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无障碍
扫码访问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要闻 > 政务联播 > 县市动态

泸溪县创新组织工作走笔

2014-02-12 00:00 作者:特约记者 向民贵 通讯员 陈永辉 陈建华 符永明 来源:团结报 【字体: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马年伊始,万象更新。走进泸溪县直单位、乡镇机关大院,一块块“党员干部公示栏”的牌子十分引人注目,一张照片、一个职务、一个号码、一个承诺,虽是寥寥数语,却一目了然,让人清凉润心。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该县创新组织工作机制,夯实了组织基础,一幅幅同频共振、亮点纷呈的活力画卷在泸溪城乡徐徐展现……

  创新管理机制,论功行赏“扬正气”

  刚过去的一年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起始之年,泸溪县以严格管理,健全约束机制为目标,以创新载体,健全服务机制为手段,出台《村(社区)干部“六项工作”创先争优绩效考核办法》,将党的建设、产业建设、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综治信访、同建同治“六项工作”纳入绩效考核目标管理,每月小结、每季通报、半年初评、年度总评,对全县150个村(社区)党组织进行分类定级,由县委组织部、县纪委等部门实行“一乡镇一村居”晋位升级帮整计划,对软弱涣散、管理混乱、能力欠缺的村(社区)进行重点整顿,帮助提高。

  同时,把“六项工作”排名靠后的、存在违法违纪的、黄牌警告的、一票否决的,定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取消年度绩效工资,并对“不称职”的村(社区)干部,按有关程序免去其职务,免职后不享受正常离任生活补助,近三年年度考核有一年被评为“三等”及以下的取消报考公务员资格。要求全县所有党员干部职工均要围绕服务中心工作、服务基层群众,作出具体量化的公开承诺,按月自我小结、按季组织督诺、年底综合述评,并将履行承诺情况作为评议党员、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

  2013年,该县近2万名机关干部、农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为群众办实事10多万件,树立了为民服务的清风正气。这也是泸溪县通过组织工作创新,激活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全县30万干群的一个喜人景象。

  创新保障机制,待遇提高 “聚人气”

  创新,是理念也是实践,是视野也是境界。泸溪县在财政困难的前提下,“拧腰带、紧口袋、换‘脑袋’”,财力向基层倾斜,不断创新保障激励机制。

  2013年,该县财政预算基层组织建设资金达3000余万元,占财政收入的1/10。全年村级运转经费净增720万元,增幅92.3%,全县村(社区)运转经费均达9万元以上,行政村9.4万元,社区达14.7万元,实现了有钱办事。

  该县出台《加强全县村干部队伍管理的意见》,按照“精干、优化、高效”的要求,全县150个村配齐了“支书、主任、秘书,计生专干或综治安全专干兼任村级纪检员等五大主干”,实现有人干事。

  按照“统一协调、整合资源、统筹推进”的方式,将远教站点、群众工作站、卫生室、警务室、农家书屋等多项功能整合到一起,实现了“一楼多能”的综合服务效能,实现有地议事。

  2013年,该县“五大主干”年均报酬达8535元,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工资平均提高到1.1万元,增幅高达78%,为全州最高水平。落实 “以村排名定类别”和“个人实绩定等次”的原则,将绩效工资的级差在0~6000元之间拉开,奖勤罚懒,增强工作压力和动力。

  同时,每年拿出1至2名公务员编制、3-6个事业编制,面向年富力强、实绩突出、有文化的优秀支书、主任定向考试,择优录用。对实绩突出、群众公认、任职时间较长的优秀支书,考试选拔为乡镇副职。目前,泸溪县这样的“农民牌”国家干部已达10人,极大地凝聚了繁荣旺盛的人气。

  创新扶贫机制,干部一线“接地气”

  2013年,泸溪县组建39个工作队,选派237名工作队员,整合7200余万元资金,实施373个扶贫项目,促使39个驻点村旧貌换新颜。

  该县32名县级领导带领111个副科级以上单位结对帮扶32个建设扶贫村,为驻点村解决具体问题143个,落实项目资金1200余万元;全县1211名县直科级以上干部、乡镇干部和扶贫工作队员结对帮扶1258户贫困家庭,上门走访1300多次,为联系户实施项目220个,解决问题314个,送物资1070件(套),进一步提升了百姓的满意度。

  该县还选派32名优秀党员干部到建设扶贫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调整5名村主干,培养后备干部81人,发展新党员34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6人,扶贫村村支“两委”班子成员结构进一步优化。

  该县投入资金3700余万元,新建和维修11栋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新修、维修、硬化公路170多公里;维修、新建山塘水库和溪坝37座;维修渠道19926米,新增旱涝保收面积4604亩;完成打井265口,铺设水管45500米,解决10万人口饮水难题;实施农网改造5处,架设电线7200米,增加变压器2台,解决1900多人用电困难;实施椪柑品改3300多亩、标准园建设2400多亩;发展烤烟4400多亩;开发油茶1600多亩;投资130多万,帮助148户种植养殖大户发展玻璃椒、生姜、葡萄、铁骨猪等产业;深化“学联解”活动,培训党员群众6300余人次。广大干部深入一线“接地气”,勤扶贫、学技能、连群众,架起了一座座干群“连心桥”。

  创新“三力”机制,堡垒坚强 “有势气”

  在过去的一年里,泸溪县创新“三力”建设模式,加强全县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党政机关的公信力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泸溪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严格坚持发展党员标准,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注重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在发展党员过程中,严格执行推荐、预审、票决、公示、承诺、责任追究等“六项制度”,2013年新发展198名党员,数量大幅减少,质量大大提高,从源头上确保党员的纯洁性。与此同时,积极为农村党员购置1568台党员“e信通”手机终端,以新型信息化手段教育培训党员,提高党员服务群众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全县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凸显了发展新能量。

  首次将独立核算的正科级单位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全部纳入县绩效办统一考核,公开量化过程,实行双向反馈。年底采取“两比两看一评议”和“四位一体”多元化评估方式,绩效考核的透明度和科学性进一步提高。出台干部任前廉政报告制度、干部档案预审制度。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不断丰富干部教育培训形式,有效夯实了全县干部队伍的执行力。

  围绕重点项目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自身工作职能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及时向社会公开承诺,会同县纪委加大督导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促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有效提高了党政干部的公信力。

  “老树新枝焕发新活力,翰墨丹青描绘新生活。”创新保障机制、激励机制、长效机制,夯实组织基础,是泸溪县组织工作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动成功实践,这种外重“塑”行、内重“活”力的“加法”模式,实现了基层组织张力不断扩充,干部队伍活力不断激发,组织部门魅力不断彰显的“大突破”目标,抒写了泸溪组织工作锦上添花的华丽诗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