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户主:汪明玉。帮扶干部:龙桂英。致贫原因:夫妻残疾。帮扶措施:支持种烟。帮扶目标:脱贫。”这是10月7日,记者在花垣县麻栗场镇各鱼村困难户汪明玉家,看到的“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公示牌”上的文字内容。
据了解,今年65岁的汪明玉和妻子,一个患有脑瘫病、一个肢体残疾,儿子和媳妇在家务农,去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600多元。今年,在该县统计局龙桂英的结对帮扶下,种植烟叶8亩,收入2.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4000多元,实现了脱贫。
今年3月以来,花垣县掀起“千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千户困难家庭”活动,按照“算清细账到户、落实资金到户、选择产业到户、建立台账到户”的要求,组织县直67个单位和18个乡镇的1205名党员干部深入1260户重点困难家庭,开展近距离的帮扶,描绘出了一幅幅“精细化扶贫”的生动画卷。
资金帮扶恢复发展“元气”
“感谢领导既给我买了猪仔,又为我买了鸭苗,让我这困难户恢复了元气。”9月16日上午,麻栗场镇澎湖村田宗刚将自己的两头肥猪和30多只老鸭出售时,数着到手的4500元钞票,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村支书罗沛琴说:“这是精细化扶贫让田宗刚度过了‘枯水期’。”原来,田宗刚因儿子患病,把家里的积蓄花光了,家庭生活极为困难。今年3月,该县政协主席石登志与他结成帮扶对子,落实资金13200元,为他们购买良种猪仔2头、鸭苗150羽。6个多月后,猪壮鸭肥,他们有了收入,摆脱了生活困境。
和田宗刚一样,通过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的困难村民,目前已累计获得各种资金及物资折币达2600多万元,帮扶对象全部恢复了致富“元气”。
技术帮扶增添脱贫“后劲”
“进购大鲵苗每尾需1500元,含饲料、人工开销,每尾年养殖成本2500元左右,一年可长至2公斤,养殖20尾年纯收入可达7万元。”9月16日下午,在该县花垣镇蚩尤村,镇党委副书记张浩正和他的联系户龙志兴算着养殖大鲵的精细账。
龙志兴说:“苦于没有技术,开始我不敢‘下手’。”张浩了解到他的心结后,引导他向州畜牧水产局专家学习大鲵养殖技术。掌握技术后的龙志兴有了信心,不仅自己养了20尾大鲵,而且带动了本村16户困难家庭养殖。
像张浩一样,该县党员干部以开田间课堂、搞集中培训等方式,让困难村民懂得了一门以上技术。技术项目包括烟叶种植、大闸蟹养殖等20多种。“村民有了技术的‘金刚钻’,就敢揽致富的‘瓷器活’。” 花垣镇党委委员麻志勇风趣地说。
产业帮扶描绘致富前景
“累累瓜果时时香,青青菜叶季季绿;一人致富大棚里,全家乐享党的福。”9月17日,团结镇太坪村村民刘成刚看着长势良好的辣椒、黄瓜等反季节蔬菜,正开心地唱着山歌。
镇长马继国介绍说,37岁的刘成刚以前有点“不在行”,父母去世后,他失去了依靠,又不会做生意,不知怎样才能维护好妻子和两个孩子的生计。马继国说:“我和他算来算去,觉得他家发展反季节蔬菜最可行。”他先后为刘成刚落实资金3万余元,建成蔬菜大棚10个,仅半年就帮助刘成刚实现增收3万余元。
走进排碧乡洞冲村,双双均有语障的龙祖远夫妻,一边在给烟叶扎把,一边“咿呀咿呀”地给我们让座。他们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十分困难。今年,该县计生局干部石劲松与村书记龙昌义指导他种烟14亩,并从栽种、防治、烘烤等方面进行跟踪服务,结果他实现收入41000多元,摆脱了贫困。
据该县县委组织部、建整扶贫办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精细化扶贫”,全县1260户贫困家庭分别在资金、技术、产业、物质等方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帮助和支持,其中85%的困难户今年人均纯收入可超过2300元。剩下的困难户也在产业发展、技术帮扶等方面夯实了脱贫的基础。
“帮扶干部的家离我们远,但人离我们近,个个都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好亲戚。”谈起“精细化扶贫”的感受,花垣镇当家村支部书记伍小刚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