多年来,刘万云把履职融入产业链,真正实现了“育一棵苗、富一方人”。

  “金苗”变“钱袋子”的共富实践

  黄昏的果园依旧热闹,十几名村民正麻利地梳果。脱贫户谭顺利一边梳果一边笑着说:“外地苗贵不说,路上折腾半个月,种下去蔫了一半。刘代表的苗子又好又实惠,种下去浇透水就能活,今年挂果量比往年多两成!”刘万云接过话茬:“乡村振兴要算经济账,更要算人心账。

  今年2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他形成了一份《关于加大猕猴桃产业发展支持力度的建议》:建议加大对猕猴桃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人才队伍及基地建设,加大对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及品牌创建与文化宣传建设的扶持。站在新扩建的育苗大棚前,刘万云指着远处绵延的猕猴桃林描绘蓝图:“按照规划,明年基地将扩建至50亩,年育苗量突破50万株,这里也将成为湘西地区最大的猕猴桃标准化良种育苗基地。届时,不仅能彻底解决松柏镇3.5万亩果园的种苗自给问题,还将带动周边6个乡镇5000余户果农实现品种升级,预计每亩增收3000元以上。

  从“代购苗”到“自育苗”,从“活不了”到“长得旺”,刘万云用3年时间写就一份特殊的“履职报告”。这位总爱往地里钻的人大代表,正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着乡村振兴的担当之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