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银丝连百姓——湘西州电网建设和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工作侧记
“现在用电方便了,打米打粉都可以用家里的新机器,再不用背着粮食去镇上加工,既省时又省力。”1月底,在永顺县抚志乡合作村,村民陈金莲说起了农网改造带来的好处。无独有偶,此时吉首市寨阳乡排乃村利峰灵芝种植基地的负责人熊恩生正在积极联系各地的销售商,“前年还在为停电问题发愁,去年村里就完成了农网改造,用电有了保障,基地规模和灵芝产量都上了新台阶。”
群众的好口碑,是对国网湘西供电公司大力开展电网建设和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的最佳褒奖。在公司的努力下,一条条银丝般的电力线路飞向贫困山区,打造起了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并逐步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惠,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山里架起千里电网,照亮全面小康之路
自1994年成立以来,国网湘西供电公司大力推进电网建设和农网升级改造,已建成220千伏变电站5座,220千伏线路12条;110千伏变电站30座,110千伏线路47条;35千伏变电站53座,35千伏线路95条;10千伏公用配变6329台,10千伏线路328条。基本形成了以220千伏网络为支撑,110千伏线路为骨干,35千伏、10千伏线路为网络的坚强电网,电网结构明显改善,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安全性和运行灵活性有了大幅度提高,有效地满足了全州不断增长的供电需求。
电网建设和农网升级改造过程中,国网湘西供电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由于我州地处山区,地势复杂多变,电力设施多架设在大山深处,设计难度大,施工条件艰苦。为了早日完善湘西电网结构,提高农网改造面,国网湘西供电公司主动破解要素瓶颈,加大农网改造投入力度。自1999年开展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以来,共计投入改造资金11.68亿元,完成了1486个行政村(居委会)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村网改造面由2010年的49.7%提升至80.76%,1310个村实现了同网同价。
大手笔推进电网建设和农网升级改造为农村群众带来了真实惠,农村供电网络趋于合理,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普遍得到了提高,农村电网和城市电网逐步实现了“同网同价”。下一步,国网湘西供电公司还将以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为依托,加强以永顺、龙山两县为中心的湘西北部电网建设,彻底打破湘西电网“南强北弱”旧格局,同时全力服务好产业发展,持续推进城市“十分钟缴费圈”、“村村有缴费点”建设等为民服务措施,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有效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家电不再是“摆设品”,村民们治愈了“心头病”
农网升级,百姓受益。农网改造升级完成的供电区域内用户普遍反映,电价低了,电压稳了,以前经常停电的问题解决了,供电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在吉首市寨阳乡排乃村,记者听到一个故事:两年前,外出打工的村民带回来一个电磁炉,这在村里是个新鲜玩意。可是当这家人兴冲冲接上插头,电磁炉的火力却始终上不来,不仅饭菜没做成,事情还成了大伙之间的笑话。村支书告诉记者,农网改造前,村里电力线路老化严重,用电负荷稍大就会引起跳闸停电,用电费用也居高不下。遇到停电,电灯等普通电器都成了“摆设品”,用电难问题成为全村老少的一块“心头病”。
当地电力人员介绍说,排乃村地势起伏较大,一部分居民将房屋建在山坡上,分散居住导致农网供电面积大,线路分支长,电压难以平衡,实施农网改造升级难度较大。为了让每一位村民享受到电网建设的成果,公司果断优化设计方案,加大投入力度,将原有变压器迁移到合理位置并更新线路,终于将新电网连进每家每户,畅通了为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农网改造切实为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大变化,冰箱、电磁炉、电视这些以往的“摆设品”摇身变成了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农村群众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排乃村从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中获得的实惠,只是全州高标准、大手笔推进电力建设,服务民生的一个缩影。农网改造升级后,整齐标准的新电网、新设备取代了陈旧的电网设备,规范的农村电网线路成为一条风景线,农村环境更加优美,产业发展更为迅速。龙山县他砂乡的合心村、桶车乡的新桥村等一批曾经连照明都无法保证的村庄,如今也时兴起了电视机、电脑等电器和烤烟电磨等加工设备。永顺、凤凰、泸溪等县则普及使用了烟叶电气化烤房,农民经济效益显著增长。
同网同价带来真实惠,人民群众拍手称赞
相邻的两个村庄,电价标准却有高有低;村里只有一台总电表,交电费只能搞平均主义;某些偏远地区,电价达到了3元左右,这是农网改造升级前的几个奇特现象,也是人们常说的“同网不同价”,群众对此反映十分强烈。
凤凰县腊尔山镇山都村的村长龙青周兼着村里的义务电工,说起关于用电方面的故事,他记忆犹新。从前,村里电力故障十分频繁,每到用电高峰,他就跑上跑下不得休息。而收电费的时候,因为只能按照村里的总表算平均价格,每家每户都觉得交多了钱,村民们十分不满意。龙青周笑称,以前的电价不是“电价”而是“电架”,生怕大伙为了电费扯皮吵架。但是农网改造后,村里的用电故障明显减少,每户的用电量也在电表上看得清清楚楚,龙青周这才松了一口气。他还拿自家的产业算了一笔账,自己办的养鸡场每月需要大量玉米饲料,以前只能到镇上打玉米,打一千斤就要50元加工费。现在装上了三相电,不仅可以自己打玉米节约成本,还可以安装自动孵化机等耗电设备,养鸡场的前景更加美好。
国网湘西供电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解释说,农网改造升级前,因为各村所属供电系统不同,电路损耗不同,电价相差比较悬殊,一般农村电价在每度1至3元左右。改造后,国家电网供电区域内农村用电实施了“三公开”、“五统一”,农民照明电价降低为每度0.588元,杜绝了关系电、人情电,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初步测算,全州每年在电费方面减轻农民负担达5000万元以上。农网改造不仅改善了供电质量,更实现了同网同价,降低了用电成本,人民群众对此拍手称赞。
随着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的提高,以及电价的明显降低,全州农村用电质量得以改善,用电量显著上升;农网改造实施前经常发生的断线、倒杆、电击人畜等事故也明显减少,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保障;“青春光明行”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绿色用电通道”等一系列特色服务,将电力服务热线“95598”延伸到广大农村。国网湘西供电公司用实际行动,牵起了温暖民心的千万条特殊“电缆”,为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电力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